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育政策调整,是否还需要一胎二孩?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18 07:00:33 326 人看过

生育第二个子女的夫妻无需再申领二胎准生证。国家卫计委早已明确:全面实施两孩生育新政策后,“取消二孩审批,实行生育登记服务制度”。也就是说,一对夫妻生育第二个子女的,不再发放二胎准生证。这也是非常明确的。具体如何登记,登记需要什么手续,可以直接与当地计生部门联系。

一胎用办准生证吗

一、一胎用办准生证吗第一胎也要办准生证。我具体告诉你,准生证如何办:1、到双方户口所在的居(村)委会开具《未生育证明》2、凭双方的身份证、结婚证及《未生育证明》,到双方中的任何一方(拟落户的一方)户口所在地乡镇或街道计生办申请办理准生证即可。以上相关证明,可能有些地方除身份证外还要求户口簿。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第十七条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的责任。

第十八条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

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

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

夫妻双方户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关于再生育子女的规定不一致的,按照有利于当事人的原则适用。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18日 12:45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结婚证相关文章
  • 二胎政策有什么新政策新政策多少二胎生育
    根据二胎政策的最新消息,再婚生育的二胎新政策规定,《计划生育法》规定,再婚夫妇可以再生两个以下的孩子。第十五条夫妇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时,可要求再生一个孩子:(一)经设区市、自治州或省人民政府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确定的疾病儿童医学鉴定组织鉴定,第一个孩子有残疾,第一个孩子是双胞胎,多胞胎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的劳动力,在医学上认为可以再生育的情况下(2)再婚夫妇,再婚前一方生育(包括依法收养下一个)以内的孩子,另一方没有生育过。(3)再婚夫妇,再婚前各生一个孩子,离婚时根据法律判决或离婚协议确定未成年孩子的前配偶,新组合家庭没有孩子。(四)再婚夫妻,再婚前双方各生育一个子女,新组合家庭只有一个子女但该子女为残疾儿,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且医学上认为可以再生育的。(五)夫妻双方婚前均未生育过子女,婚后经县级以上医疗机构鉴定患不孕症,依法收养子女后又怀孕的。(6)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只有一个孩子。
    2023-08-06
    282人看过
  • 二胎政策后,第一胎需要准生证吗
    一、办理准生证是生宝宝前必须经历的,准生证没有取消。二胎新政策的新闻这段时间是火爆中国,对于一些一胎和二胎的宝妈们来说,宝宝出生前有很多要办理的事情,准生证就是其一,现在就针对网友们关心的这一问题,本网站收集了网友们的经验分享给大家做参考,希望让宝妈宝爸们能省一些力。宝妈们另外也可关注《生二胎对女人的好处和坏处》一文,提前了解相关知识。准生证,也就是《生育服务证》,是中国大陆夫妇想生小孩子前的必办的准备手续。它起到一个备忘录的作用,便于计生部门为已婚妇女上门提供避孕药具。如果你们夫妻二人都是初婚(已经拿了结婚证)、未生育(小孩是第一个孩子),那么在小孩出生之后补办准生证也是可以的,不会罚款。但如果是初婚,但是是在小孩出生之后才拿结婚证,那么,不管准生证什么时候办,都会有罚款,大概在1000元左右,各地有所差异。如果夫妻二人有一个是再婚,符合生育情况的,一定要先去计生部门办理准生证之后才可以
    2023-05-31
    290人看过
  • 二胎政策延长生育假
    修正案草案修改了《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18条,明确全国统一实施全面两孩政策,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地方可以结合实际对允许再生育子女的情形制定具体办法。夫妻双方户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关于再生育子女的规定不一致的,按照有利于当事人的原则适用。修正案草案还修改了具体条款鼓励符合条件的夫妻生育二孩。如,规定符合政策生育的夫妻可以获得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据悉,这一政策是为了解决二孩政策所带来的生育假不足的问题。根据人口计生法第29条规定,延长生育假的奖励或者其他福利待遇,由各省区市和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或者人民政府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取消晚婚假对与全面两孩政策不协调的奖励与保障的条款,修正案草案也进行了修订,删除了对晚婚晚育夫妻、独生子女父母进行奖励的规定。[7]随着二胎政策的尘埃落定,中国母婴行业市场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5日在沪首次发布
    2023-08-10
    338人看过
  • 调整生育津贴与生育补助政策
    一、生育津贴以参保职工本人终止妊娠之月所在用人单位月缴费平均工资除以30再乘以产假天数计发。生育津贴即为产假工资,生育津贴高于本人产假工资标准的,用人单位不得克扣;生育津贴低于本人产假工资标准的,差额部分由用人单位补足。二、参保职工分娩前连续缴费不足9个月,其生育津贴由用人单位支付;分娩前连续缴费不足9个月,分娩之月后(含分娩月)连续缴费满12个月的,职工的生育津贴由生育保险基金予以补支。补支办法按照本通知第一条规定执行。广东省生育津贴2022年新规定广东省的生育津贴按照职工生育或者施行计划生育手术时用人单位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除以30再乘以规定的假期天数计发。生育津贴是指职业妇女因生育而离开工作岗位期间,由法律规定给予给予的生活费用,申请领取生育津贴的条件应当包括:1、在职人员必须按规定参加社保,生育时累计缴纳生育保险满12个月以上;2、是在符合国家规定设置妇产科的医疗机构分娩、流产、实
