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如何认定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3-21 17:10:48 204 人看过

《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在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1、因逃逸致死的对象必须是行为人交通肇事行为致伤的人,而不是其他人。

2、行为人对交通肇事行为致伤的人负有及时救助的义务,该义务是由于行为人的交通肇事这一先行行为,使法律所保护的“致伤的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处于危险状态下而产生的义务,肇事者有能力实施救助而不实施救助行为致受伤的人发生了死亡的结果。

3、行为人对受伤人员死亡的结果持过失心理,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虽然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受害人死亡结果的心理状态。这种过失的主观罪过形式是对肇事者的行为认定为交通肇事罪的关键。如果肇事者明知不实施对受害人的救助行为会发生受害人死亡的危害结果将被害人带离现场而逃逸,放任这种危害结果发生的间接故意心理态度,则已超出交通肇事罪的界限。

4、行为人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行为人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主要有两种情况:

(1)行为人肇事行为致受害人受伤,但伤情不致引起死亡结果,肇事者逃逸后由于其他原因的介入引起受害人死亡的结果,这一结果与逃逸行为没有直接的必然因果关系,对肇事者只能按刑法133条规定的第一个量刑幅度处罚。

(2)如果肇事者的行为使受害人伤势严重,若不及时救助,就会发生死亡的结果,在这种情况下肇事者逃逸后,由于其他介入的原因导致受害人死亡的结果发生,即肇事行为与肇事者逃逸行为是危害结果发生的主要原因,介入的原因只是死亡结果发生过程中的一个条件时,仍应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况。

一、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判几年

刑法第133条明确规定,“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这是交通肇事罪的第三档法定刑,就是说交通肇事罪法定最高刑为有期徒刑15年。

