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论监督的实践与创新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7-11 08:22:05 273 人看过

以下是如何进行网络舆论监督的方法:

要对网络舆论监督有全面正确的认识,不断规范和引导,规范和完善,建立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和途径,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最佳手段。

网络舆论监督是指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和评价。它的形成取决于互联网的各种功能。

网络舆论监督谨防侵犯隐私权

从网民参与调查云南“躲猫猫”事件,到抽“天价烟”的周*耕被判刑……网络舆论监督在揭露渎职腐败行为、谴责道德缺失现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舆论监督也应依法进行,网络调查不能取代政府和司法部门对事件的调查处理。”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负责人日前表示。

随意个人道德审判超出正常监督范畴

“正当的舆论监督,对于促进我国民主法制建设、保障公权力正当行使具有重要意义。”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负责人肯定地说。

这位负责人称,一些网民出于朴素的善恶意识、正义观念、嫉恶如仇思想和同情弱者心理等人之常情,打抱不平、“行侠仗义”,可以理解。但是在并不了解全面情况和因果关系的情况下,轻率出手,置法律于不顾,随意进行个人道德审判,就超出了正常舆论监督的范畴。

判定网络侵权行为缺乏明确法律依据

人民法院去年审理的王-菲案被称为“网络暴力第一案”,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关注。

对此案,这位负责人表示,网络技术是把双刃剑,给人们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给公众权益保护带来新的困扰。如“人肉搜索”将搜索对象的家庭住址、家庭成员情况等个人私密信息公布在网络上,严重影响了他人的正常生活。再如,目前困扰公众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密码在网上被盗取的现象时有发生,给公民财产安全造成了威胁。“如何在网络上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是我们需要认真研究的新课题。”

据介绍,“人肉搜索”在民事法律上主要涉及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问题。隐私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一项重要民事权利,是指公民个人对其私生活安宁、私生活秘密等所享有的权利。

目前,我国法律对于隐私权没有明确规定,只是通过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将隐私权涵盖在名誉权下予以保护,在刑事法律上主要通过侮辱罪及诽谤罪进行规制。

据了解,人民法院近年来审理了一些相关案件,一方面使网络暴力受害者能够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通过司法裁判正确引导网民的网络行为,促进网络健康有序发展。

但是,“目前判定网络侵权违法行为还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法院在审理案件时有一定难度,规范和引导网络言论还应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立法来实现。”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负责人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

