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动车逃逸致人死亡如何处罚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7-22 13:10:09 420 人看过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交通肇事后,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人、承包人或者乘车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论处。

驾驶机动车逃逸致人死亡判几年

七年以上,酌情减刑。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有逃逸行为而造成受害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至于实际判多少年要依据案情而定。如果逃逸没有造成人员的直接死亡,那么,从自首的情节来看,法院的量刑会在3年以内。此外,如果积极赔偿,并能取得受害者及其家属的谅解,量刑会得到进一步减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2月03日 11:53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机动车相关文章
  • 酒驾致人死亡逃逸的行为应该如何处罚
    一、酒驾致人死亡逃逸的行为应该如何处罚酒驾撞死人逃逸处罚如下:1.酒驾撞死人逃逸,构成交通肇事罪,依照法律规定,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2.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二、交通肇事罪和危险驾驶罪的区分是什么交通肇事罪和危险驾驶罪的区分是如下:1.主观方面不同。危险驾驶罪的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即明知自己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或者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的行为危害到公共安全而希望或放任这种状态的发生。而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则表现为过失;2.客观方面不同。危险驾驶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
    2023-12-25
    291人看过
  • 未成年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逃逸如何处罚?
    一、未成年人故意伤害致人死亡逃逸如何处罚?1、《刑法》第十七条【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2、《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罪】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二、立案标准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规定,故意非法损害他人身体的
    2023-06-03
    466人看过
  • 致人死亡后逃逸与逃逸致人死亡的区别
    一、致人死亡后逃逸与逃逸致人死亡的区别1、定义不同。发生交通事故后,发现被撞者已死亡或经医疗机构确认死者当场死亡,肇事方逃离现场的属死亡后逃逸。因肇事方逃逸而导致受伤害者没得到及时救助而死亡属于因逃逸致人死亡。2、量刑标准不同。根据道路交通安全法规定,致人死亡后逃逸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二、酒后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判几年犯交通肇事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1、死亡一人,肇事人负全责或主要责任的,构成交通肇事罪,若逃逸致人死亡的,判处7年以上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2、但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023-04-12
    375人看过
  • 如何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及其构成要件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交通肇事致被害人受伤,在行为人及时救助被害人则有可能挽救被害人生命的情况下,行为人为了逃避法律追究或救助义务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相比较一般“交通肇事后逃逸”行为而言,“因逃逸致人死亡”因其直接导致了本来不必要死亡的被害人死亡的严重后果,其性质显然更为恶劣,危害更为严重,其主观恶性更大。因此,刑法对这种行为规定了更为严厉的刑罚,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应包括以下要件:1、交通肇事致使被害人受伤。这里的被害人是指行为人交通肇事的被害人,这里,被害人的身体受到严重伤害,但是并没有当场死亡。2、行为人的先行行为产生行为人救助被害人、听候处理的义务。3、肇事者有救助能力。4、行为人肇事致人受伤后,有不救助被害人的逃逸行为。5、行为人具有逃避法律追究或救助义务的主观目的。6、逃逸行为
    2023-06-13
    158人看过
  • 驾车致人死亡逃逸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对于因交通事故导致人员死亡并存在逃逸行为的违法者,依照法律规定应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若在此基础上还涉及到其他特别恶劣的情节,则将被视为交通肇事罪的情节加重犯。对于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如果由此引发了重大事故,使得人员严重受伤或死亡,抑或是导致公有或私有财产遭受巨大损失,那么触犯此罪的人需要接受三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处罚。然而,在交通运输肇事后若是仍存在逃逸或者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话,相关责任人将受到三年以上但不超过七年的有期徒刑的惩罚。关于具体量刑起点的具体规定如下:首先,对于负事故全部责任的情况下,若造成一名死者并且逃逸,其判罚年限将为有期徒刑四年;其次,若造成一人严重受伤并逃逸,并且具备定罪的其他特殊情形,则该责任人需要承担三年六个月的有期徒刑。死亡人数每增加一人,其总刑期就会相应地增加一年;与此类似的,每增加一人的重伤程度,其总刑期也会增加六个月。再次,对于负事故
    2024-08-11
    464人看过
  • 发生重大事故致人死亡没有逃逸如何处罚
    发生重大事故致人死亡没有逃逸的处罚:构成交通肇事罪的,一般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肇事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一、德州交通肇事罪刑事有什么构成要件德州交通肇事罪的刑事构成要件如下:1、一般主体,即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可以构成;2、主观方面表现为过失,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3、侵犯的对象是交通安全;4、客观方面,在交通活动中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导致重大事故、重伤、死亡或者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二、交通肇事罪如何定罪处罚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有:(1)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交通运输安全。(2)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在交通运输活动中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3)本罪的主体要件是:即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4)本罪主观方面表现为过