(1)属于构成交通肇事罪情节的逃逸行为致人死亡的,即交通肇事重伤1人以上3人以下负事故全部责任或主要责任,不但具有“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逃逸行为”,并且又造成了致1人死亡的危害后果的,应适用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死亡2人以上,应适用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这样能够体现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2)肇事行为已经构成交通肇事罪后“逃逸致人死亡”的应归为“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中,适用“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不应另行规定“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法定刑。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0月08日 05:1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有期徒刑相关文章
  • 因逃逸致人死亡怎么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定什么罪?
    一、因逃逸致人死亡怎么认定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构成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必须满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要件。“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肇事逃逸行为在情节上的加重。因此,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得满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成立,而这包括三方面:(1)必须以交通肇事行为的发生为前提。(2)行为人必须在行为发生后积极实施逃逸。(3)行为人逃逸有一定的主观动机。2、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这个规定是明确的,不能将其与其他情形混作一谈。比如有这样的案例,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隐藏或遗弃致使被害人死亡的情形,这显然不是“因逃逸致人死亡”,而应当认定为故意杀人。3、交通肇事者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死亡间具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受害人的死亡必须是因为肇事者的逃逸行为造成的。如果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逃逸,但被害人的死亡却是因为介入了其他原因造成的,如
    2023-02-10
    88人看过
  • 肇事逃逸的规定,肇事逃逸如何认定
    一、肇事逃逸的规定肇事逃逸的规定有如下内容:1.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标准是有离开现场的客观行为和逃避法律追究的主观目的。2.肇事逃逸通常有如下情形:(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行为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2)行为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在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的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3)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未报案且无故离开医院的;(4)行为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5)行为人接受调查期间逃匿的;(6)行为人离开事故现场且不承认曾发生交通事故,但有证据证明应知道发生交通事故的。二、肇事逃逸如何认定肇事逃逸的认定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1.主观方面主观方面即行为人的主观动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一般是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2.客观方面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如果行为人的先前行为没有违反交通运输
    2023-04-23
    83人看过
  • 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该怎么处罚,肇事逃逸的认定要件有哪些
    一、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该怎么处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二、肇事逃逸的认定要件肇事逃逸的认定要件如下:1.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动机是为了逃避抢救义务以及逃避责任追究;2.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行为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情形,即先前行为违反了交通运输管理法规;3.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的空间要素,即该行为并非仅限于“逃离事故现场”。三、肇事逃逸怎么处罚新交规是如何规定的交通肇事逃逸行为不构成犯罪的,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造成重大事故及严重后果,构成交通肇事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终生禁驾。还需要承担
    2023-05-03
    80人看过
  • 如何认定因“肇事人”的“逃逸”造成了受害者死亡?
    根据刑法第133条的规定,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1、法律上规定:交通肇事解释》第五条明确了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即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2、实践中: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需要注意以下问题:第一,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认定必须以逃逸行为的存在为前提。第二,在客观上,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应当具有因果关系。第三,解释所规定的救助没有特定的指向,既可以是肇事者的救助,也可以是其他人的救助。及时的救助是确定逃逸与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刑法上的因果关系的一个中介。3、特殊情形: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2023-06-08
    384人看过
  •  逃逸肇事,致死如何应对?
    在一起简短的摘要中,作者讨论了在导致被害人死亡的案件中,行为人如果在撞伤他人后逃逸,定罪处罚应当根据其不同的罪过形式进行。作者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交通肇事后逃逸,被害人伤势严重致死,行为人明知逃逸后果仍不救助以及行为人肇事致人重伤后逃逸。其中,作者提到在处理二次肇事案件时,应分别考虑行为人的不同心理状态,并根据数罪理论和司法实践同种数罪不宜并罚的原则进行处理。在一起导致被害人死亡的案件中,如果行为人人在撞伤他人后逃逸,那么对于行为人的定罪处罚应当根据其不同的罪过形式进行。1、对于行为人交通肇事后逃逸,因过失致人死亡的案件。只要有证据能充分证明行为人不知道逃逸行为会造成被害人死亡或者没有放任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即不具备间接故意杀人主、客观条件的,均应按交通肇事定罪处罚。2、交通肇事后被害人伤势极其严重,以至生命垂危即使行为人及时抢救也不能挽回其生命。在这种情况下行为人为逃脱罪责驾车逃
    2023-11-12
    421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保险公司赔吗,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判几年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保险公司需要赔偿,但是保险公司只会在交强险的限额范围内赔偿,超过的部分需要责任人自行承担。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判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存在其他恶劣情形的会加重处罚。一、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保险公司赔吗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保险公司需要进行交通事故赔偿。而保险公司根据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进行赔偿,超过部分,由其他责任人进行承担。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不足的部分,按照下列规定承担赔偿责任:(一)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赔偿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没有过错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赔偿责任;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有过错的,根
    2023-06-05
    176人看过
  • 醉驾肇事逃逸造成人死亡死亡规定
    醉驾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量刑标准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一、交通肇事逃逸具体包括什么?交通肇事逃逸概念是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的行为。交通肇事逃逸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一般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二、一般交通肇事逃逸怎么处理交通肇事逃逸如果构成犯罪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如果没有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三、交通
    2023-03-27
    51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与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定罪量刑一样吗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与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定罪一样,同属于交通肇事罪,但量刑标准各有不同。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法律依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3-06-12
    279人看过
  • 交通肇事致人死亡后,在逃逸途中死亡的该如何维权
