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信诈骗116万怎么判
属于数额特别巨大,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退赔退赃,能得到从轻处罚。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二、电信诈骗申请取保候审办理流程是怎么样的
1、申请
被羁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有权提出取保候审的申请。犯罪嫌疑人被逮捕的,其聘请的律师可以为其申请取保候审。申请取保候审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2、决定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接到取保候审的申请书后,应当在7天之内作出是否同意的答复。决定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取保候审的,应当报县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人、检察院检察长或者人民法院院长批准,并签发《取保候审决定书》和《执行取保候审通知书》,并责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出保证人或交纳保证金。对不符合取保候审的条件的,不同意取保候审。不同意取保候审的,应当告知申请人,并说明不同意的理由。
3、执行
取保候审的执行机关为公安机关。公安机关在执行时,应当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宣读《取保候审决定书》,并令其签名或盖章,告知其在取保候审期间应当遵守的规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违反刑事诉讼法第56条规定的,取保候审期间届满以后,负责执行的公安机关应将保证金退还给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告知保证人解除担保。
三、发现他人涉嫌犯电信诈骗罪怎么举报
1、发现他人涉嫌犯诈骗罪,可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举报。
任何单位、组织和个人都有义务向公安机关积极举报涉枪涉爆违法犯罪线索。
社会各界及广大群众可通过电话、信件或其他形式向公安机关举报违法犯罪行为和线索。
相关部门受理后,如果不在管辖范围内的,会自动移送到主管机关处理,如果是需要采取紧急措施的,也会及时采取措施。
2、被害人收集到他人涉嫌犯帮信罪的证据后,可以依法控告。
被害人对侵犯其人身、财产权利的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有权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报案或者控告。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对于报案、控告、举报,都应当接受。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的,应当移送主管机关处理,并且通知报案人、控告人、举报人;对于不属于自己管辖而又必须采取紧急措施的,应当先采取紧急措施,然后移送主管机关。
-
一男子伪造病历诈骗12万,电信诈骗判刑怎么判
395人看过
-
男孩被骗7万还挂断反诈民警电话,电信诈骗判刑怎么判
444人看过
-
电信诈骗十万
64人看过
-
电信诈骗金额超过200万怎么判刑
389人看过
-
电信诈骗2万元判几年
167人看过
-
4百万电信诈骗判多久?
155人看过
-
电信诈骗怎么判刑,电信诈骗怎么处理,电信诈骗怎么处罚山东在线咨询 2022-07-21电信诈骗是诈骗罪其中一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对于具体数
-
电信诈骗9万5能判多长时间电信诈骗9万重庆在线咨询 2022-07-04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
-
-
十几万电信诈骗怎么会判刑陕西在线咨询 2021-12-25如果电信诈骗超过10万人有法减轻或者从轻处罚的,判处三年以内的,只能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式骗取大量公私财产的行为。
-
电信诈骗怎么判,电信诈骗构成什么罪重庆在线咨询 2022-08-18电信诈骗是诈骗罪其中一种,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诈骗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一条对于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