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土地合同纠纷法律依据有哪些
若关于土地承包经营出现纷争,双方皆应秉持真诚友好的态度,适当进行协商解决。
如若协商无法达成共识,亦可借助于村民自治组织的力量,或寻求乡(镇)级人民政府的公正调解。
然而,倘若争议双方均不愿意进行详尽的商讨与调解,或经协商及调解处理后仍无法取得满意的结果,此时他们便能转向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提出仲裁申请,以期获得更为权威的裁决。
当然,在以上所有途径都行不通的情况下,他们还可以选择直接向当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第五十二条
当事人对农村土地承包仲裁机构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裁决书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逾期不起诉的,裁决书即发生法律效力。
二、土地合同到期附着物怎么办
地上附着物,是指在土地上建造的一切建筑物(如平房,楼房及附属房屋等),构筑物(如水塔,水井,桥梁等)及地上定着物(如花草树木,铺设的电缆等)的总称。土地租赁合同到期后,地上附着物应该物归原主;如土地上还有附着物自行处理,达到承包前的状态;如有庄稼或建筑物可与发包人协议处理。在未征得发包人的同意,必须恢复承包时的状态。
《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条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
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
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
法律是一种普遍的约束,它既保护我们的权益,也规范我们的行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充分了解和理解法律,以便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权益,更好地生活在这个法治社会中。正如本文的标题所提出的问题,“土地合同纠纷法律依据有哪些”,法律的学习和理解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和探索。我们应该珍视这个过程,把它看作是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
合同纠纷找哪个部门的法律依据
106人看过
-
关于土地出租有哪些法律依据
92人看过
-
农村土地确权有哪些法律依据
281人看过
-
农村土地权属纠纷依据哪些解决
115人看过
-
确认合同效力纠纷所依据的法律条款有哪些?
380人看过
-
土地互换纠纷按什么法律依据处理
85人看过
-
宅基地纠纷,有哪些法律依据,农村宅基地纠纷贵州在线咨询 2022-05-06关于农村宅基地纠纷如何处理,原因是因为土地管理部门审批宅基地,侵犯了相邻关系人合法权益而引起的诉讼,人民法院应以行政案件立案审理。法院主要审查土地管理部门在作出审批宅基地手续这一具体行政行为过程中,是否有超越职权、滥用职权、违反法定程序的行为。因而,土地管理部门从实体处理到审批程序各个环节中,只要有违法的情形存在,人民法院就应撤销宅基地使用执照或责令土地管理部门重新作出审批。对于土地管理部门审批的
-
土地纠纷什么才是证据,有没有法律依据北京在线咨询 2023-09-08以下是土地纠纷的证据: 1、由人民政府颁发的确定土地权属的凭证; 2、人民政府或主管部门批准使用土地的文件; 3、土地纠纷双方当事人的书面协议; 4、人民政府或者司法机关处理土地纠纷的文件或者附图; 5、其他相关证明文件。
-
仙桃土地承包合同纠纷怎样解决有哪些依据呢?陕西在线咨询 2022-12-14第六条因发包方违法收回、调整承包地,或者因发包方收回承包方弃耕、撂荒的承包地产生的纠纷,按照下列情形,分别处理: (一)发包方未将承包地另行发包,承包方请求返还承包地的,应予支持; (二)发包方已将承包地另行发包给第三人,承包方以发包方和第三人为共同被告,请求确认其所签订的承包合同无效、返还承包地并赔偿损失的,应予支持。但属于承包方弃耕、撂荒情形的,对其赔偿损失的诉讼请求,不予支持。
-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处理现在有新的法律依据吗,法律依据有哪些宁夏在线咨询 2022-02-27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的处理现在有新的法律依据,那就是2009年6月27日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法》,法律自2010年1月1日起施行。法律规定,调解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村民委员会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充分听取当事人对事实和理由的陈述,讲解有关法律以及国家政策,耐心疏导,帮助当事人达成协议。法律规定,仲裁庭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应当进行调解。调解达成协议的,仲裁庭应
-
农村土地纠纷法律依据是什么?西藏在线咨询 2022-11-131、运用土地确权原则和方法,确定实践中具体土地权利的类型、性质、主体、客体,以及权利内容等。 2、掌握土地权属争议的类型、现行法律法规和规章中规定的处理方式、处理机关、处理程序;运用有关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的规定,对具体争议案件提出处理方式和程序。 3、运用土地确权和争议调处法律、政策,针对具体争议案例进行分析,提出处理意见。各地要从机构建设、队伍建设、经费保障、规范程序等各方面,切实采取有力措施,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