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贷新政出台后,深圳一地产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示,9月份深圳一手房成交量跌至2000套以内,相对于年中月均近6000套的成交量,急剧下挫近2/3。与七、八月份相比,深圳楼价跌幅明显增大,一些炒家开始忍痛折价放盘。
但是,炒房人忍痛折价放盘是不是因为房贷新政就不好轻易下结论。几天前,退房潮传言四起,人们大呼
房贷新政万岁,可是,北京市建委市场研究中心称,房贷新政出台后的最新成交数据尚待统计,到现在为止,一手新房市场还没有大规模退房情况出现。换言之,退房很可能只是个案,谈不上退房潮。一个资深市场研究者也认为,退房现象不存在。
就拿深圳炒房人忍痛折价放盘来说,笔者以为值得警惕,要多几个问号,譬如:有多少炒房人忍痛折价放盘?真正能促使炒房人放盘的办法是不是房贷新政?有没有其他原因?因为只有多追问多调查,才有利于政府理性判断和调控,也利于买房人决定现在买房还是继续等待。再譬如,房贷新政在9月份才有动静,而深圳9月份成交量就急剧下挫,是房贷新政的成绩吗?
依笔者看来,房贷新政目前呈现出来的力量,还不足以令炒房人普遍忍痛折价放盘。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很多银行对第二套房的认定标准和细则还没有出台,分支银行暂停房贷业务等待指令,也就是说房贷新政没有正式落实,如何就认为是房贷新政效果明显呢?
其次,即便是四大国有银行传言要以户界定第二套房,但央行征信中心负责人表示,央行征信系统不完全支持以户认定,这就说明以户界定有漏洞可钻,而擅长投机的炒房人难道放着漏洞不钻轻易束手就擒吗?再说,光大、交通等银行以个人为单位界定第二套房漏洞更大,此类信息广泛传播,难道唯有炒房人不知道?
再者,众所周知,此次出台房贷新政的主要一个原因是各大银行今年房贷计划已经完成,无钱可放。这就传达出两个信息:一是,房贷新政不是完全针对炒房,炒房人还是银行眼中的优质客户;二是,银行有钱可放时,就有投机机会。因此,据目前房贷新政传达出的信息判断,炒房人普遍轻易退场的可能性要小。只有当更大的风暴与房贷新政同时席卷而来时,笔者以为那时的退房潮、甩房潮才会真实存在。
那么,如何让炒房人吐房呢?这就要研究如何增加炒房的成本和风险,譬如征收房屋空置税让炒房风险加大;再譬如,通过增加房屋供应抑制房价让炒房人无利可图等。
【相关阅读】
燕郊新命题:10万北京人移居房价逼近5000元/平
年轻夫妇买房首选小户型专家:选成熟地段两居
15年后你想一套房还是100万房价大涨买房才划算
-
房价或今年出现转折黑心炒房者末日不远
333人看过
-
大房企首擎降价大旗恒大全国楼盘今起8.5折开卖
439人看过
-
房价折扣四大技巧
140人看过
-
深圳:一个炒房者的四年
290人看过
-
三亚高房价酒店入住率低炒房者多亏本
198人看过
-
租房的热潮:大学生毕业租房是一个大事儿
415人看过
-
-
婚庆费用夸大如何退还?广东在线咨询 2024-11-10在没有签订合同的情况下,一般的定金是不能退换的。但是,如果供方犯了错误,我们就有权要求退还定金,也就是让他们加倍还给我们。如果供方不愿意退还定金,我们可以考虑向法院提起诉讼。当然,如果买卖双方在合同中明确约定,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扣押定金或是加倍还钱,那就必须按照这个约定来执行。根据我国的《民法典》规定,给对方付定金就是为了保证我们的权益。在债务人履行完债务之后,这笔定金应该被抵消掉或者拿回来。
-
买房定金为什么只写原价不写折后价?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8-03首先很高兴为你解答买房定金单上体现原价这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是定金也是有法律效应的。如,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向对方付定金作为债权的担保;债务人履行债务后,定金应该抵作价款或者收回;给付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的债务的,无权要求返还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不履行约定债务的,应当双倍返还定金。
-
只有一套房子了,离婚住房折价补偿是什么内容呢?青海在线咨询 2022-07-26法庭会尊照以下原则处理离婚住房。 (1)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根据《妇女权益保障法》第44条的规定:“国家保护离婚妇女的房屋所有权。夫妻共有的房屋,在离婚时,分割住房由双方协议解决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照顾女方和子女权益的原则解决。夫妻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在保护房屋的产权、居住权方面,照顾女方和子女的利益。 (2)保护房屋产权一般来说,要根据结婚时间长短,有无过错,是否抚养
-
出租房不到一个月价格打折能退多少钱辽宁在线咨询 2022-11-15看具体情况定。房租退不退和退多少主要是要根据合同约定来确定。如果单方面解除合同,要求退租金,可能需要支付违约金。 《民法典》第五百八十五条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