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隐名股东,根据目前学者的普遍观点,是指实际出资认购公司资本的投资者与公司工商登记材料记载的主体不一致的投资现象,公司章程和股东名册。一般说来,实际投资者被称为“隐名股东”,而未出资的投资者则具有股东资格,隐名股东可以是自然人、公司或者其他组织,是实际出资的一方。以隐名股东的名义出资,但隐名股东不是公司章程、股东名册或者其他工商登记材料记载的出资人。因此,当各方一致确认隐名股东实际行使股东权利时,应确认隐名股东为公司的实际股东,相应的表见股东仅为名义股东。在这种情况下,股权转让是有效的。按公司股权转让的有关规定执行。隐名股东的认定隐名股东是否被认定为实际投资者,主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方面:(1)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之间存在协议,但该协议并不成立对公司具有约束力,在隐名股东和显名股东之间仍然有效。它不仅是隐名股东对显性股东进行约束的依据,也是证明隐名股东对公司实际出资的有力证据。根据上海市人民法院的规定,如果双方不同意隐名股东为股东或承担投资风险,且隐名股东不作为股东参与公司管理或实际享有股东权利,不确认双方的隐名投资关系,但作为债权债务关系处理。(二)不实际参与公司的经营,在实践中,有些隐名股东不参与公司的经营,完全由显名股东负责,而有些则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股东的权利。由于公司的法人性质,公司其他股东有权知道投资者是谁。隐名股东以自己的名义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行使股东的权利,是公司和其他股东知道并认可隐名投资存在的证据。因此,许多地方法院将隐名股东是否真正参与公司经营作为确认隐名投资关系的重要条件。
(3)没有违法行为
中国法律法规对某些行业和企业的股东身份进行了限制。例如,外国自然人不得成为中外合资经营企业的股东。在实践中,一些人采取匿名投资的形式参与合资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隐名股东向法院提起确认诉讼,法院将不予承认。无论是隐名股东还是显性股东,都将承担更大的风险。
当各方一致确认隐名股东实际行使股东权利时,应确认隐名股东为公司的实际股东,相应的表见股东仅为名义股东。在这种情况下,股权转让是有效的。按公司股权转让的有关规定执行。如果您的情况比较复杂,律师协会还提供律师在线咨询服务。欢迎您参加法律咨询。
-
显明股东将股权转让给隐名股东是否可以
493人看过
-
股权是否能够被隐名股东转让?
171人看过
-
如何转让隐名股东的股权
406人看过
-
隐名股东是否需要通知明显股东转让股权
363人看过
-
股权转让要隐名股东签名吗?
51人看过
-
股权转让纠纷中是否追加隐名股东
228人看过
隐名股东,也可被称为“实际投资人”,主要指的是为了规避法律、或者是因为某种原因,借用他人的名义成立公司,或者借用他人名义进行出资,并且在成立的公司的章程中、股东名册以及工商登记中,都记载为他人的实际出资人。... 更多>
-
隐名股东股权转让合法吗隐名股东转让股权福建在线咨询 2023-07-03隐名股东股权转是合法的。名义股东处分其名下股权的可以参照认定为无权处分。换言之,隐名股东(实际投资人)是真正有权处分股权的人,其有权转让股权。
-
隐名股东转让股权是否需要通知显名股东江苏在线咨询 2022-06-29如果是内部股东之间进行股权转让,那就不需要通知显名股东。如果是对外进行股权转让,就要以显名股东的身体进行,其中还要涉及到税务的问题。
-
在办理股权转让的时候,隐名股东能否指示显名股东转让股权安徽在线咨询 2022-07-14可以。隐名股东是指为了规避法律或出于其他原因,借用他人名义设立公司或者以他人名义出资,但在公司的章程、股东名册和工商登记中却记载为他人的出资人。《公司法解释(三)》将隐名股东称为实际投资人,将名义出资人称为名义股东。根据《公司法解释(三)》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名义股东处分其名下股权的可以参照认定为无权处分。换言之,隐名股东(实际投资人)是真正有权处分股权的人,有权转让股权。
-
如何将股权转让隐名股东香港在线咨询 2021-12-30通过股权转让合同转让。1、公司向股东出具的确认股东身份和股份的文件有效。即使股东是非工商登记的股东,也可以享有作为隐名股东持有的股权。2、隐名股东可以依法转让股权。股权转让的受让人知道是隐名股东,公司及其他登记股东未对股权转让提出异议的,股权转让合同合法有效。《公司法》第七十一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部分股权。 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一半以上同意。股东应当
-
名下有隐名股东怎么转让股权上海在线咨询 2022-05-26如果是内部股东之间进行股权转让,那就不需要通知显名股东。如果是对外进行股权转让,就要以显名股东的身体进行,其中还要涉及到税务的问题。对于名义股东,《公司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实际出资人与名义出资人订立合同,约定由实际出资人出资并享有投资权益,以名义出资人为名义股东,实际出资人与名义股东对该合同效力发生争议的,如无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当认定该合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