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放在押人员罪会被追究的刑事责任有:该罪的一般犯罪情节,会判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该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指司法工作人员。
私放在押人员罪辩护词
审判长、审判员:
公诉人在指控陈某的行为构成了私放在押人员罪的同时,也认为陈某具有投案自首的法定从轻减轻情节。根据指控的情节本辩护人认为,即使法庭认为指控的罪名能够成立,在对陈某的行为作出法律评价时,也应结合其所具有的一个法定从轻减轻情节和三个酌定从轻减轻情节(间接故意、夏X明仅脱逃两天且未对社会造成新的危害和陈某一家五口仅靠其一人的工资收入维持)的因素,对其作出免于刑事处罚的判决。
但是,从公诉人刚才发表的公诉意见中可以看出,公诉人用了大量的篇幅从客观要件上论证陈某构成了私放在押人员罪,却对陈某在主观要件上是否也符合私放在押人员罪只字不谈,这种只谈客观要件不谈主观要件的控罪方式,不但有客观归罪之嫌,更违反了主客观相一致的定罪原则。本辩护人认为,从主观要件分析,陈某的行为不符合“明知夏X明企图逃跑”的主观心态,不应按照刑法400条第1款认定为私放在押人员罪,为此,特发表陈某不构成私放在押人员罪的辩护意见,请合议庭予以采纳。
一、陈某是在主观上并不明知夏X明企图逃跑的前提下为其解开脚镣并让其单独外出的,故其不符合故意犯罪的主观要件,不构成指控的罪名。
我们知道,私放在押人员罪属故意犯罪,故意犯罪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希望或者放任犯罪结果的发生。具体到本案,即陈某明知自己为夏X明解开脚镣和让其单独外出夏X明就会逃跑,却仍然为夏X明解开脚镣和让其单独外出,最终导致夏X明逃跑的行为。可见,陈某在允许夏X明单独外出时,是否明知夏X明会企图趁机逃跑,是陈某是否构成指控罪名的最关键因素。如答案是肯定的,陈某就构成指控的罪名;如答案是否定的,陈某就不构成指控的罪名。
在司法实践中,认定明知与否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在押人员与监管人员之间就逃跑一事进行过事先商量与通谋;二是根据生活常识和经验可以得出在押人员肯定会逃跑的必然判断。案卷材料显示,陈某与夏X明从未就夏X明逃跑一事进行过商量,这表明,陈某无法通过明示的方式知道夏X明要逃跑。至于说到能否根据常识和经验判断出夏X明要逃跑,证据材料也同样给予了否定的回答。刚才的法庭调查已经证实,在今年6月至8月期间,夏X明曾三次外出就医,三次外出都曾出现过解开脚镣单独外出的情况,但前两次夏X明均按照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返回到了押解人员处,这就使得包括陈某在内的所有押解人员都产生了一个错误判断,认为即使为夏X明解开脚镣,让其单独外出,其也不会逃跑。
陈某在交待材料中对自己的主观心态是这样表述的:我“认为他在自己监管的监舍内表现还可以,过于自信,疏忽大意地私放夏X明一个人回家,认为他会回来,过分相信”。夏X明在交待材料中也说“也许是他对我产生了信任,我前两次出来的时候,也单独到外面玩了40多分钟,但最后还是回来了,也许是过分信任我,所以他不担心我会逃跑”。用看守所干警危X元和朱X才等押解人员的话说,直到中午一点多钟夏X明的电话仍未接通,“我们才意识到夏X明可能已经跑了,感到了事态的严重性,就赶紧打电话向邱远明所长报告了此事。”
上述证据表明,在今年8月24日的那一天,在陈某为夏X明解开脚镣并在十一点三十分左右让其单独外出时,其主观上并不明知夏X明会借机逃跑,结合陈某一旦确认夏X明可能已
经脱逃就请朱X才狱医向邱远明所长报告此事的情节,更能得出陈某明知夏X明逃跑的时间应该是中午一点多钟。由此可见,陈某并不符合私放在押人员罪中明知在押人员企图逃跑的主观要件。
对于本辩护人的上述观点,公诉人在第二轮辩论中提出。私放在押人员罪的主观要件,并非是指陈某明知夏X明企图逃跑仍然为其解开脚镣并允许其单独外出,而是指陈某明知夏X明不能脱离监管,却仍然为其解开了脚镣并允许其单独外出使其脱离了监管。换言之,我的观点是要明知夏X明企图脱逃,公诉人的观点则是明知夏X明会脱管。究竟应当是明知逃脱还是脱管,究竟是谁在偷换概念,只要原文引用最高院编写的《刑法(分则)及配套规定新释新解》便可得出结论。书中写道“如果明知某在押人员企图逃跑,但却放任不管,属于故意,此时应以私放在押人员罪定罪。如果不知道其想逃跑,结果致使逃跑,构成犯罪的,则应以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定罪。”可见,本案中的明知,只能是指陈某是否明知夏X明会脱逃,而不是是否明知夏X明会脱管。
二、对于夏X明的脱逃,陈某在主观上存在过于自信的过失,属于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的行为,但因未造成严重后果,也不构成过失犯罪。
刑法400条涉及到了故意和过失两个罪名,即第一款的私放在押人员罪和第二款的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两罪在客体要件、客观要件和主体要件上完全相同,区别在于主观要件不同。在前述辩护意见中,本辩护人已向法庭陈述了陈某不构成私放在押人员罪的理由。那么,陈某是否构成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的过失犯罪呢根据案卷中证明的事实,从主观要件分析,本辩护人认为,陈某的行为完全符合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的行为,且在主观上存在着过于自信的过失。本案中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陈某应当预见自己为夏X明解开脚镣让其单独外出的行为可能会导致夏X明脱逃的结果,由于过于自信的认为夏X明不会逃跑,而为其解开脚镣并让其单独外出,最终导致夏X明脱逃结果发生的行为。从哲学的观点看,故意犯罪的行为与结果之间是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而过失犯罪的行为与结果之间是一种或然的因果关系。
在前述辩护意见中,本辩护人向法庭谈到,从夏X明在三次外出就医时,三次解开脚镣单独外出就有两次如期返回的情节看,解开脚镣单独外出的行为与脱逃的结果之间并无必然的因果关系,否则就无法解释夏X明前两次如期返回的行为。可见,单独外出脱离监管与脱逃之间存在的是一种或然的因果关系。除了我以上引用的言词证据外,以下证据也能进一步证实本案确实是一起因过于自信的过失而导致的在押人员脱逃事件。