    判断一行为是否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要看这一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果该行为不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当然谈不上“因逃逸致人死亡”;如果该行为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则需要进一步分析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判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关键所在。如果死亡结果与逃逸行为无关,即无论行为人逃逸与否、救助与否,均不影响被害人死亡,则不应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只能按一般“交通肇事后逃逸”处理;如果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的死亡结果之间有因果关系,即被害人死亡是因为行为人逃逸,致使受害人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而造成的,则应认定行为人“因逃逸致人死亡”。实践中发生的交通肇事后逃逸,且发生被害人死亡的案件形形色色,笔者认为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形,应当分别作出相应的定性和处理。(1)行为人肇事后,被害人当场死亡,行为人明知被害人已死亡,为逃避处罚而逃逸。行为人虽有逃逸行为,但
    2023-02-04
    356人看过
  • 肇事逃逸怎么处罚如何认定肇事逃逸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可以并处十五日以下拘留。一、交通事故中死亡司机怎么办?1.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2.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所以,对于致人死亡的交通事故刑事责任,处以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情节恶劣或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为逃逸行为致人死亡的,处以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二、重大交通事故怎样认定重大交通事故是值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
    2023-04-03
    314人看过
  • 逃逸肇事致人死亡的罪名是什么?
    交通肇事逃逸后又致人死亡的,构成交通肇事罪。如果肇事时是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并且由此引发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判处拘役或者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而交通肇事逃逸后又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比如甲醉酒驾驶,撞伤乙后逃逸,乙因为没能及时医治而死亡,则甲构成交通肇事罪。法律允许交通肇事逃逸后又自首的吗?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若干具体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规定,“交通肇事逃逸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应认定为自首,但应依法以较重法定刑为基准,视情决定对其是否从宽处罚以及从宽处罚的幅度”。不难看出,刑法规定的精神并非鼓励肇事人逃逸,而是鼓励逃逸者积极投案。确切地说就是,在交通肇事后,首先鼓励肇事人保护现场、抢救伤者,并向公安机关报告,从而获得认定为自首并在较大程度上从宽处罚的“宽大处理”,这是法律给肇事人提供的第一次“机会”。如
    2023-07-01
    402人看过
  • 如何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及其构成要件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交通肇事致被害人受伤,在行为人及时救助被害人则有可能挽救被害人生命的情况下,行为人为了逃避法律追究或救助义务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相比较一般“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而言,“因逃逸致人死亡”因其直接导致了本来不必要死亡的被害人死亡的严重后果,其性质显然更为恶劣,危害更为严重,其主观恶性更大。因此,刑法对这种行为规定了更为严厉的刑罚,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应包括以下要件:1、交通肇事致使被害人受伤。这里的被害人是指行为人交通肇事的被害人,这里,被害人的身体受到严重伤害,但是并没有当场死亡。2、行为人的先行行为产生行为人救助被害人、听候处理的义务。3、肇事者有救助能力。4、行为人肇事致人受伤后,有不救助被害人的逃逸行为。5、行为人具有逃避法律追究或救助义务的主观目的。6、逃逸行为
    2023-06-13
    158人看过
  • 怎么理解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
    “逃逸致人死亡”的涵义及司法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现场,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助而死亡的行为。较一般“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质更为恶劣,危害更为严重,因为这种行为直接导致了被害人死亡的结果。因此,《刑法》对这种行为规定了更为严厉的刑罚,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判断一行为是否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要看这一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果该行为不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当然谈不上“因逃逸致人死亡”;如果该行为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则需要进一步分析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判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关键所在。如果死亡结果与逃逸行为无关,即无论行为人逃逸与否、救助与否,均不影响被害人死亡,则不应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只能按一般“交通肇事后逃逸”处理;如果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与被害人
    2023-06-27
    74人看过
  • 酒驾致人死亡肇事逃逸处罚标准
    根据《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一、酒驾吹气标准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局发布的《车辆驾驶人员血液、呼气酒精含量阈值与检验》(GB19522—2010)中规定:1、饮酒后驾车≥20mg/100ml,<80mg/100mlPS:驾驶人员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20毫克,并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小于80毫克为饮酒后驾车。2、醉酒后驾车≥80mg/100mlPS:每100毫升血液酒精含量大于或等于80毫克为醉酒后驾车。(酒驾标准:喝多少酒能达到?)二、酒后驾驶如何避免1、国家法律提供支援:国家提供酒后驾车相关限制管理法律条文,交通管理部门应借鉴国外方式对有酒驾记录人员实施
    2023-04-01
    214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种类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有期徒刑
    相关咨询
    •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效力
      江苏在线咨询 2022-03-06
      1、行为人的逃逸行为必须发生在交通肇事后,并且要求行为人主观上认识到已经发生了交通事故且撞了人。如果行为人有证据证明并不知道自己撞了人,且经查证属实,则不能以“因逃逸而致人死亡”的情节予以量刑。是否有证据证明,既不能以肇事者本人所述为依据,也不能由办案人员盲目判断为标准,而应当周密调查,综合判断,在把握上应有严格的尺度和标准。 2、被害人的死亡与行为人的逃逸行为之间存在着刑法上的因果关系。即被害人
    • 如何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
      甘肃在线咨询 2023-07-07
      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被害人受伤严重,但并未死亡,如抢救及时可能挽救其生命;但由于行为人不采取积极的救护措施,并逃离事故现场,致使受害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而死亡的行为《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怎样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致致人死亡
      河北在线咨询 2022-03-18
      怎样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致致人死亡, 1、必须满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构成要件。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交通行为在情节上的加重。因此,认定“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得满足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成立,而这包括三方面(1)必须以交通肇事行为的发生为前提。(2)行为人必须在行为发生后积极实施逃逸。(3)行为人逃逸有一定的主观动机。 2、必须符合《解释》第5条第1款对“因逃逸致人死亡”做出的明确解释。即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
    • 涉及逃逸行为如何确认肇事逃逸是否致人死亡
      福建在线咨询 2022-11-04
      判断一行为是否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首先要看这一行为是否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如果该行为不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当然谈不上“因逃逸致人死亡”;如果该行为属于“交通肇事后逃逸”,则需要进一步分析逃逸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判断“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关键所在。 如果死亡结果与逃逸行为无关,即无论行为人逃逸与否、救助与否,均不影响被害人死亡,则不应认定为“因逃逸致人死亡”,只能按一般“交通
    • 醉驾致人死亡怎么认定肇事逃逸
      江西在线咨询 2023-06-27
      醉驾致人死亡的行为既构成交通肇事罪,又构成危险驾驶罪,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行为人明知醉驾会危及他人生命,主观上放任醉驾行为发生,因此,醉酒后驾车的行为构成危险驾驶罪,应处以拘役,并处罚金。醉酒驾驶这种行为违反道路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交通事故,致使一人死亡的严重后果,构成交通肇事罪,行为人对驾驶致人死亡的结果主观上是过失。交通肇事罪属于结果犯,危险驾驶罪属于行为犯。行为人的行为既构成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