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假冒伪劣产品违反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销售数额足够巨大的,或者说假冒的产品种类符合刑法分则第三章中具体规定的,或者造成了足够严重后果的,就构成犯罪。那就触犯了刑法。
就算没有达到刑法的程度,销售假冒伪劣产品首先属于欺诈行为,那就触犯了民法;要考虑到这个假冒伪劣商品有没有使用到别人专用的专利技术/实用新型设计/注册商标/著作权。如果在假冒的时候,有侵犯到这些权益的时候,还会触犯诸如《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等知识产权法律。
《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一千二百零三条因产品存在缺陷造成他人损害的,被侵权人可以向产品的生产者请求赔偿,也可以向产品的销售者请求赔偿。
产品缺陷由生产者造成的,销售者赔偿后,有权向生产者追偿。因销售者的过错使产品存在缺陷的,生产者赔偿后,有权向销售者追偿。
二、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商品罪的处罚标准是什么?
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不满二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十万元以上不满五十万元的,处二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五十万元以上不满二百万元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销售金额二百万元以上的,处十五年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三、生产销售假冒违约商品犯罪主体是谁?
作为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的犯罪主体,依据刑法的规定,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单位。而单位既可以是合法成立的,也可以是未经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非法单位。无论是合法成立的,还是非法成立的,不影响单位构成犯罪。作为个人犯本罪的,为一般主体,即凡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即可成为本罪的主体。当然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的人不能成为本罪的主体。
-
假冒伪劣法律条文以及假冒伪劣产品的认定
312人看过
-
假冒伪劣产品查处适应哪条法律
170人看过
-
违反假冒伪劣产品规定的行为界限(最新年版)
76人看过
-
侵权假冒伪劣商品的法律法规是怎样的
377人看过
-
化肥假冒伪劣产品处罚有哪些
351人看过
-
快递新规假冒伪劣产品
282人看过
产品是指被人们使用和消费,并能满足人们某种需求的任何东西,包括有形的物品、无形的服务、组织、观念或它们的组合。产品一般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即核心产品、基本产品、期望产品、附加产品、潜在产品。 产品是“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 更多>
-
对于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的,法律有哪些规定,对于假冒伪劣产品的处罚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4-09第四十九条生产、销售不符合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销售,没收违法生产、销售的产品,并处违法生产、销售产品(包括已售出和未售出的产品,下同)货值金额等值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有违法所得的,并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严重的,吊销营业执照;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条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的,责令停止生产
-
生产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会触犯哪些法律法规?陕西在线咨询 2024-11-15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可能涉及违反多部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等。根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相关条款,若经营者在提供商品或服务过程中存在欺诈行为,应按照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对其所遭受的损失进行额外补偿。根据第五十五条,补偿金额应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三倍,若补偿金额低于500元人民币,则应以500元人民币为准。 如有其他法
-
法律是怎么规定卖假冒伪劣产品的广东在线咨询 2023-10-14卖假冒伪劣产品也是有可能构成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的,刑法第140条的罪名就是生产销售伪劣产品罪。商家所贩卖的假冒伪劣产品的数额已经有5万元以上的话就有可能需要承担刑事责任,像是销售金额一共达200万元以上的这种情况,商家就有可能被判无期徒刑。
-
假冒伪劣产品卖假冒伪劣产品如何报案?浙江在线咨询 2022-11-21买到假冒伪劣产品可以直接拨打消费者热线举报。同时消费者通过信函、传真、短信、电子邮件和12315网站投诉平台等形式投诉的,应当载明:消费者的姓名以及住址、电话号码等联系方式;被投诉人的名称、地址;投诉的要求、理由及相关的事实根据;制投诉的日期等。消费者采用电话、上门等形式投诉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应当记录前款各项信息。
-
假冒伪劣商品和假冒伪劣产品移送标准湖南在线咨询 2023-12-23假冒伪劣产品移送标准为生产者、销售者在产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产品冒充合格产品,涉嫌下列情形之一的,应予立案追诉: 1、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五万元以上的; 2、伪劣产品尚未销售,货值金额十五万元以上的; 3、伪劣产品销售金额不满五万元,但将已销售金额乘以三倍后,与尚未销售的伪劣产品货值金额合计十五万元以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