一、了解合同诈骗罪立案所需标准及情形
了解合同诈骗罪立案所需标准是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5000元至2万元以上的;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元至20万元以上的。
合同诈骗罪立案的情形是:
1.以虚构的单位或者冒用他人名义签订合同的;
2.以伪造、变造、作废的票据或者其他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的;
3.没有实际履行能力,以先履行小额合同或者部分履行合同的方法,诱骗对方当事人继续签订和履行合同的;
4.收受对方当事人给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担保财产后逃匿的;
5.以其他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的。
二、合同诈骗罪的构成要素是什么
1.客体是即国家对经济合同的管理秩序和公私财产所有权;
2.客观要件表现为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3.主体是个人或单位均可构成,犯本罪的个人是一般主体,犯本罪的单位是任何单位;
4.主观要件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对方当事人财物的目的。
三、合同诈骗罪的追诉时效是多久
合同诈骗罪的追诉时效是二十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八十七条【追诉时效期限】
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
1.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
2.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
3.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
4.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
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2020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八节 时效 第八十七条 犯罪经过下列期限不再追诉:\n(一)法定最高刑为不满五年有期徒刑的,经过五年;\n(二)法定最高刑为五年以上不满十年有期徒刑的,经过十年;\n(三)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十五年;\n(四)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二十年。如果二十年以后认为必须追诉的,须报请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
-
了解陕西诈骗罪立案标准:哪些情形会被立案侦查?
324人看过
-
侦查出金融诈骗罪的情形及立案标准
144人看过
-
怎样认定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及立案规定解析
352人看过
-
合同诈骗罪立案标准(比照诈骗罪)
75人看过
-
诈骗罪量刑标准及立案标准
97人看过
-
合同诈骗案立案标准及立案情况分析:如何判断案件是否符合立案标准?
408人看过
-
侦查出金融诈骗罪的情形及立案标准贵州在线咨询 2021-12-04我国现行法律规定的经济诈骗主要分为一般诈骗、合同诈骗和金融诈骗,一般经济诈骗案件的立案标准由刑法司法解释规定。根据《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规定,诈骗公私财产价值3000元至1万元、3万元至1万元、5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二条规定,犯集资诈骗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
怎样分辨诈骗诈骗罪的立案标准和情形云南在线咨询 2022-11-08《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第一条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
-
诈骗加盟合同罪的标准及立案条件山东在线咨询 2022-06-09加盟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当事人财物,数额达到二万元及以上的,应立案追诉。合同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采取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等欺骗手段,骗取对方当事人的财物,数额较大的行为。
-
合同诈骗的情形有哪些,合同诈骗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如何认定诈骗罪宁夏在线咨询 2022-02-15合同诈骗的情形包括五种类型,下面具体介绍合同诈骗的五种类型。 合同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通过虚构事实、隐瞒真相、设定陷阱等手段骗取对方财产的行为。或者是合同一方当事人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或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诱使对方当事人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从而与之签订或履行合同的行为。 有下列五种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在签订履行合同过程中骗取对方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
-
诈骗罪立案标准及办案办法河北在线咨询 2022-08-23达到数额较大的标准会立案。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可以结合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共同研究确定本地区执行的具体数额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