从陈某本人的交待和危X元、朱X才和危X元等人的证词看,当他们一开始用电话与夏X明联系不上时,陈某还相信夏X明不会做对不起他的事,还对其他同事说“没事,我相信他,可能是没信号。”当大家多次打电话仍然联系不上时,陈某心里还一直认为夏X明是因为跟妻子好长时间没见面,想多呆一会儿,还说“再等一下,再等一下,我相信他会回来的。”可事实上,当陈某在对大家说这些话时,夏X明早已逃到了鹰潭。这些证据表明,对于夏X明可能发生的逃跑,陈某在主观上确实存在过于自信的过失。但是,本辩护人在此要强调指出的是,尽管对于夏X明的脱逃陈某存在主观上的过失,但陈某也同样不构成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理由很简单,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是一起结果犯罪而非行为犯罪,陈某的行为必须造成严重后果才能被定罪,由于脱逃人员夏X明的刑期未达10年以上,脱逃期间没有继续犯罪危害社会,故陈某的过失行为因尚未达到犯罪起刑点而不能被定罪。
综上,本辩护人认为,陈某是否构成私放在押人员罪,关键在于判断其在为夏X明解开脚镣并让其单独外出时,主观上是明知夏X明一定会逃跑还是应当预见夏X明可能会逃跑。从辩护人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所有证据都显示这是一起因过于自信的过失导致的在押人员脱逃事件,没有任何一份证据能够证明这是一起明知为夏X明解开脚镣并让其单独外出其就会脱逃,却仍然为其解开脚镣并让其单独外出的私放在押人员案件。为此,本辩护人恳请法庭依照事实和法律,对陈某宣告无罪。
辩护人:
日期:
《刑法》第十四条
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因而构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
故意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第四百条
司法工作人员私放在押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
-
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刑事责任如何追究?
201人看过
-
什么叫私放在押人员罪私放在押人员罪判多少年
349人看过
-
放纵走私罪可以追究哪些刑事责任
328人看过
-
走私文物会被追究哪些刑事责任
161人看过
-
脱逃罪会被追究的刑事责任是什么
106人看过
-
12周岁犯什么罪会被追究刑事责任
429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会计人员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北京在线咨询 2022-08-11会计法规定,因有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做假账,隐匿或者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贪污,挪用公款,职务侵占等与会计职务有关的违法行为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人员,不得取得或者重新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本题中,该会计人员若不是因为以上行为而被追究刑事责任,则可以从事会计,若是以上原因被追究刑事责任呢,终身不得从事会计行业。
-
失职致使在押人员脱逃罪刑事责任如何追究?云南在线咨询 2022-10-01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或者;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所谓造成特别严重后果,是指造成多名重要、被告人或者罪犯脱逃;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者罪犯脱逃后继续犯罪,给社会造成特别严重的危害等等。
-
走私罪刑事责任怎么追究新疆在线咨询 2023-08-10放纵走私罪刑事责任为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放纵重大的走私犯罪分子、放纵走私给国家造成特别巨大的经济损失的等,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因放纵走私致使国家应收税额损失累计达10万元以上、或3次以上放纵走私行为或者一次放纵3起以上走私行为的等,应追究刑事责任。
-
公司走私员工会追究刑事责任吗广西在线咨询 2023-05-091、员工是否会被定罪,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2、员工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不构成犯罪,不定罪;明知公司在走私还继续帮助实施活动的,构成走私犯罪共犯;参与员工是主要策划人的,是主犯,要定罪。 3、法律依据:《刑法》第二十六条【主犯】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三人以上为共同实施犯罪而组成的较为固定的犯罪组织,是犯罪集团。对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集团所犯
-
2022年走私武器、弹药罪会被追究什么刑事责任青海在线咨询 2022-11-15与走私罪犯通谋,为其提供贷款、资金、帐号、发票、证明,或者为其提供运输、保管、邮寄或者其他方便的,以走私罪的共犯论处。 武装掩护走私的,依照本法 第一百五十一条第一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以暴力、威胁方法抗拒缉私的,以走私罪和本法 第二百七十七条规定的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罪,依照数罪并罚的规定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