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定损害商誉案件中的经济损失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07 16:15:26 109 人看过

[案情]

1999年6月底至7月初,浙江仙都啤酒公司部分行政管理人员出现腹泻等症状。当地卫生防疫部门对该疫情及时进行了调查并于7月30日作出了《仙都啤酒厂感染性腹泻疫情处理和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以下简称《调查报告》)。该报告对疫情作了客观的记载和分析,认为基本可排除细菌感染的致病原因,疫情与一线生产工人及产品质量无关。

1999年7月中旬,时任浙江碧湖啤酒公司副总经理的被告人王某闻知卫生防疫部门对仙都啤酒公司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的情况后,从卫生防疫部门干部杜某处得到一份《调查报告》,然后对报告内容进行修改、增减,编造一份题为《仙都啤酒公司发生群体感染性腹泻疫情》的传单。

该传单宣称仙都啤酒公司职工不断出现疫情,病例发展既快又猛,引起恐慌,并谎称江苏某地发生类似疫情,10万余人身受感染。传单还提醒仙都啤酒消费者千万小心,以防受感染。而后,王某将从电话簿上抄录下来的有关单位地址及编写的传单进行打印,以江西省南昌市经济信息中心的名义,于8月初将600余份传单邮寄给丽水、金华地区有关仙都啤酒消费者。同时,王某还打电话给金华啤酒厂领导应某,提出在啤酒市场联手打败仙都啤酒,从而导致金华、永康等市场上有大量由王某编写的传单被散发,该传单在丽水市场上则被广为张贴和投递。王某的行为给仙都啤酒公司的企业形象和商品声誉造成了严重损害,导致该公司的产品销售量急剧下降,遭受各种经济损失共计290万元。

在本案的审理过程中,对经济损失的计算产生了争议。在本案中,被害人因产品销量下降所造成的损失是121.4万元,为制止不法侵害事件的开支为13.6万元,为重树企业和产品形象而追加的宣传费用为155万元,总计290万元。一种意见认为,这些损失和开支均是由于行为人的不法侵害行为造成的,都是本罪的危害结果。另一种意见认为,对本罪的危害结果应当划分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只有属于直接经济损失的部分才能认定为本罪的危害结果,间接经济损失不是本罪的危害结果。在这个案件中,只有销量下降造成的121.4万元损失是直接经济损失,其他开支属于间接经济损失。

[点评]

笔者同意第一种意见。第二种意见注意区分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这是有法律依据的。但是,由于其没有正确理解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经济损失的含义,导致了数额认定上的偏差,这也反映了相关司法解释规定的不足。本案实际上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现行司法解释的机会。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以下简称《追诉标准》)第66条规定“给他人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才可以追诉。持第二种意见的学者据此强调必须是直接经济损失才可以计入本案的危害结果。然而,这一规定却存在明显的问题。

鉴于《追诉标准》将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中的“重大损失”解释为直接经济损失,理论界对直接经济损失的含义展开了讨论。持第二种意见的学者以因果关系的强弱来区分直接与间接,认为与犯罪行为具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损失就是直接经济损失,不是由犯罪行为必然引起的、与犯罪行为具有间接因果关系的损失就是间接经济损失。

这种观点实际上很难科学界定犯罪行为的实际危害结果,也找不到任何明确的法律依据和理论依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试行??1999年8月6日?》(以下简称《立案标准》)的附则(三)规定:“本规定中的‘直接经济损失’,是指与行为有直接因果关系而造成的财产损毁、减少的实际价值。‘间接经济损失’,是指由直接经济损失引起和牵连的其他损失,包括失去的在正常情况下可能获得的利益和为恢复正常的管理活动或者挽回所造成的损失所支付的各种开支、费用等。”这一规定针对的是渎职犯罪中的经济损失,这种经济损失与经济犯罪中的经济损失具有不同的特点。《立案标准》中的直接经济损失基本上是指财产方面的物质性损失,表现为已有财产权益的减少,而间接经济损失是指由于犯罪行为而导致的收益减少和支出增加。不正当竞争犯罪的经济损失几乎都属于这种意义上的间接经济损失,一般不会有财物的毁损。由于这些犯罪中常见的不法行为并不是直接作用于人和物,而是直接针对社会的经济秩序,因此在大多数情况下权利人受到的损害表现为现有经营状态遭到破坏,可期待的经济利益没有得到实现。第二种意见认为本案中的销量下降损失是直接经济损失,可是按照《立案标准》还是属于间接经济损失。如果参照《立案标准》的话,将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中的“重大损失”解释为间接经济损失更为妥当。《追诉标准》将“重大损失”严格限制在直接经济损失的范围之内,但是要表达的真正含义却是间接经济损失,因为《追诉标准》所针对的经济犯罪通常不会造成对财物的实际损害。《立案标准》明确将直接经济损失解释为财物的毁损,将间接经济损失解释为利益减少和支出增加。在目前的司法实务中,《追诉标准》中的“直接经济损失”更接近于《立案标准》中“间接经济损失”的认定标准。这样就导致了同一司法机关所作出的司法解释之间术语意义相左,明显不符合损害商誉犯罪作为破坏经济秩序犯罪的特点,也不利于司法机关准确处理此类案件,实不足取。因此,我认为,从经济犯罪的特点出发,应当放弃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这两个对立的术语,统一使用“经济损失”这个概念并对经济损失的范围重新作出界定。