    2023-07-15
    174人看过
  • 惠州生育津贴调整政策
    1、符合国家计划生育政策,属于计划内生育;2、按照规定参加生育保险12个月或以上,且继续缴费;3、参保人生育前6个月直至用人单位申领生育津贴时均处于职工医保参保缴费状态;4、已按照规定办理了生育备案;5、用人单位为非财政全额拨款。惠州生育津贴标准1、根据现行惠州生育保险政策和惠州计划生育政策规定,2018年5月1日(含5月1日)后生育的生育津贴产假计算天数,顺产的98天;难产的增加30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个婴儿增加15天;怀孕未满4个月流产的15天;怀孕满4个月流产的42天。准妈妈看过来惠州生育津贴这样领相关政策日前,记者从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医保科了解到,我市在2009年列入全国7个生育保障试点城市之一。为此,根据试点工作安排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我市对生育保险有关政策进行了调整:自2011年起未向企业征收职工生育保险费,但将符合政策生育的医疗费用纳入了医疗保险范围(含产前检查)。
    2023-07-13
    110人看过
  • 单独二孩政策外还有哪些人可以生育二胎
    山东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5月30日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的决定》,单独两孩政策由此正式在山东落地。除了“单独”,根据《山东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具有下列特殊情形之一,经夫妻双方申请、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经设区的市以上计划生育技术鉴定组确诊第一个子女为非遗传性残疾,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的。曾患不育症,依法收养一个子女后又怀孕的。夫妻双方均为少数民族的。夫妻一方从事矿工井下作业连续五年以上,现仍从事该项工作,只生育一个女孩的。夫妻一方从事外海、远洋捕捞作业连续五年以上,现仍从事该项工作,只生育一个女孩的。夫妻一方为六级以上残疾军人的,经夫妻双方申请、县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夫妻一方因非遗传性残疾失去劳动能力,只生育一个女孩的。再婚夫妻一方只生育一个子女,另一方未生育的。夫妻双方均为农村居民且以农林牧渔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具有下列特殊情形之一,经夫
    2023-04-26
    231人看过
  • 江苏:生育保险政策调整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日前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妥善解决城镇居民生育医疗费用。记者8月13日从江苏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了解到,今年江苏省生育保险政策将进行调整,除了新生儿出生后的医疗费用有望纳入到生育保险范围外,还将积极探索灵活就业人员、城镇非从业居民参加生育保险的途径。根据相关规定,目前的生育保险针对的是城镇企业职工,保险费由企业统一支付,个人不缴费。灵活就业人员、城镇非从业居民,则无法参加生育保险,一旦生育,医疗费无法报销。这次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下发通知,等于开了个政策口子,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有关负责人表示,江苏在今年初出台了《关于提高基本医疗保险生育保险待遇保障水平的意见》,在覆盖范围上,首次提出,今后要将机关、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逐步纳入生育保险范围;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城镇非从业居民,也要尝试推出一些参加生育保险的办法。该负责人还表示,今年江苏还会适当扩大生育保险基金支付范围,增加
    2023-06-06
    54人看过
  • 生育政策重大调整:三孩生育逐步恢复正常
    “三孩”政策配套支持政策落地,对住房困难的,优先纳入住房保障,地方政府实施差异化租赁和购买房屋的优惠政策。在业内人士看来,二线城市生育“三孩”家庭的换房需求最为突出。自“三孩”政策提出不到两个月的时间,相关配套支持政策就开始落地。7月20日,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简称《决定》)。国家放开三孩了吗国家目前已经明确放开三孩政策。法律规定,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要建立健全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全方位帮扶保障制度,完善政府主导、社会组织参与的扶助关怀工作机制,维护好计划生育家庭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二条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是国家的基本国策。国家采取综合措施,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国家依靠宣传教育、科学技术进步、综合服务、建立健全奖励和社会保障制度,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第三条
    2023-07-17
    387人看过
  • 河南二胎新政策:生育二胎的条件
