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提前一个月(试用期提起三天)书面向单位申请离职,或者与单位协商经过单位同意,或者单位有违法情形的,当事人都可以离职。
单位故意刁难不让离职,是违法的,可以去劳动行政部门申诉。但是非全日制用工,是无需提前书面申请的,当天口头申请就可以结束用工关系。
但是如果提前申请离职,劳动合同有依法约定培训费等协议的,当事人需要与单位协商给予合理的补偿。
一、上夜班离职最后一天要上吗
最后一天还是要上班的,办理离职手续不能占用上班时间。如果员工提前一个月书面向单位申请离职,或者与单位协商经过单位同意,或者单位有违法情形的,当事人都可以离职。单位故意刁难不让离职,是违法的,可以去劳动行政部门申诉。而非全日制用工,无需提前书面申请的,当天口头申请就可以结束用工关系。但是如果提前申请离职,劳动合同有依法约定培训费等协议的,当事人需要与单位协商给予合理的补偿。
二、辞职应该要提前多久提出
辞职应该提前一个月提出。如果劳动者处在试用期的,则要提前三日通知单位,但是用人单位如果具有严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等情形的,则劳动者可以随时辞职。
辞职的流程如下:
1、员工原则上应提前30天将书面《辞职报告》交到人事行政部 ;并领取离职手续表;
2、劳动者要提前一个月申请辞职,在月头递交辞职信,找公司离职签字同意;
3、劳动者按照公司人事部管理办理离职手续;
4、工作交接。
-
入职前交了违约金怎么办
455人看过
-
提前离职扣工资合法吗,提前离职需要交违约金吗
72人看过
-
员工提前一个月申请离职算违约吗,员工提前一个月离职公司不放怎么办
379人看过
-
是否向提前辞职的员工支付违约金
114人看过
-
提前离职违约金是否要给
273人看过
-
入职劳动合同提前违约离职可以吗?
493人看过
违约金是指合同一方或双方违反合同约定的义务或责任时,应向另一方支付的金钱或金钱替代物。在合同违约的情况下,违约金通常是一种违约的惩罚,用于弥补对方因违约行为而遭受的损失。 需要注意违约金的具体金额和支付方式,以及是否符合合同条款和相关法律法... 更多>
-
劳务派遣未提前离职,员工违约金怎么计算广东在线咨询 2022-04-17劳务派遣的职工提前离职的,涉及违约的违约金最大额度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由单位支付的培训费用。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如果用人单位(即劳务派遣公司)为职工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并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了服务期。如果服务期未满而职工离职的,职工应按约定支付违约金,但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但是,如果劳务派遣公
-
劳务派遣的员工,提前离职,违约金如何算?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4-21劳务派遣的职工提前离职的,涉及违约的违约金最大额度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由单位支付的培训费用。 根据《劳动合同法》规定,如果用人单位(即劳务派遣公司)为职工提供专项培训费用,对其进行专业技术培训的,并与该劳动者订立协议,约定了服务期。如果服务期未满而职工离职的,职工应按约定支付违约金,但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但是,如果劳务派遣公
-
员工提前辞职,违约金双倍要交多少江苏在线咨询 2023-05-29辞职是否需要付违约金,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果是提前一个月通知资方,不需要付违约金,否则需要付违约金。 辞职违约金注意: 劳动者若违反服务期约定的,应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违约金的数额不可超过用人单位所提供的培训费用。 用人单位要求劳动者支付的违约金亦不可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中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服务期的,不影响其按照正常的工资调整机制来提高劳动者在服务期期间的劳
-
提前离职工资怎么算员工提前离职怎么算北京在线咨询 2022-03-30在试用期内,员工提前3天书面形式提出离职就可以,若过了试用期,员工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就行了。 公司应在员工离职后三个工作日内结清工资,员工可以要求公司在三个工作日内结清你的全部工资,提前离职或自动离职,公司也无权扣钱。 员工可以通过快递的方式向公司提出离职要求,同时保留好快递单,作为曾经提前向公司提出离职的证据。 即使员工自动离职或急辞工,公司也应当结清工作期间的全部工资,不能扣钱的。 若因员工
-
提前离职违约金是否要给江苏在线咨询 2022-07-231、如果用人单位没有对劳动者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未签订培训协议约定违约金的,不需要支付违约金;劳动者有自主择业权,可以在合同期限,提前30天书面提出解除劳动合同,不受限制; 2、个人提出离职分三种情况:用人单位存在《劳动合同法》38条的情况,劳动者书面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后可以立即走人不需要用人单位的批准,并可以要求支付剩余的工资及经济补偿金(每工作1年支付1个月工资)及办理离职手续等;依据《劳动合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