    2023-04-04
    450人看过
  • 醉酒后驾车车逃逸致人死亡如何去判刑
    醉酒驾车,逃逸致人死亡,涉嫌交通肇事罪,根据刑法规定,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如果肇事者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2024-08-14
    228人看过
  • 致人死亡交通肇事逃逸案如何处理
    依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如果交通肇事造成人员死亡后逃逸的,可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因逃逸造成被害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相关法律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危险驾驶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二)醉酒驾驶机动车的;(三)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严重超过额定乘员载客,或者严重超过规定时速行驶的;(四)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运输危险化学品,危及公共安全的。机动车所有人、管理人对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前两款行为,同时构
    2023-04-21
    221人看过
  • 如何惩罚因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罪犯?
    因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违反交通管理法规,发生重大事故;造成重伤、死亡或者给公私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事故发生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如何定罪交通肇事逃逸以及因逃逸致人死亡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况。司法实践在处理具体案件中据以定罪量刑的结果也往往不相同。因此,往往对同一犯罪情节在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都互相渗透着矛盾的观点。笔者试从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形式对这一规定进行简单的分析,对交通肇事后因逃逸致人死亡案件如何定罪问题提出一点自己的看法。如何理解“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含义。当前,在刑法理论上主要有以下两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法律条文中的“因逃逸致人死亡”就是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被害人受伤严重,但并未死亡,如抢救及时可能挽救其生命
    2023-07-05
    483人看过
  • 醉酒驾车致人死亡逃逸应受何种法规约束处罚
    一、醉酒驾车致人死亡逃逸应受何种法规约束处罚1.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如果是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还应处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一千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如果是醉酒驾驶机动车的还应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2.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恶劣情节包括以下:(1)造成死亡1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的,或者重伤1人以上;(2)造成死亡2人以上的;(3)造成死亡2人以上,重伤11人以上,或者死亡1人,同时重伤8人以上的,视为情节特别恶劣;3.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
    2023-11-09
    416人看过
  • 车祸致人死亡逃逸怎么判?
    车祸致人死亡后逃逸,如何承担刑事责任,需要根据事故责任和损害后果而定:第一,车祸致人死亡,虽有逃逸情节,但是负事故次要责任的,不构成交通肇事罪,不承担刑事责任。第二种情况,车祸致人死亡后逃逸,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构成交通肇事罪,逃逸应加重处罚,处三到七年有期徒刑。不过第一种情形的可能性比较低,因为根据法律规定,除非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否则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的,一般判定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因此,车祸致人死亡后逃逸,一般会构成交通肇事罪,处三到七年有期徒刑。如果行为人因逃逸致人死亡,还要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一、酒驾逃逸怎么处理?酒驾造成交通事故应当按照刑法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具体的刑罚根据肇事者造成的事故严重性及影响程度来判定。1、肇事后逃逸,情节较轻,不构成犯罪的情形,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并处两百元以上两千元以下罚款,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
    2023-02-28
    252人看过
  • 开车撞死人逃逸依法如何处罚
    (一)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九十二条规定:发生交通事故后当事人逃逸的,逃逸的当事人承担全部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的,可以减轻责任。这里所说"责任"是指民事责任,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赔偿责任.法律将该责任确定为推定过错责任.由于当事人逃逸导致事故现场遭到破坏,使交管部门对事故责任难以认定,首先推定其有过错,承担事故的全部责任,若其有证据证明对方当事人也有过错才可减轻其责任,这方面也加重了逃逸人的举证责任。(二)行政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零一条第二款规定: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且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该规定是对交通事故逃逸人员行政方面的制裁,其将被吊销驾照且终生不能再取得,且不论其造成的交通事故后果大小。(三)刑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犯交通肇事罪的,“处三年以
    2023-03-27
    95人看过
  • 为何逃逸会导致人死亡?
