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定行贿、受贿方自首在实践中不以先交代为前提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11 11:01:10 112 人看过

对于受贿人认定自首能促使受贿人主动、尽快、全面地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然而我国刑法及有关司法解释关于自首的规定,没有充分考虑到贿赂犯罪调查中口供获取的特殊性,再加上规定本身的模糊性,导致司法实践中自首认定较为混乱。实践中,有人认为,认定受贿人是否构成自首主要应当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司法机关掌握受贿人主要犯罪事实的时间;

2、司法机关掌握受贿人主要犯罪事实主要是依赖于受贿人还是行贿人;

3、是行贿人先开口交代还是受贿人先开口交代。笔者认为,认定行贿、受贿方自首不应以先交代为前提。

实践中受贿人自动投案的情形多属于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的罪行的。笔者对司法解释将这种情形认定为自动投案表示赞同,因为鉴于受贿犯罪的特殊性,实践中,在对受贿人首次讯问之前一般都会有一个纪检监察、审计等机关与受贿人进行谈话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启动对于受贿人来讲,肯定是被动的,但是由于有关组织和机关对受贿人的犯罪事实往往仅是怀疑,所以将这个过程视为受贿人自动投案有利于受贿人主动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在这个前期过程中,即便行贿人先于受贿人交代了一部分犯罪事实,也不应当影响受贿人自动投案的成立。由于行贿人先交代,受贿人此时就不属于形迹可疑的情形,而属于重大犯罪嫌疑的情形,但这仅仅是从司法机关的角度看。如果从受贿人的角度看,他不知道司法机关是否同时找行贿人谈话,找哪个行贿人谈话,该行贿人是否交代,所以应将受贿人向有关部门的谈话交代视为自动投案。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释,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是指犯罪嫌疑人自动投案后,如实交代自己的主要犯罪事实。通常情况下,司法机关掌握受贿人主要犯罪事实的过程,是一个在受贿人与行贿人之间反复调查、反复核实的复杂过程,所以在这个反复过程中,行贿人先开口交代,还是受贿人先开口交代,或是双方同时开口交代,对于打开案件突破口都至关重要,但是如果仅以先交代来认定受贿人是否构成自首,未免有些形而上学。笔者认为,只要司法机关掌握受贿人主要犯罪事实的时间是在首次讯问前或采取强制措施前,并且主要是通过受贿人自己交代而掌握的,就应当认定受贿人自首,而不论行、受贿双方何者先开口交代以及行贿人到受贿人之间的往复调查过程如何复杂。如果司法机关掌握的受贿人的主要犯罪事实是在首次讯问前或采取强制措施前,并且通过受贿人和行贿人掌握的犯罪事实的比例相当,则不管是受贿人先开口交代或双方同时开口交代,都应当认定受贿人自首,反之,则不认定自首,但也可以酌情从轻处罚。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市人民检察院)潘成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4月04日 09:50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自首相关文章
  • 受贿罪中的“事前受贿”行为
    事前受贿行为是指行为人未就职就已经收受贿赂,直至其就任某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时再实施利用该职务之便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行为。这种行为的特殊性在于,行为人并未利用现任职务上的便利而收受贿赂,而是以将要到任的职务为诱饵,事前应允行贿人,收取贿赂。这里面涉及到的主要问题在于受贿罪构成要件中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是否仅仅限于现任的职务,还是也包括将来可能担任的职务或过去曾经担任的职务。对于事前受贿,国外的立法例也有所涉及。但多数国家无此种规定,我国也不例外。笔者认为,这种行为一般不能以受贿罪追究责任。受贿罪作为一种渎职犯罪,所惩治的应是受贿时有职可渎之人,而事前受贿的行为人在收受贿赂时并无职可渎,不能因其后来有此职而前移使其负渎职之罪,更何况这种职务在受贿当时还处于空中楼阁的状态之中,法律怎么能够处罚这些具有强烈或然性的事实呢?而且,根据受贿罪的一般法学理论,受贿罪中行为人一旦收受了财物,便可认定为犯罪的既
    2023-06-11
    385人看过
  • 收受银行卡案件受贿数额在司法实践中的认定
    2008年11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的《关于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针对司法实践中争议较大的收受银行卡受贿数额认定问题提出了认定规则:不论受贿人是否实际取出或者消费,卡内存款数额一般应全额认定为受贿数额;使用银行卡透支的,如果由给予银行卡的一方承担还款责任,透支数额一并认定为受贿数额。由于司法实践中收受银行卡形式的商业贿赂犯罪案件频繁发生,个案表现形式各有差异,《意见》出台后,实务部门对于如何认定收受银行卡案件受贿数额存在认识分歧,有必要结合《意见》进行细致分析,区分情况计算受贿数额。—、卡内存款数额是否—律计入受贿数额在《意见》出台之前的司法实践中,较多观点坚持认为应当以受贿人实际获取的金钱利益计算受贿数额。对于收受银行卡的商业贿赂犯罪案件,如果受贿人实际并未使用银行卡进行任何消费的,倾向于在受贿数额中予以扣除。事实上确实有
