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当事人未及时交纳诉讼费的,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法院告知可以申请缓交或者减免诉讼费,不符合救助条件的,告知期逾期交纳的按撤诉处理。
《法官行为规范》
第二十三条当事人未及时交纳诉讼费
(一)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告知可以申请缓交或者减免诉讼费;
(二)不符合司法救助条件的,可以书面形式通知其在规定期限内交费,并告知无正当理由逾期不交诉讼费的,将按撤诉处理。
财产案件的诉讼怎么计算
财产案件根据诉讼请求的金额或者价额,按照下列比例分段累计交纳:
1、不超过1万元的,每件交纳50元;
2、超过1万元至10万元的部分,按照2.5%交纳;
3、超过10万元至20万元的部分,按照2%交纳;
4、超过20万元至50万元的部分,按照1.5%交纳;
5、超过50万元至100万元的部分,按照1%交纳;
6、超过100万元至200万元的部分,按照0.9%交纳;
7、超过200万元至500万元的部分,按照0.8%交纳;
8、超过500万元至1000万元的部分,按照0.7%交纳;
9、超过1000万元至2000万元的部分,按照0.6%交纳;
10、超过2000万元的部分,按照0.5%交纳。
以调解方式结案或者当事人申请撤诉的,减半交纳案件受理费。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减半交纳案件受理费。
对财产案件提起上诉的,按照不服一审判决部分的上诉请求数额交纳案件受理费。
被告提起反诉、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提出与本案有关的诉讼请求,人民法院决定合并审理的,分别减半交纳案件受理费。
依照本办法第九条规定需要交纳案件受理费的再审案件,按照不服原判决部分的再审请求数额交纳案件受理费。
-
诉讼费未能及时缴纳
448人看过
-
未能获得诉讼费的败诉当事人应该怎么做
66人看过
-
未及时缴纳诉讼费用的后果
83人看过
-
当事人不缴纳诉讼费的后果及处理方法
327人看过
-
当事人未依法缴纳诉讼费按撤诉处理,此时的诉讼时效是否中断?
215人看过
-
民事诉讼当事人应提供及时证据,应该怎么收集?
130人看过
-
诉讼费到期的时间及缴纳重庆在线咨询 2022-08-11首先,诉讼费一般是起诉时由起诉方在立案一周内预交的,不管一审、二审还是重审,诉讼费都是由起诉方预交。如果你不交诉讼费,法院有权不予受理案件或者按照你自动撤诉进行处理,所以交纳诉讼费是很重要的一步,它也是是立案的重要凭据。其次,如果你是起诉方,判决后如果你胜诉了,一般由被告支付诉讼费,你可以再拿着你交诉讼费的单据找主审法官开具证明再把你缴纳的诉讼费退回来;如果你是被告方,你胜诉了的话理论上就不用承担
-
申请破产清算时,当事人应当向人民法院缴纳诉讼费、收取费用的事项安徽在线咨询 2022-03-06应当交纳申请费、第十条当事人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下列事项:《诉讼费用交纳办法》1,本办法第十条第(一)项、第二十九条诉讼费用由败诉方负担,一般是法院在执行中直接扣除。法条链接,由败诉方承担;执行费,由被执行人负担,在执行后交纳诉讼费、第(六)项规定的申请费不由申请人预交,执行申请费执行后交纳,破产申请费清算后交纳。”4,胜诉方自愿承担的除外。部分胜诉、部分败诉的,人民法院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决定当事人
-
法官违法办案,当事人应该怎么做?安徽在线咨询 2021-09-301、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者口头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出上诉。 2、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47条、140条之规定: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
-
再审的诉讼费怎么缴纳,应该去哪里缴纳?贵州在线咨询 2022-07-17我国审判制度实行的是二审终审制,如果人民法院已经作出了二审判决,就会发生法律效力的。但是如果案件确实有错误的,当事人是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的。那么,申请再审交诉讼费吗?下面,根据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审判监督程序审理的案件,当事人不交纳案件受理费。但是,下列情形除外: (一)当事人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向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人民法院经审查决定再审的案件; (二)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第
-
未成年人起诉时,没有钱缴纳诉讼费怎么办重庆在线咨询 2022-10-091、可以向法院申请缓交诉讼费。2、国务院《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四十四条当事人交纳诉讼费用确有困难的,可以依照本办法向人民法院申请缓交、减交或者免交诉讼费用的司法救助。诉讼费用的免交只适用于自然人。3、国务院《诉讼费用交纳办法》第四十七条当事人申请司法救助,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准予缓交诉讼费用:(一)追索社会保险金、经济补偿金的;(二)海上事故、交通事故、医疗事故、工伤事故、产品质量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