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

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02日 12:0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侵权行为相关文章
  • 什么是舆论监督呢
    法律综合知识
    一、什么是舆论监督呢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它却具有一种精神的、道德的力量。二、舆论监督的法律作用舆论监督的法律作用是依法行政、从严执政的重要保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舆论监督的作用也日益彰显。今天,社会结构的变化、不同利益群体和不同利益诉求的相继出现、人民内部矛盾的内容与表现形式的变化,给舆论监督带来了许多新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舆论监督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显得更加突出。作为党和人民的喉舌,媒体在进行舆论监督时要深刻认识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的规律,准确把握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新变化新趋势,不熟视无睹、不主观武断、不推波助澜,在掌握新规律的基础上,力求舆论监督的方向更准确,把握更适度、更科学,这样才能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新要求
    2023-07-19
    485人看过
  • 舆论监督的价值和意义
    舆论监督是:1、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2、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3、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舆论监督影响他人名誉的需要担责吗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现实中,新闻报道不免会有舆论监督报道,舆论监督报道不免会曝光某些负面信息。实施新闻报道、舆论监督等行为,影响他人名誉的,不承
    2023-07-04
    88人看过
  • 舆论监督的定义是什么?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它却具有一种精神的、道德的力量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在保险诚信建设中的作用保险是现代金融业的三大支柱之一,经营着以信用为基础、以法律为保障的承诺,具有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等功能,担负着促进改革、保障经济、稳定社会、造福人民的重要使命。保险的金融性质、产品特点及其所承担的特有社会责任决定了保险业诚信建设具有特殊意义。加强诚信建设,既是保险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大做强的迫切需要,更是保险业充分发挥其应有功能和作用的根本前提。而在保险诚信建设中,舆论监督有着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作用。舆论监督是保险诚信建设链条中最重要的一环保险诚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求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构建与推进。这些方法和手段不但包括正
    2023-07-04
    186人看过
  • 舆论监督有哪些意义
    法律综合知识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
    2024-05-16
    77人看过
  • 在审判公开中实现正确舆论监督
    备受社会广泛关注的成都火车站派出所警贼勾结案近日由贵州铁路运输法院开庭审理,成为了舆论报道的热点。在为我国现在的新闻报道很好地对司法审判进行了舆论监督感到欣喜的同时,我也从其中看到了在舆论监督过程中审判公开还需进一步完善。各媒体都详细地对这起警贼勾结案进行了报道,但与此同时,许多媒体又都反映了这样一个现象:媒体多被挡在法庭外。同样的现象,在当前的案件报道中也曾反复出现过。众所周知,审判公开是我国宪法、三大诉讼法以及法院组织法明确规定的,也是我国最基本的司法制度之一。法律人常说: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审判公开当是遏制司法腐败的一剂良药。最高人民法院院长肖扬早在1998年就在全国法院教育整顿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各级人民法院要自觉接受舆论监督,将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开审判制度落到实处。从总体上看,我国各级法院在审理第一审刑事案件时基本上都能较好地贯彻审判公开,特别是对普通民众的公开。但在部分刑事审判实
    2023-06-11
    325人看过
  • 论法官的独立审判权与舆论监督权之关系
    在一个民主的法治社会,法官的独立审判权与媒体的舆论监督权都有它的功能和价值。在我国,两者的冲突是随着对表达自由与审判公开的强调而带来的必然结果。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不仅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也是在司法实践中急需解决的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本文论述两者既有一致的价值追求,又呈现一定的冲突关系后,提出正确划分媒体的表达自由和法官的公正独立的审判之间的界线,从而构建两者的平衡点。关键词:司法公正独立审判权表达自由舆论监督权新闻媒体因其职业发展的特点与需要,对于法院的事务往往有超乎异常的兴趣。掌控社会重大传播资源的新闻媒体对于未结案件的散播,造就强大的舆论价值倾向极其容易形成有效的新闻审判,给法院审理案件带来不小压力。近年来司法与传媒之间的唇枪舌剑屡见不鲜。在一个民主的法治社会,法官的独立审判权与媒体的舆论监督权都有它的功能和价值。在我国,两者的冲突是随着对表达自由与审判公开的强调而带来的必然结果
    2023-06-06
    330人看过
  • 舆论监督权与公民人身权冲突的原因
    舆论监督作为宪法上公民言论自由权利的表现,是以保护国家和社会公益为目的的宪法权利,属于公法范畴;而名誉权等权利属于私法范畴,新闻官司反映的是公权与私权的冲突,探究这两种权利冲突,存在着发生冲突的客观必然性和主观可能性两方面原因。(一)客观必然性原因1.新闻法制不健全,舆论监督权的规定中授权性立法欠缺。法律规范包括禁止性规范、义务性规范和授权性规范。我国新闻法制中若干禁止传播的规定已经比较严密,如受到禁止的有:损害国家利益的内容,妨害社会公共秩序的内容,损害公民、法人合法权益的内容等。另一方面,我国法律对传播活动的授权性规范是相当不完备的。如舆论监督权对于监督的主体和客体各自的权利义务关系没有任何规范,对以保护名誉权为由实则抵制舆论监督的行为无法予以制裁;除此之外,进行新闻传播活动亟待具备的权利尚未进入法律领域,如采访权、报道权等仍仅仅是习惯权利,没有成为法定权利。2.舆论监督报道的批评性,
    2023-06-22
    232人看过
  • 推动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良性互动
    今天下午,最高人民检察院召开新闻媒体负责人座谈会,听取对检察工作特别是检察新闻宣传工作的意见建议。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检察长出席会议并表示,各级检察机关要高度重视新闻媒体对法治建设和检察工作的重要促进作用,主动接受舆论监督,积极支持新闻媒体工作,积极推动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良性互动,共同促进公正执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曹检察长强调,检察机关是宪法规定的法律监督专门机关,新闻媒体是舆论监督的重要主体。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程中,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和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都是重要推动力量。各级检察机关要更加自觉地接受新闻媒体对检察工作的舆论监督,要更加及时全面地提供信息支持,努力汇聚法律监督和舆论监督正能量,更好地促进国家法治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023-04-24
    382人看过
  • 官员对舆论监督应保持宽容
    郑昀的这条微博引发巨大关注,并经数百人转帖、评论。如果经查实郑昀发布的这一消息并不属实,他和追捧这一消息的转帖者、评论者是否要负法律责任?记者就此采访了广州市中泽律师事务所律师周玉忠。周玉忠表示引用了《宪法》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他认为,作为一名负责处理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这一重大公共事件的政府官员,正遭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强力监督与质疑,这正好说明了我们社会的巨大进步。作为一名公众人物,需要对此保持更高的宽容度,以保持良好的沟通氛围。同时,周玉忠也指出,公民的名誉权受法律保护,《治安管理处罚法》中有相关条款,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情节严重的还可追究刑事责任。他认为,公民网上发帖、回帖属于言论自由范畴,公民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不受法律追究。公民在网上跟帖和发表评论,并无向相关网站及发帖人核实之法定义
    2023-04-24
    491人看过
  • 公民监督权的实践与探索
    公民的监督权主要包括五项内容,即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论公民监督权的行使监督权的对象是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公务活动。监督权包括公民直接行使的监督权和公民通过自己选举的国家代表机关代表行使的监督权,另外,公民的许多权利具有监督国家权力的性质。这里,作为参政权的一项内容的监督权,是一种直接的政治监督权。它主要包括五项内容,即批评权、建议权、申诉权、控告权、检举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
    2023-07-05
    213人看过
  • 煽动网络舆论违法吗
    法律综合知识
    若涉嫌触犯刑法,通过网络进行煽动行为,有可能会面临刑事责任,如:侮辱罪和诽谤罪等。诽谤罪,通常是指行为人故意捏造并传播虚假不实的信息或言论,意图贬低他人人格造成较为严重的后果,进而依法认定为犯罪的情形。而侮辱罪与诽谤罪,则主要是指行为人采用暴力手段或者其他公开方式,对他人进行公然侮辱或者恶意捏造事实进行诽谤,在情节严重的情况下,可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以及剥夺政治权利等刑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侮辱罪】【诽谤罪】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前款罪,告诉的才处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通过信息网络实施第一款规定的行为,被害人向人民法院告诉,但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协助。
    2024-08-10
    342人看过
  •  党的监督是否受到社会舆论的制约?
    我国法律监督体系包括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两个方面。国家监督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和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而社会监督则包括社会组织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以及中国共产党及民主党派的监督。这些监督作用相互补充,共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在我国法律监督体系中,属于国家监督的有以下三个方面: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以及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属于社会监督的包括社会组织的监督、社会舆论的监督、人民群众的监督、中国共产党及民主党派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属于哪种监督?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属于哪种监督?根据我国宪法规定,国家权力机关、行政机关和司法机关的监督属于不同类型的监督。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是指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对国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及其公务人员的监督,属于民主监督;行政机关的监督是指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公务员以及法律
    2023-11-11
    171人看过
  • 舆论监督的对象:政治权利还是民众?
    时效性。舆论监督以其时效性而对政治权力主体具有强大的威慑力,曾经被马克思形象地称为“另一个法庭社会舆论的法庭”。加强舆论监督制度建设,至少有三方面的制度建设需要加强:要有保障性方面的制度建设,明确开展舆论监督的制度要求、保障措施。规范性方面的制度建设,重点明确界定舆论监督的定位是什么、范围是什么、途径和程序是什么;要加强导向性方面的制度建设,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的相统一。官员对舆论监督应保持宽容郑昀的这条微博引发巨大关注,并经数百人转帖、评论。如果经查实郑昀发布的这一消息并不属实,他和追捧这一消息的转帖者、评论者是否要负法律责任记者就此采访了广州市中泽律师事务所律师周玉忠。周玉忠表示引用了《宪法》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他认为,作为一名负责处理番禺垃圾焚烧发电厂这一重大公共事件的政府官员,正遭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强力监
    2023-07-04
    134人看过
  • 如何在舆论监督中避免名誉侵权
    近几年,因为舆论监督而产生的名誉侵权诉讼案件呈上升趋势,舆论监督的公开性、评价性、时效性、广泛性等特性是造成名誉侵权的潜在因子,侵犯被报道者的名誉权有时客观上很难避免。对年轻记者而言,舆论监督的稿子不容易把握。如果采访不深入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容易引发名誉侵权纠纷甚至官司,使记者处于尴尬的境地。如何有效发挥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同时规避名誉侵权?围绕公众利益来确定选题作为新闻舆论监督的执行者,记者的职业道德素养直接关系到舆论监督是否会产生名誉侵权。职业道德失范极易催生捕风捉影、想象推理、轻易下结论的虚假新闻,是新闻舆论监督造成名誉侵权的一个因素。在考虑舆论监督选题时,应把维护公众利益放在首位。只要符合公众利益,对某些特定集体或个人名誉的损害就是必要和合理的。与公众利益契合的程度越大,新闻舆论监督就越有可能避开名誉权侵害风险。批评别人在动机和初衷上要善良、厚道,体现理性、善意、建设性的理念。比如
    2023-04-24
    145人看过
换一批
#侵权损害赔偿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侵权行为是指侵犯他人的人身财产或知识产权,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违法行为。侵权行为发生后,在侵害人与受害人之间就产生了特定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即受害人有权要求侵权人赔偿损失。 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依照法律... 更多>

