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重点已不局限于能源、采矿等资源领域,开始向消费品、工业品等批发零售业领域拓展。作为海外并购的新兴力量,不少颇具实力的民营企业正从幕后走向台前,努力通过海外并购寻求更大发展商机——
新年伊始,潍柴集团以3.74亿欧元的价格,收购了全球豪华游艇巨头意大利法拉帝集团。作为中国企业今年首个海外并购项目,此举为我国企业走出去留下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在近日商务部的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沈丹阳给出的一组数据也颇为引人注目:2011年我国以并购方式实现的直接投资222亿美元,占我国同期对外投资总额的37%。此前,清科研究中心的统计显示,去年我国企业完成出海并购交易110起,同比增长93%。
诸多数据表明,无论是并购宗数还是交易金额,去年我国海外并购均创下了历史新高。其中,中国中化集团公司以30.7亿美元收购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巴西某油田40%股权的交易是去年规模最大的一起。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海外并购逐渐成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方式,由于价值观念的差异、法律和财务风险等多重障碍,我国企业海外并购交易败多成少,但也不乏海尔、吉利等成功的收购案例。
在未来发展前景尚不明确的大环境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收购面临着难得的机遇。比如当下的欧债危机,让国际市场流动性资金捉襟见肘,对于中国企业而言,无疑提供了多重选择的可能。此外,因全球经济处于衰退期中,不少海外资产处于低估值阶段,从投资角度来看,这也是难得的并购好时期。
值得关注的是,去年以来,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重点已不局限于能源、采矿等资源领域,开始向消费品、工业品等批发零售业领域拓展。去年我国消费品和工业品领域的海外并购交易迅速发展,交易总量占比达35%,同比增加了13个百分点。特别是在我国经济转型、消费升级的背景下,尚处欧债困境中的欧洲成为境外并购首选之地,去年同比增长76%。
对新技术、营销渠道及品牌的收购,是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新热点。去年,海尔成功收购日本三洋白电业务、光明集团收购澳大利亚食品控股公司玛纳森75%股份、复星国际战略投资希腊雅典时尚品牌FolliFollie、华为以5.3亿美元收购华为赛门铁克的49%股权等。作为新技术引进和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手段,海外并购成为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最直接的路径。
作为海外并购的新兴力量,不少颇具实力的民营企业正从幕后走向台前,努力通过海外并购寻求更大发展商机。民营企业在海外并购中更加注重交易的价格以及对企业自身发展的可整合性,相对操作更为灵活,或将成为未来我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力量之一。
不过,无论是潮起潮落,对于大多数中国企业而言,海外并购只是一个开始,谙熟游戏规则后的融合发展,平稳前行,才是更重要的。
-
外贸企业寻找“安全出口”
118人看过
-
中国LED企业迈出国门
65人看过
-
货物运输企业如何寻找新客户
190人看过
-
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尚须努力
217人看过
-
中小企业如何寻找风险投资机会?(一)
322人看过
-
外贸企业探寻电子商务新途径
470人看过
集团公司一般指大型的集团公司,是由若干个在法律上相互独立的企业单位组成的具有共同投融资渠道、经营方向、管理模式、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联合体。 集团公司成立的条件有: 1、企业集团的母公司注册资本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并至少拥有5家控股子... 更多>
-
外商投资企业变更备案新政策对外商投资企业,出资备案的企业河北在线咨询 2021-11-15外商投资企业变更备案需要以下申报材料:(一)外商投资企业营业执照;(二)外商投资企业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签署的《外商投资企业变更备案申报承诺书》;(三)外商投资企业指定代表或委托代理人的证明,包括授权委托书和委托人的身份证明;(四)法定代表人委托他人签署相关文件的证明,包括授权委托书和委托人的身份证明(未委托他人签署相关文件的,无需提供);(五)投资者主体资格证明或自然人身份证明(变更不涉及投资
-
企业欠劳务派遣机械费不给该找哪个部门西藏在线咨询 2022-11-28首先要确认双方之间是什么关系,是劳动关系还是机械租赁关系还是其他工程合同欠款关系。如果是劳动关系可以去劳动仲裁申请仲裁,如果是其他经济关系可以去法院进行司法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第七十七条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调解原则适用于仲裁和诉讼程序。
-
企业融资项目如何寻找投资?台湾在线咨询 2022-10-20企业融资项目寻找投资,一般都是利用公司的抵押物去银行贷款,毕竟银行贷款比较靠谱也是很多人经常选择的,其次可以找有实力的个人投资者、投资公司来给你的企业进行投资。具体的投资方资源可以通过投融界平台来找。
-
-
找哪个部门投诉企业纠纷澳门在线咨询 2023-12-08出现劳动纠纷时,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