    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如下:1、行为人肇事后,被害人当场死亡,行为人明知被害人已死亡,为逃避处罚而逃逸;2、行为人肇事后,被害人当场死亡,行为人并不知道被害人已死亡,但为了逃避处罚,置被害人的生死于不顾而逃逸;3、行为人肇事后,致被害人损伤特别严重,即使及时抢救,受害人的生命也无法挽救,行为人为逃避责任而逃逸。肇事逃逸情形(一)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没有责任而驶离现场、报案后不履行现场听候处理义务、弃车离开事故现场后又返回等8种情况将被认定为交通肇事逃逸。(二)明知发生交通事故,交通事故当事人驾车或弃车逃离事故现场的;(三)交通事故当事人认为自己对事故没有责任,驾车驶离事故现场的。《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
    2023-07-06
    342人看过
  • 逃逸肇事导致死亡应受何种处罚
    一、逃逸肇事导致死亡应受何种处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要赔偿死者家属丧葬费、死亡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精神损害抚慰金。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交通肇事罪】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二、交通肇事逃逸该如何赔偿交通肇事逃逸该如下赔偿:1.机动车驾驶人发生交通事故后逃逸,该机动车参加强制保险的,由保险人在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2.机动车不明、该机动车未参加强制保险或者抢救费用超过机动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需要支付抢救、丧葬等费用的,由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助基金垫付,道路交通事故社会救
    2023-08-26
    332人看过
换一批
#交通常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机动车
    词条

    机动车是指使用发动机作为动力来源的车辆,通常包括汽车、摩托车、拖拉机、农用车等各种车辆。机动车具有速度快、操作灵活、舒适性高等优点,但同时也需要遵守交通规则和安全驾驶。 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必须符合相关的安全和排放标准,并取得相应的行驶证和... 更多>

    #机动车
    相关咨询
    • 致人死亡被公安机关抓住后逃逸如何处罚
      陕西在线咨询 2022-10-21
      酒驾致人死亡,要承担刑事责任。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拘役,并处罚金:(一)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
    • 驾驶机动车致人逃逸并致使死亡的刑罚规定
      宁夏在线咨询 2024-11-12
      开车撞人逃逸致人死亡,将构成交通肇事罪,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同时,行为人需承担丧葬费、死亡赔偿金、医疗费、护理费、交通费等民事责任。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导致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 根据《刑法》第133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导致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若在逃逸过程中,单位主管人员、机动车辆所有
    • 驾驶机动车导致死亡后逃逸怎样处罚,逃逸多长时间
      上海在线咨询 2023-06-09
      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在道路上驾驶机动车追逐竞驶,情节恶劣的,或者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处罚。
    • 如何处罚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
      上海在线咨询 2023-12-03
      我国法律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
    • 开机动车致人死亡逃逸多少年判刑
      甘肃在线咨询 2023-05-28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一种非常复杂的情况,司法实践在处理具体案件中据以定罪量刑的结果也往往不相同。因此,往往对同一犯罪情节在理论上和司法实践中都互相渗透着矛盾的观点。 从司法实践看,交通肇事致人死亡的情况非常复杂。如果这类案件只是简单地以交通肇事或者故意杀人罪去定罪处罚是不够准确的。因此,对交通肇事后逃逸致人死亡的案件的定性,应当根据行为人逃逸时的主观罪过形式及逃逸过程中的客观行为予以正确的分析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