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失犯罪分为以下两种情况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3-13 21:42:39 279 人看过

第一种情况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从而构成犯罪

一、不作为过失犯罪有哪些情形

过失犯罪是指行为人在过失的心理状态下实施的犯罪,是犯罪构成要件中主观方面的一种心理状态。那么根据刑法规定,过失犯罪有哪些情形呢?

第一种情况是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从而构成犯罪。所谓应当预见是指行为人对其行为可能发生结果的认识能力而言。应当预见要求根据具体情况,确认行为人对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是否有能力作出判断,包括根据行为人的年龄、工作职责、文化程度、知识水平、工作经验、生活经验等因素。疏忽大意就是通常所说粗心大意、忽略、忘记、没想到等。如某汽车驾驶员,在倒车时违反操作规程,不事先鸣笛,也不注意观察,结果将在车后玩耍的小孩轧死。作为驾驶人员,其职责要求在倒车时必须先认真观察,而该驾驶员由于疏忽大意,既不鸣笛,也没有认真观察,致使危害结果发生,应当负交通肇事罪的责任。

第二种情况是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而构成犯罪。这种过失,就行为人的认识能力来说,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同时又忙着某种侥幸心理,轻信这种结果也许不会发生。还是以汽车驾驶员为例,某驾驶员已经知道自己驾驶的汽车制动不灵,需要修理,但由于急于出车跑业务,并认为自己的驾驶技术高超,出不了事,结果遇到紧急情况,将人撞死。作为驾驶人员,汽车制动不灵,可能会造成事故,是应该预见到的,但该驾驶员自认为技术高超,怀着侥幸心理,结果造成危害,应当负交通肇事罪的责任。

二、过失犯罪是否有犯罪动机

1、过失犯罪是没有犯罪动机的。

2、犯罪动机即应当包括了犯罪的故意,而过失犯罪是没有犯罪故意的。

3、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4、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十五条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是过失犯罪。

过失犯罪,法律有规定的才负刑事责任。

三、犯罪心理的两种状态是什么

过失犯罪心理的两种状态为:

1、疏忽大意的过失心理状态,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

2、过于自信的过失心理状态,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已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1月18日 16:5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犯罪构成相关文章
  •  未遂与中止:犯罪行为的两种情况对比
    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犯罪未遂发生于实施犯罪行为后,而犯罪中止发生于犯罪过程中。未遂犯可以被从轻或减轻处罚,而中止犯则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则应当减轻处罚。犯罪未遂发生于实施犯罪行为后,犯罪中止则发生于犯罪过程中。只要在既遂之前,都构成犯罪中止。在犯罪未遂中,行为人未能成功是因为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在犯罪中止中,行为人自发放弃犯罪行为并有效预防了犯罪结果的发生。未遂犯可以被从轻或减轻处罚,而中止犯则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则应当减轻处罚。 未 遂 犯 与 中 止 犯 的 刑 罚 差 异在刑法中,中止犯罪和未遂犯罪是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中止犯罪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防止犯罪结果的情况,具有中止的时间性、自动性、客观性和有效性四个特点。而未遂犯罪是指已经开始犯罪,但因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未能成功的情况。对于未遂犯,《刑法》第二十
    2023-10-05
    379人看过
  • 过失犯罪分几种种类2020
    一、过失犯罪分几种种类(一)疏忽大意的过失1、疏忽大意过失的定义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2、它的两个特点:(1)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应当预见,即有预见的义务。法律只对有可能预见的人提出预见的义务。(2)行为人因就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二)过于自信的过失1、过于自信过失的定义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2、它的两个特点:(1)行为人已经预见到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对危害结果的预见,包括预见到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产生什么样的危害结果。(2)行为人轻信自己能够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二、过失犯罪的认定要注意两点。第一,过失犯的客观构成要件。过失犯存在实行行为,但其定型比故意犯的实行行为缓
    2023-02-10
    253人看过
  •  何种情况下会定罪为抢劫罪?
    这段内容描述了抢劫罪的法律规定和刑罚。根据该罪行的性质和严重程度,犯罪者将面临三年至十年有期徒刑和罚款的刑罚,而行为人有入户抢劫、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等行为,刑罚将高达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死刑,并可能会被处以罚金或没收财产。以下是改写后的内容:根据抢劫罪的法律规定,当行为人以暴力、胁迫或其他手段当场实施抢劫公私财物的行为时,该行为将被定罪处罚。犯此罪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行为人有入户抢劫、公共交通工具上抢劫等行为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刑法》第二百六十三条第一款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抢劫公私财物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认定】如何认定抢劫罪?抢劫罪是指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行劫取公私财物的行为。对于抢劫罪的认定,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
    2023-08-24
    292人看过
  • 过失犯罪包括哪两种类型?
    过失犯罪的两种类型如下:1、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2、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犯罪未遂的两种类型(一)实行终了的未遂和未实行终了的未遂。实行终了的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将犯罪的实行行为实施完毕,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犯罪没有得逞。未实行终了的未遂,是指行为人在实施行为的过程中,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客观因素的介入,导致行为人不敢或不能把行为实行终了,以致犯罪没有得逞。(二)能犯未遂和不能犯未遂。能犯未遂是指根据犯罪时的主客观情况,犯罪行为本来有可能得逞,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因素的介入使犯罪没有得逞。不能犯未遂,是指由于行为人主观认识上的原因或行为手段或行为对象等原因,犯罪不具备得逞的客观可能性。以上就是犯罪未遂的法律特征以及犯罪未遂
    2023-07-03
    197人看过
  • 揭示过失犯罪的两种表现
    过失犯罪的情况有如下两种:1、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危害社会,并相信自己可以避免这种行为危害社会,从而造成这种危害社会的结果,从而构成犯罪;2、疏忽过失犯罪,即行为人应当预见其行为可能会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因其疏忽而不预见,导致这种结果,从而构成犯罪。过失犯罪两种类型的定义和特征(一)疏忽大意的过失1、疏忽大意过失的定义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2、它的两个特点:(1)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应当预见,即有预见的义务。法律只对有可能预见的人提出预见的义务。(2)行为人因就忽大意而没有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结果。(二)过于自信的过失1、过于自信过失的定义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2
    2023-07-02
    195人看过
  • 两种过失犯罪的心理状态
    过失犯罪心理是与过失犯罪的产生有关的心理现象的总称。过失犯罪是与故意犯罪相对而言的一类犯罪,这类犯罪的产生有独特的心理内容。过失犯罪产生时的心理状态主要有两种:(1)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这类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并且也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预见到危险因素的存在,心理上缺乏应付危险的准备性,因而在危险发生时,不能加以正确的判断,也无法采取恰当有效的措施制止或避免危害结果的发生,从而构成了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疏忽大意的心理状态产生的心理因素主要是由于不负责任的态度导致的不注意或遗忘,同时,也与性格缺陷(过分内倾或过分外倾)、情绪状态(例如情绪过分激动、情绪低落抑郁、冷漠、仇恨、愤怒)等有关。(2)过于自信的心理状态这是指行为人虽然已经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由于轻信能够避免,以致轻率行动,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理状态下,个人虽然
    2023-04-25
    217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只有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才可认定行为构成犯罪,但犯罪成立后也可因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而对犯罪认定予以否定。... 更多>