    #侵权行为
    相关咨询
    • 怎样做好网络舆论监督
      四川在线咨询 2022-08-23
      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它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应当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使其规范和完善,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最佳手段。《宪法》第三十五条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 应该如何进行网络舆论监督
      河南在线咨询 2022-09-02
      网络舆论监督就是人民群众通过互联网了解国家事务,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意见、建议,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行政等活动进行褒贬与评价。它的形成是依赖互联网的各种功能而实现的。应当对网络舆论监督有个全面正确的认识,并且不断地进行规范和正确引导,使其规范和完善,建立起有利于网络舆论监督的制度与途径,使“互联网”成为实现政治民主、建设政治文明的最佳手段。《宪法》第三十五条又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 舆论监督如何解释
      澳门在线咨询 2023-01-16
      舆论监督,全称为社会舆论监督,是我国监督体系中社会监督(外部监督)的一种,其实质是公众的监督。舆论监督作为公民宪法权利(监督权)的体现和常见形式,是社会公众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对社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表达信念、意见和态度的活动。
    • 怎样理解舆论监督?
      上海在线咨询 2022-08-30
      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有运用舆论的独特力量,帮助公众了解政府事务、社会事务和一切涉及公共利益的事务,并促使其沿着法制和社会生活公共准则的方向运作的一种社会行为的权利。虽然不具有强制性,但它却具有一种精神的、道德的力量。
    • 舆论监督是什么意思
      贵州在线咨询 2022-08-25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舆论监督是新闻媒体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