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位违法延长劳动时间怎么赔偿
用人单位延长工作时间,如果是在工作日延长的,应支付给劳动者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报酬;如果是在休息日延长其不安排补休的,则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报酬;如果是在法定节假日延长的,则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报酬。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三条
用人单位不得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的工作时间。
第四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工资报酬:
(一)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
(二)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又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二百的工资报酬;
(三)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三百的工资报酬。
第九十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以罚款。
二、公司不给职工加班工资怎么办
1.找公司协商:劳动者及时向公司了解相关情况,与公司就加班工资进行协商;
2.寻求调解:如果双方之间矛盾复杂,双方之间无法协商、协商不成的可以寻求调解机构的调解;
3.申请仲裁:如果遵循上述解决方案,公司仍然不愿意调解、调解不成功,或者在达成了调解协议以后不愿意履行调解内容的,劳动者可以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4.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仲裁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法院起诉。
三、劳动者可以拒绝加班吗
公司要求员工加班,员工是否可以拒绝需要分情况进行判断:
1.一般情况下,员工可以拒绝加班的;
2.但是特殊工种跟特殊情况下,有部分劳动者不能拒绝加班;
3.企业确因生产经营需要,必须延长工作时间的,应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四十一条
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得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十二章 法律责任 第九十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的,由劳动行政部门给予警告,责令改正,并可以处以罚款。
-
单位延长工作时间劳动者要辞职有什么办法
142人看过
-
劳动法规定工作时间是怎样的?单位能延长工作时间吗?
371人看过
-
什么是违法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
472人看过
-
劳动仲裁时效延长怎么赔偿
217人看过
-
单位延长工作时间劳动者有权拒绝吗
490人看过
-
用工单位不签劳动合同多长时间为违法
102人看过
-
用人单位是否能延长劳动时间江西在线咨询 2022-07-16我国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不得随意延长工作时间或者强迫劳动者延长劳动时间。 国家严格限制延长劳动者工作时间。6月劳动部在关于企业工人,职员加班加点工资待遇问题的意见中强调,企业领导要注意加强生产的计划性,大力采取措施改善劳动组织,开展技术革新,不要任意加班加点以利于保证职工的身体健康和提高劳动生产率。2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家劳动总局的通知和补充通知,提出企业应有计划、正常进行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对职
-
公司延长劳动时间单位不支付怎么办?山东在线咨询 2022-10-29一、延长劳动时间怎么支付报酬《劳动法》和《工资支付暂行规定》都规定了用人单位延长工作时间必须支付高于劳动者正常工作时间工资的报酬。劳动部《关于职工工作时间有关问题的复函》又进一步做了说明。具体的支付标准分为三个档次: 1、平时安排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应支付不低于平日正常工作工资150%的工资报酬; 2、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工作,应首先安排补休,不能安排补休的,应支付不低于平日正常工作工资的200%的
-
2022年用人单位违法延长劳动时间,会有哪些处罚云南在线咨询 2023-03-15用人单位由于生产经营需要,经与工会和劳动者协商以后可以延长工作时间,一般每日不超过一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三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三十六小时。
-
劳动法延长时间休息5个月单位不做怎么办天津在线咨询 2022-10-28工伤保险条例有明确规定。第三十三条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
-
劳动合同解除单位不赔偿要赔多长时间云南在线咨询 2022-10-09解除劳动合同后,单位未给与补偿,可以在一年内申请劳动仲裁。《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