    #犯罪构成
    相关咨询
    • 不作为情况下能否构成过失犯罪
      湖北在线咨询 2022-07-22
      行为人能够履行特定义务。法律规范与法律秩序只是要求能够履行义务的人履行义务,而不会强求不能履行义务的人履行义务。至于行为人能否履行义务,则应从行为人履行义务的主观能力与客观条件两方面进行判断。当履行义务面临一定危险时,不能要求行为人冒着生命危险去履行义务。“能够履行特定义务”不仅意味着行为人具有实施防止结果发生的积极行为的可能性,而且意味着具有防止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3.行为人不履行特定义务,造成
    • 合法的犯罪过失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
      山西在线咨询 2021-10-22
      根据犯罪过失心理态度的不同内容,犯罪过失可以分为大意过失和过于自信过失两种类型。(一)疏忽大意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例如,行为者是经验丰富的老司机,开车时不注意车周围的状况,把在车后面玩的孩子撞死了。在这种情况下,行为者作为驾驶员启动汽车时,必须注意汽车周围的状况。否则,容易产生危害结果,但由
    • 那么什么情况下可以算过失犯罪呢?
      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8-09
      对于共同过失犯罪问题能否成立共同犯罪问题,主要有否定说、肯定说及限制肯定说,主要有两派之争:新派站在主观主义立场持行为共同说承认过失的共同犯罪;旧派站在客观主义立场持犯罪共同说否认过失的共同犯罪.笔者认为应该成立共同过失犯罪.一、共同过失犯罪的构成要件(一)客观条件共同过失犯罪的前提是各行为人须负有防止危害结果发生的共同注意义务.共同注意义务是共同过失犯罪的核心和关键所在,共同过失犯罪成立的核心要
    • 紧急情况下导致的过失犯罪
      辽宁在线咨询 2022-08-11
      1、疏忽大意的过失,即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 2、过于自信的过失,行为人已经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而轻信能够避免,以致发生了这种结果。[2] 1、在客观上已经发生法定的危害社会的结果; 2、主观上存在过失。至于如何判断行为人是否应该预见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最主要的是根据案件的具体体现,认真查明和分析行为人的年龄
    • 这两种情况可以是犯罪中止嘛?
      甘肃在线咨询 2022-10-29
      这两起案件中,第一起不属于犯罪,第二起是犯罪中止。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的行为。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根据上述定义,犯罪中止必须是在实施犯罪的过程中。在第一个案例中,虽然想要买把刀杀死对方,但并没有主动实施犯罪行为,因此第一起不属于犯罪。第二起中,丁对女孩实施了抢劫行为,且抢劫行为已经发生了,得手后将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