笔者认为,损失的本义是指“没有代价的消耗或失去”。也就是说,所有因为损害商誉行为而失去的经济利益都可以作为本罪的损失。从具体计算的角度来看,本罪的经济损失表现为一个差额,即在假定没有发生损害商誉行为的正常情况下可以获得的收益减去受到侵害以后的实际收益。认定损失数额必须参照正常情况下(即没有发生犯罪行为)可以获得的经济利益的数额,结合经营历史和市场因素估算具体数额。损失数额可以分为因犯罪行为而没有得到的应得经济利益、为防止危害结果扩大和消除犯罪的影响而支出的必要费用。这个损失数额应当是《立案标准》中直接经济损失与间接经济损失的综合体:第一,经营状况恶化所造成的预期收入减少;第二,损害商誉行为导致的财物毁损和灭失;第三,为防止商誉继续受到侵害以及恢复原有商誉而支出的必要费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没有必要将经济犯罪的经济损失划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在司法实务中对于这两者也很难区分清楚。因果关系的强弱不能准确反映危害结果发生的必然性,也难以科学界定直接经济损失的范围。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将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统一起来,被害人因正常经营状态遭到破坏而受到的损失和为恢复正常经营状态所付出的代价,都应当被认定为本罪的危害结果。使用这种方法计算经济损失的数额,能够更充分地考虑被害人的利益,对行为人来说也是比较公平的。