    相关消息2013年11月15日,中央公布消息,决定放开单独二胎,即一方独生子女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孩子。这是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生育政策的重大调整完善。其实生二胎新政策是在原本的二胎政策上进行的调整或补充,现在各个地区都渐渐开始推行适合自己区域的生二胎新政策,只是时间未确定。2013年11月16日,国家卫生计生委明确,启动实施单独两孩政策,全国不设统一的时间表,将由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时间。同时明确,现阶段不会实施普遍两孩政策。此次启动单独二胎新政,部分学者和专家认为是我国计生政策松动、普遍二胎将全面放开的信号。对此,卫计委副主任否认将实施普遍二胎政策,并强调调整政策不等于放松计划生育。单独二胎政策适用于一方为独生子女的夫妇。全国不设统一时间表,将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具体时间。有关专家表示,最快有望在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各地两会召开时,计生条例调整就会提上日程。预计2014
    2023-04-25
    358人看过
  • 二胎生育政策奖励细则
    对符合国家生育政策生育子女的夫妻们的奖励。最明显的几点为“延长生育假期”、“配偶可享受一星期至10天的陪产假”等等。因此,你想明确你省有哪些奖励,可直接在网上查阅你省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中的“奖励与保障”部分。此外,如果你符合规定的条件,你还可以享受到三个由你所在省市规定的计划生育的补助政策:一是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扶助制度;二是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补助制度;三是计划生育公益金补助制度2022年生二胎政策2022年生二胎的政策为国家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夫妻双方户籍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关于再生育子女的规定不一致的,按照有利于当事人的原则适用。公民有生育的权利,也有依法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夫妻双方在实行计划生育中负有共同的责任。
    2023-07-03
    407人看过
  • 二胎生育是否真的有20万奖励政策?
    2020年的生二胎奖励20万元这一说法尚未得到证实,没有具体的法规,政策或条例来进行考证。这一说法最初的依据是辽宁省政府发布人口发展规划文件中提到要对生育二胎的家庭基于更多的奖励政策,减轻生养子女的负担,但并未明确指出奖励20万元还是多少元,目前2020年生二胎奖励20万元并不一定是真的。哪里可以领生二胎奖励生二胎补助可以前往当地妇幼保健院等定点医疗机构领取。如果当地政府有生育补助的规定,你可直接向当地计生部门咨询;如果当地政府没有这个规定,那么也就没有这个补助政策的。生二胎时国家的补助主要是生育津贴,而生育津贴依据生育者个人的工资和各地的补贴政策而定。
    2023-06-30
    377人看过
  • 2020年第二胎津贴政策调整了吗?
    二胎国家有多少钱的补助生二胎时国家的补助主要是生育津贴,而生育津贴依据生育者个人的工资和各地的补贴政策而定。1、生育津贴生育津贴当月本单位人平缴费工资30天假期天数假期天数:1正常产假90天包括产前检查15天2独生子女假增加35天3晚育假增加15天4难产假。剖腹产、度会阴破裂增加30天吸引产、钳产、臀位产增加15天2、生育医疗费1确认生育就医身份后就医的医疗费用,由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同医院定额结算超过1万元以上的部分按核定数结算。2异地分娩的医疗费用,低于定额标准的按实际报销高于定额标准的,按定额标准报销。3、一次性分娩营养补助费正常产、满7个月以上流产上年度市职工月平均工资254、一次性补贴在一、二级医院分娩的,每人一次性增加300元补贴。2022生二胎有奖励吗一般来说,根据我国计划生育条例的规定,只要是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生育的,都可以获得一定的奖励,如女方可以依法获得八十天的生育奖励假,
    2023-07-19
    420人看过
  • 是否有二孩政策适用于二婚生育?
    初婚可以生二胎,二婚一般也可以生二胎,具体详细的规定由当地根据实际情况而定,一般只要满足一方未生育过,另一方再婚前已生育一个子女的或者一方未生育过,另一方再婚前丧偶并已生育两个子女的这两种情况之一就都可以生育二胎。二婚生育二胎是独生子女吗?二婚再生育的在通常情况下不算是独生子女,有特殊情况的除外。符合计划生育的夫妻双方自愿终身只生育一个子女算是独生子女,生育了一个子女以后不再生育的可以办理独生子女证;获得《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夫妻,按照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规定享受独生子女父母奖励。《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第十八条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少数民族也要实行计划生育,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夫妻双方
    2023-07-11
    342人看过
  • 辽宁高考体育生政策调整
    辽宁省体育专业招生的主要政策可以参考2020年辽宁招考委员会颁发的《辽宁省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招生工作实施办法》,考生报名按《关于2021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工作的通知》(辽招考委字〔2020〕40号)执行。兴文县今年高考加分政策在哪看到1.现役军人子女报考军队、武警院校的。符合以下规定的考生,加分后达到学校调档分数线的,向学校投档,供学校审录。2.自主就业的退役士兵加10分;在服役期间荣立二等功以上或被战区以上单位授予荣誉称号的退役军人加20分。3.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台湾省籍考生加10分。4.烈士子女加20分。《辽宁省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专业招生工作实施办法》第一条规定:体育专业考试包括身体素质考试和专项技术考试。身体素质考试项目:100米、原地推铅球和立定三级跳远三项。专项技术考试项目:200米、400米、1500米、男子110米跨栏(栏高1米)
    2023-07-16
    486人看过
换一批
#结婚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结婚证
    词条

