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协商处理:双方协商一致是最有效最经济的和平处理方式,双方或是自己协商一致,或是在第三人的主持下协商一致,在双方相互信任、互谅友好的基础上,遵循自愿原则各退一步,对合同中双方有争议的内容进行协商,对没有争议的内容或者没有的内容进行相应的增加、删减或修改,双方当事人按照修改后的合同履行。协商处理相当于废除原有合同,重新进行协议达成新的合同,它是最和平的处理方式,也能够为双方当事人省时省力,节约了极大的成本。
2、诉讼处理:当事人在无法协商达成一致,就只能到法院提起诉讼,拿起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一般的合同纠纷属于民事诉讼,只要符合民事诉讼的起诉条件法院就会受理。一般来说民事诉讼的起诉条件包括:①合同纠纷的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②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③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一、加盟合同纠纷可以维权吗
如有争议,建议双方先协商;如果协商不成,可以到法院起诉,维权。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被告住所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的,由经常居住地人民法院管辖。起诉必须符合相关条件,如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主张、事实和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诉讼范围,由被起诉人民法院管辖。
二、投资无协议怎么拿回钱
投资无协议可以与对方当事人先协商处理;协商不成的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还钱。当事人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有明确的被告;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
哪个部门能够最快速地处理合同纠纷?
244人看过
-
如何解决租房纠纷,租房纠纷要找哪个部门解决
407人看过
-
工程款纠纷找哪个部门和该有关部门解决
324人看过
-
股东纠纷应该找那个部门解决
279人看过
-
找到能够解决经济合同纠纷的部门
429人看过
-
找哪个部门解决租房纠纷,房屋租赁合同诉讼时效
244人看过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 。法人制度是世界各国规范经济秩序以及整个社会秩序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 各国法人制度具有共同的特征,但其内容不尽相同。不同的法人形成了不同的法人理论,法人制度理论... 更多>
-
驾校服务纠纷找哪个部门解决(与公司合同纠纷找哪个部门解决)湖南在线咨询 2023-08-17我现在与公司合同纠纷找哪个部门解决比较好?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用人单位与职工建立劳动关系后,一般都能相互合作,认真履行劳动合同,但由于各种原因,双方之间产生纠纷也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
工伤老板不赔偿找什么部门解决快速解决工伤找哪个部门可以解决纠纷辽宁在线咨询 2022-02-13已被认定为工伤的,用人单位应当承担工伤赔偿责任。用人单位拒不支付工伤赔偿待遇的,工伤职工可向劳动合同履行地或者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申请书,工伤认定决定书,劳动能力鉴定结论(若构成伤残等级的),劳动合同,工资账单,身份证复印件等材料。《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
-
租房合同纠纷找什么部门解决快速最新的规定是什么澳门在线咨询 2023-08-21租房合同纠纷可以找居委会,仲裁机构,或者法院起诉处理。 1、居委会调解。 它是指在第三者的主持下,出租承租双方当事人经过自愿协商,排除争端,达成和解的一种方法和活动。 2、仲裁机构仲裁。 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之间发生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 3、诉讼。 有些租赁纠纷不愿意调解或不服调解,又没有达成仲裁协议的,当事人可以将房屋租赁纠纷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
租房合同纠纷如何解决租房纠纷找哪个部门湖南在线咨询 2022-07-05第一,因租赁房屋发生纠纷的,建议寻求居、村委会解决。 第二,若租赁合同纠纷协商不成的,可向居委会、村委会、派出所、房管所调解。 第三,若房屋租赁纠纷无法协商解决和调解的,可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四,约定诉讼解决或没有达成仲裁协议的,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关于租房合同纠纷找哪个部门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房屋租赁合同,双方因租赁房屋发生纠纷的,我们一般建议双方就争议内容进行协商,签订和解协议,可以寻
-
找哪个部门解决劳动合同宁夏在线咨询 2022-03-19协商不成,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申请仲裁。 真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