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在我国怎样属于肇事逃逸?
“交通肇事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交通事故当事人为逃避法律追究,驾驶车辆或者遗弃车辆逃离交通事故现场的行为。肇事逃逸的构成条件主要有:
(1)肇事人知道自己造成了交通事故,即行为人在逃逸时必须明知自己的行为导致了交通事故的发生,这是行为人的主观认知因素。
如果行为人没有意识到交通事故的发生而离开现场,则不能认定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2)主观上是为了逃避事故责任,逃避法律的追究;实践中,肇事人逃跑的目的大多是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但也有少数人是因为其他目的,如害怕遭到被害人亲友及其他围观群众的殴打而逃跑。这些人往往在逃离现场后,很快通过报告领导或报警等方式,接受法律的处理。
(3)客观上实施了逃离事故现场,不向公安机关报案的行为。
二、如何认定交通肇事逃逸行为
1.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
2.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
3.交通事故当事人有酒后和无证驾车等嫌疑,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的;
4.交通事故当事人虽将伤者送到医院,但给伤者或家属留下假姓名、假地址、假联系方式后离开医院的。
三、交通肇事逃逸的处罚
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并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构成肇事逃逸是包含两种情况的,一方面由于驾驶人员造成了肇事行为,即造成了交通事故,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立即报警并根据公安机关的认定来进行处理;另一方面由于驾驶人员没有选择接受处理而逃逸,则构成了逃逸情况,需要根据公安机关的相关规定来进行追责和处罚。
遵守交通规则,确保安全,是我们每一个人在开车出行时都需要做到的最基本的要求。当不小心发生交通事故时更是应该积极处理而非肇事逃逸。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逸,即构成交通肇事逃逸。
-
非主观肇事逃逸属于肇事逃逸吗
81人看过
-
在我国肇事逃逸索要赔偿吗
79人看过
-
在我国肇事逃逸会被刑拘吗
464人看过
-
我国关于肇事逃逸罪是怎么规定的
392人看过
-
在我国肇事逃逸死亡几年酒驾
402人看过
-
在我国一般肇事逃逸扣多少分
280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在我国怎样量刑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8-28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随着交通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案件也呈上升趋势,严重扰乱了正常的交通秩序。根据法律规定,后逃逸要严惩,如交通肇事犯罪案件,犯罪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怎样查车祸后不在现场逃逸是否属于肇事逃逸河南在线咨询 2022-07-13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因为你提供的信息太少,很多关键信息无法确认,所以需要向你询问一些信息才能进一步确定。需确认的问题:事故是什么时候发生的?事故是发生在河北唐山吗?有没有报警?
-
肇事车留在现场属于肇事逃逸吗湖南在线咨询 2022-07-25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 二,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三,交通肇事罪逃逸要求行为人明知自己已经发生交通肇事行为,如果对肇事不具有明知的,自然也不可能产生逃避法律
-
在我国对于湘西肇事逃逸处罚是怎样处理的香港在线咨询 2023-03-25没事,最多治安处罚,肯定不构成刑事犯罪,没有问题也不用赔偿 根据刑法,交通肇事罪要达到死亡一人,或者重伤三人,或者造成财物重大损害的地步才构成犯罪 你这个完全是一般生活中的小事,和走路撞倒一个人没有区别
-
现场逃逸也属于肇事逃逸吗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8-14交通肇事逃逸是指机动车驾驶员在发生交通事故的同时,擅自逃离事故现场,使交通事故所引起的民事、刑事、行政责任无法确定,其目的在于推卸、逃脱责任的行为。 肇事者逃离现场是指在事故现场因害怕遭到被害人家属的殴打而逃离现场,主观上并没有逃避法律追究的目的,事后主动归案,这样的行为不能以“交通肇事后逃逸”论处。 但是,在审查此类案件时,应当慎重起见,不能轻信肇事者的口供,以防止这一特殊情况成为肇事者逃避因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