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的基尼发展水平相差较大,故而各地的高温费的发放标准相差也是较大的,杭州地处浙江,杭州高温费标准可以参照浙江省相关部门下法的有关高温费的发放标准的文件。具体来说,杭州高温费标准是如何规定的?现在就来一起了解下吧。
一、杭州市高温费发放标准
杭州高温补贴发放时间为4个月(6月、7月、8月、9月)
一、企业职工夏季高温津贴标准为:室外作业人员每人每月300元;室内作业人员每人每月200元。发放时间为4个月(6月、7月、8月、9月)。工作性质在室外与室内来回流动交替或主要作业时间在室外,以及高温炉前作业的,视同室外作业。
二、夏季高温津贴纳入工资总额,但不包括在最低工资标准范围内。
三、因高温天气停止工作、缩短工作时间的,企业不得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企业不得因高温津贴增加而降低劳动者工资。
四、企业在发放夏季高温津贴的同时,应继续做好工作现场清凉饮料的供应。
二、高温费是不是强制发的
高温天气下室外露天作业时限及劳动者高温津贴等均做出明确规定,规定高温补贴强制执行。
用人单位应当为高温作业、高温天气作业的劳动者供给足够的、符合卫生标准的防暑降温饮料及必需的药品。不得以发放钱物替代提供防暑降温饮料。防暑降温饮料不得充抵高温津贴。而劳动者因高温作业或者高温天气作业引起中暑,经诊断为职业病的,可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今后高温津贴不再是一项福利,而是一种对高温下劳动者的补偿,是强制性的规定。企业不遵守相关法律规定,将支付相应的违法成本。
在六至九月分,凡是在高于33摄氏度的环境下工作的职员,都是可以每人每月按当地政策规定领取高温费的,其中室内和室外工作人员的领取标准有差异,这样的差异是由于其工作的环境所造成的。对于相同的工作环境,不得有两套发放标准。
-
杭州的高温补贴规定如何
309人看过
-
高温费属于劳保费吗,高温费的发放标准是如何规定的
118人看过
-
广州高温费标准是多少,夏季高温天气如何防护?
210人看过
-
杭州高温补贴规定有哪些?
354人看过
-
法律是如何规定高温费的?
282人看过
-
杭州亲子鉴定的收费标准如何?
480人看过
-
杭州高温费标准界定具体是哪些呢?新疆在线咨询 2023-04-06高温天气作业引起中暑可申请认定工伤 市人力社保局提醒,高温天气用人单位需按照高温津贴的标准和发放办法,及时做好发放高温津贴等工作,加强高温天气劳动保护。 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在工作场所因高温作业或高温天气作业引起中暑(职业病种叫“热射病”),可申请认定工伤。认定工伤需要县级以上医院出具中暑(热射病)诊断证明。经认定为工伤的,可享受工伤保险相关待遇。
-
高温费高于标准,我国家规定的高温费标准是什么广西在线咨询 2022-07-14根据《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从事室外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的高温补贴。用人单位每年6月至8月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露天工作,按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的标准发放高温津贴;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室内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不含33℃),按每人每月不低于45元的标准发放。(常见高温
-
高温费2020年杭州的相关规定是怎样的呢?江苏在线咨询 2022-07-07高温补贴是为保证炎夏季节高温条件下经济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正常进行,保障企业职工在劳动生产过程中的安全和身体健康,决定适当提高职工夏季清凉饮料费发放标准。国家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日最高气温达到35℃以上),露天工作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支付高温补贴。2016年6月12日,进入6月不少地区迎来夏季高温期,高温津贴也进入发放时间。记者注
-
2024年杭州高温补贴发放标准西藏在线咨询 2024-11-15根据现行法规,杭州市高温补贴发放的周期为四个月,即6至9月份。具体发放标准如下:从事高温作业的劳动者,每名员工每月可获得200元的补贴;而未在高温环境下作业的劳动者,则能获得160元的补贴;对于普通工作人员而言,他们每月可以领取到130元的补贴。 杭州市目前在职职工夏季清凉饮料费的发放标准也与上述高温补贴相同,即高温作业工人每月可获200元,非高温作业工人每月可获160元,一般工作人员每月可获1
-
2022年高温费属于劳保费吗,高温费的发放标准是如何规定的澳门在线咨询 2022-11-10高温费属于劳保费,劳动保护费的范围包括:工作服、手套、洗衣粉等劳保用品,解毒剂等安全保护用品,清凉饮料等防暑降温用品,以及按照原劳动部等部门规定的范围对接触有毒物质、吸尘作业、放射线作业和潜水、沉箱作业、高温作业等5类工种所享受的由劳动保护费开支的保健食品。 高温津贴标准包括:用人单位每年6月至8月安排劳动者在高温天气下露天工作,按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的标准发放津贴;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室内工作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