张春喜赵曾海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10日 15:4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经济犯罪相关文章
  • 如何认定行贿罪中造成经济损失
    对不同类型的经济损失的认定方法。出于不同犯罪目的、采用不同犯罪手段的行贿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类型不同其认定方法也不同。在司法实践中要注意区分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从而采用不同的认定方法。1.直接经济损失的认定方法。比如为进行走私、偷税、骗税、骗汇、套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法犯罪活动,向海关、工商、税务、外汇管理等行政执法机关工作人员行贿的,可以按照其实施走私、偷税、骗税、骗汇、套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法犯罪活动获得的利益来认定,具体来说就是走私等的赢利额、偷逃的税款额;为非法办理金融、证券业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证券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行贿的,可以从非法办理的金融、证券业务在实施的过程中引发的后果来认定,比如贷款、担保或承兑造成的银行或证券经营公司资金的损失等,这些多是直接的经济损失,往往有相关的账目可查,比较容易认定。为了申报项目或骗取专项资金向具有相应审批权限的国家机关及国家工作人员行
    2023-02-24
    404人看过
  • 如何认定行贿罪中造成经济损失
    对不同类型的经济损失的认定方法。出于不同犯罪目的、采用不同犯罪手段的行贿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类型不同其认定方法也不同。在司法实践中要注意区分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从而采用不同的认定方法。1.直接经济损失的认定方法。比如为进行走私、偷税、骗税、骗汇、套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法犯罪活动,向海关、工商、税务、外汇管理等行政执法机关工作人员行贿的,可以按照其实施走私、偷税、骗税、骗汇、套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法犯罪活动获得的利益来认定,具体来说就是走私等的赢利额、偷逃的税款额;为非法办理金融、证券业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证券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行贿的,可以从非法办理的金融、证券业务在实施的过程中引发的后果来认定,比如贷款、担保或承兑造成的银行或证券经营公司资金的损失等,这些多是直接的经济损失,往往有相关的账目可查,比较容易认定。为了申报项目或骗取专项资金向具有相应审批权限的国家机关及国家工作人员行
    2023-04-17
    485人看过
  • 如何认定行贿罪中造成经济损失
    对不同类型的经济损失的认定方法。出于不同犯罪目的、采用不同犯罪手段的行贿犯罪造成的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类型不同其认定方法也不同。在司法实践中要注意区分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从而采用不同的认定方法。1.直接经济损失的认定方法。比如为进行走私、偷税、骗税、骗汇、套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法犯罪活动,向海关、工商、税务、外汇管理等行政执法机关工作人员行贿的,可以按照其实施走私、偷税、骗税、骗汇、套汇、非法买卖外汇等违法犯罪活动获得的利益来认定,具体来说就是走私等的赢利额、偷逃的税款额;为非法办理金融、证券业务,向银行等金融机构、证券管理机构工作人员行贿的,可以从非法办理的金融、证券业务在实施的过程中引发的后果来认定,比如贷款、担保或承兑造成的银行或证券经营公司资金的损失等,这些多是直接的经济损失,往往有相关的账目可查,比较容易认定。为了申报项目或骗取专项资金向具有相应审批权限的国家机关及国家工作人员行
    2023-06-03
    227人看过
  • 玩忽职守的经济损失如何认定
    根据刑法第三百九十七条的规定,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职责,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因此,玩忽职守罪必须在客观上给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失。有无重大损失,是构成本罪与非罪的重要界限。由此可见,直接经济损失是构成玩忽职守罪客观方面的主要内容,又是认定玩忽职守罪的主要依据。依照玩忽职守罪的定义,可以将玩忽职守罪的直接经济损失理解为: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重不负责任、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职责,直接造成国家、集体经济利益的重大损失。根据玩忽职守罪的立案标准,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以下标准的,即可立案:1、造成个人财产直接经济损失15万元以上;2、造成公共财产或者法人、其他组织财产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3、虽未达到1、2两项数额标准,但1、2两项合计直接经济损失30万元以上。一、滥用职权罪与玩忽职守罪的区分玩忽职守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
    2023-02-23
    327人看过
  • 重大经济损失金额的如何认定?
    《追诉标准》解释为:重大经济损失也称直接损失,是指犯罪行为使受害人现有的财物数量当即减少或丧失。在“两高”对《司法解释》进行修订前应当认为重大经济损失仍是一条有效的解释,在司法实践中应当遵照执行。重大经济损失的范围是:经济损失大于10万元(含10万元)但小于100万元。经济损失等级划分:特大经济损失:经济损失大于100万元(含100万元);重大经济损失:经济损失大于10万元(含10万元)但小于100万元;较大经济损失:经济损失大于1万元(含1万元)但小于10万元的事故;一般经济损失:经济损失小于1万元的事故。
    2023-04-14
    426人看过
  • 如何认定损害了名誉权
    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行为人为公共利益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担民事责任,但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外:(一)捏造、歪曲事实;(二)对他人提供的严重失实内容未尽到合理核实义务;(三)使用侮辱性言辞等贬损他人名誉。一、民事主体对于名誉权的权利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以真人真事或者特定人为描述对象,含有侮辱、诽谤内容,侵害他人名誉权的,受害人有权依法请求该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行为人发表的文学、艺术作品不以特定人为描述对象,仅其中的情节与该特定人的情况相似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报刊、网络等媒体报道的内容失实,侵害其名誉权的,有权请求该媒体及时采取更正或者删除等必要措施。民事主体可以依法查询自己的信用评价;发现信用评价不当的,有权提出异议并请求采取更正
    2023-02-23
    166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经济犯罪,是指在社会经济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领域,为谋取不法利益,违反国家经济、行政法规,直接危害国家的经济管理活动,依照我国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更多>

    #经济犯罪
    相关咨询
    • 如何认定损害商业声誉损害商品的损失
      安徽在线咨询 2023-03-15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二十一条【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 如何认定损害商业信誉损害商业信誉
      重庆在线咨询 2022-11-05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二十一条【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 商业损害损害商业信誉罪如何认定
      山东在线咨询 2023-03-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二十一条【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 损害商业信誉罪与损害商品名誉罪如何认定
      福建在线咨询 2022-10-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二十一条【损害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罪】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 串通损害损害商业声誉罪如何认定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5-24
      (一)构成串通损害商业声誉罪既遂一般会判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具体的处罚规定如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二十一条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的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给他人造成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二)串通损害商业声誉罪的立案标准《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 (二)》第七十四条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