    结婚证,是婚姻登记管理机关签发的证明婚姻关系有效成立的法律文书。正本一式两份,男女双方各持一份,其式样由民政部统一制定,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统一印制,县、市辖区或不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加盖印章,结婚证书须贴男女双方照片,并加盖婚姻登记专... 更多>

    #结婚证
    相关咨询
    • 二胎政策生育再婚是否需要计划生育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9-17
      如果双方,符合以下条件的可以生育二胎: 1、再婚前一方或者依法两个以内子女,另一方未生育过的。 2、再婚前双方各生育一个子女,时依法判决或者确定未成年子女随前配偶,新组合家庭无子女的。 3、再婚前双方各生育一个子女,新组合家庭只有一个子女但该子女为残疾儿,不能成长为正常劳动力。 4、夫妻双方再婚前均未生育过子女,再婚后可以生育两个孩子。关于再婚家庭的生育政策,各地规定有所不同,具体咨询当地部门获得
    • 二孩生育政策产假调整是杂样子的和一胎是一样的吗
      香港在线咨询 2022-07-10
      不管是一胎还是二胎,单胎顺产为90天,难产或多胞胎各相应增加15天《上海市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规定:符合本条例规定生育的晚育妇女,除享受国家规定的产假外,增加晚育假三十天,其配偶享受晚育护理假三天晚育是指已婚妇女生育第一个子女时,年满二十四周岁从上述规定来看,生育二胎不是晚育,晚育假三十天和其配偶的晚育护理假三天无法享受当然,如果单位能多给你30天晚育假,那就更好了如果单位批准的话,你还可以申请两
    • 二胎政策已婚生育一胎
      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2-02-04
      夫妻双方均为农村居民且以农林牧渔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具有下列特殊情形之一,可以申请生育第二个子女:(4)夫妻双方再婚前各有一个子女,均随前婚配偶,新组合家庭无子女的,经夫妻双方申请、区市级计划生育行政部门批准,可以生育第二个子女。因为您的新组合家庭有子女,不符合生育二胎的条件,所以您不能再要孩子。具体情形您可以咨询当地计生部门。
    • 生育政策是计划生育吗二胎政策二胎是两个吗
      安徽在线咨询 2022-07-25
      允许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孩子,也就是说,允许“二孩”而不是“二胎”,例如已经生育双胞胎的夫妻就不能再次生育。 全面放开“二孩”不会造成出生率的猛增和人口数量的剧烈反弹。这是因为社会转型对生育起较大制约影响,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生育率下降是个必然趋势。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及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及生育观念均发生了重大变化,生活、就业、教育、医疗的成本有了极大的提升,导致人们生育意
    • 农村二胎政策怎么调整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11-10
      现在国家提倡适龄婚育、优生优育。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符合法律、法规规定条件的,可以要求安排再生育子女。具体办法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代表大会或者其常务委员会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