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视情形而定。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后,可以办理预告登记,预告登记目的是为了保障物权的实现。
依据《民法典》的规定,进行房屋买卖时,如果买卖双方办理的备案登记是预告登记的,预告登记具有法律效力,可以对抗第三人。但如果预告登记失效后,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
房屋买卖备案登记表在哪里开
去房管局领取居民房屋登记查询表,需要的条件跟材料:需要产权人的身份证就可以查询了,方法如下:
产权人带上身份证到房管局;到自助查档机;把身份证放在感应区;点击查询名下房屋信息;打印出来后就是房子的信息了;如果没有查档机的话把身份证给查档窗口的工作人员也可以查的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零九条,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经依法登记,发生效力;未经登记,不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依法属于国家所有的自然资源,所有权可以不登记。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二十一条,当事人签订买卖房屋的协议或者签订其他不动产物权的协议,为保障将来实现物权,按照约定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预告登记。
预告登记后,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预告登记后,债权消灭或者自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九十日内未申请登记的,预告登记失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百四十一条,当事人可以在买卖合同中约定买受人未履行支付价款或者其他义务的,标的物的所有权属于出卖人。出卖人对标的物保留的所有权,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
房屋买卖合同备案登记程序是什么,民法典中房屋买卖备案登记可以对抗第三人吗
304人看过
-
房屋买卖备案登记属于预告登记吗
66人看过
-
买卖不破租赁可以对抗善意第三人吗?
305人看过
-
民用飞机所有权未登记可以对抗第三人吗
109人看过
-
房屋不过户能否对抗第三人
246人看过
-
未登记的房屋买卖如何对抗债权
87人看过
买受人又称买方,是买卖合同中约定支付价金的人;以最高应价购得拍卖标的的竞买人;与建设单位签订物业买卖合同、购买房产的单位和个人。 因标的物不符合质量要求,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买受人可以拒绝接受标的物或者解除合同。买受人拒绝接受标的物或者... 更多>
-
房屋买卖备案登记后能不能过户海南在线咨询 2021-10-25不影响家庭。《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商社预售人员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房地产管理部门和土地管理部门登记备案。商品房预售所得款项,必须用于有关的工程建设。《城市商品房预售管理办法》第十条规定:商品房预售,开发企业应当与承购人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开发企业应当合同签订之日起30日内向物业管理部门和市、县人民政府土地管理部门办理商品房预售合同登记备案手续。房地产管理部门应当积极应用
-
房屋买卖买卖备案后能不能告到第三人天津在线咨询 2023-12-12民法典规定,房屋买卖备案登记是预告登记的,可以对抗第三人。但如果预告登记失效后,不能对抗善意第三人。 当事人签订买卖房屋的协议或者签订其他不动产物权的协议,为保障将来实现物权,按照约定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预告登记。预告登记后,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 预告登记后,债权消灭或者自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九十日内未申请登记的,预告登记失效。
-
房屋买卖商品房不登记备案山东在线咨询 2022-08-02房屋备案申请 1、出租人与承租人签定《房地产租赁合同》后,到房屋所在地街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工作站申请房屋租赁备案登记,并提交下列资料: (1)房地产权证或者其它合法的权属证明(验原件,复印件1份); (2)《房地产租赁合同》一式四份; (3)出租人居民身份证或其它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1份); (4)承租人居民身份证或其它有效身份证件(复印件1份); 2、审查 工作站内勤岗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对申请资
-
物权法中房屋预售登记能否对抗第三人?天津在线咨询 2022-10-08准确的说应该叫做预告登记,预告登记是在房管部门登记备案,可以对抗第三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二十条当事人签订买卖房屋或者其他不动产物权的协议,为保障将来实现物权,按照约定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预告登记。预告登记后,未经预告登记的权利人同意,处分该不动产的,不发生物权效力。预告登记后,债权消灭或者自能够进行不动产登记之日起三个月内未申请登记的,预告登记失效
-
著作权许可登记能对抗善意第三人吗澳门在线咨询 2022-07-25根据商标法及有关法律的规定,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应当报商标局备案。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未在商标局备案的,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 我国《商标法》并未规定商标使用许可合同未经备案在双方当事人之间许可使用合同无效。另外,将许可使用合同交送存查、报送备案,主要是为了第三人查阅,起到公示的作用,是为了第三人的利益,所以商标许可使用合同未交送存查,报送备案的,该合同被许可人取得的权利不能对抗第三人。在民法惯例上,除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