    2023-06-11
    122人看过
  • 情人型受贿在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共犯
    《刑法修正案(七)》将特定关系人列为受贿罪主体,解决了非共同犯罪情形下对特定关系人的定罪问题,但实践中对情人受贿情形下认定国家工作人员是否构成共同犯罪仍是难点。《刑法修正案(七)》出台后,国家工作人员的特定关系人也成为受贿罪的主体,这解决了特定关系人在国家工作人员不知情的情况下非法收受他人财物而不能定罪的问题。然而在实践中还存在大量的国家工作人员与特定关系人共同受贿的情况,比如情人型共同受贿犯罪就是比较突出的一种现象。情人型共同受贿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与其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是感情维系)的情人相互勾结,在收受他人财物和为他人谋取利益为核心的共同受贿犯罪故意的支配下,利用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共同或由其情人实施索取或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犯罪行为。对于双方共同索取或收受他人财物的情形,还比较容易认定共同犯罪;而对于只有情人索取或收受财物的情况,则认定国家工作人员构成共同犯罪就比较困难
    2023-06-11
    393人看过
  • 如何认定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
    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三条规定:“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发现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应当按照管辖范围,立案侦查。”从该规定分析,立案侦查是司法机关进行刑事追诉活动的开始。此外,1996年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规定:“公安机关对于一些特定情形的现行犯和重大嫌疑分子,可以先行拘留。”因而,司法机关在立案前的某些紧急情况下依法采取的强制措施和讯问犯罪嫌疑人等活动也属于追诉活动的一部分,但这只能视为一种例外情形。因此,“被追诉前”通常是指司法机关立案侦查之前,行贿罪是否“被追诉”应当以检察机关是否立案为准。行贿人向纪检监察部门,司法机关举报受贿人的受贿行为,显然属于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情形。行贿人在纪检监察部门查处他人受贿案件时,交代(承认)向他人行贿的事实,亦应属于被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行为的情形。此节在司法实践中极易出错。
    2023-04-22
    182人看过
  • 一般受贿案中如何认定自首
    一、一般受贿案中如何认定自首受贿罪认定自首情节的情形有: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情形;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情形。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六十七条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犯罪较轻的,可以免除处罚。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以自首论。犯罪嫌疑人虽不具有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是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从轻处罚;因其如实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发生的,可以减轻处罚。第三百八十五条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索取他人财物的,或者非法收受他人财物,为他人谋取利益的,是受贿罪。国家工作人员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收受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归个人所有的,以受贿
    2023-04-20
    267人看过
  • 受贿罪中的“为他人谋取利益”在司法实践中应如何认定
    [案情]2004年起,被告人徐红金担任鄱阳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分管人事、土地利用和土地交易工作。2004年5、6月间,玉山县城市建设综合开发公司鄱阳分公司负责人刘海陆来到鄱阳,欲购买鄱阳县农机公司的土地搞房地产开发,于是刘海陆找到被告人徐红金,询问了土地出让有关政策及农机公司土地的价值情况,徐红金作了详细的答复。2004年7、8月份,刘海陆再次找到徐红金,要求徐红金在土地评估之后,徐红金提供了土地分类、用地性质及基准价格的有关情况。因鄱阳县农机公司经法院依法查封,委托江西联创评估咨询有限公司评估。2004年9月份,刘海陆通过竞买购得鄱阳县农机公司的土地,十余天后,刘海陆来到鄱阳,找电话叫被告人徐红金到鄱阳镇饶州大酒店刘海陆住处,刘海陆将事先用牛皮纸袋装好的四万元现金送给了徐红金,并说感谢徐在期购地过程中帮的忙,还要求徐在土地过户及日后其开发过程中给予关照。2005年11月、2006年3月,
    2023-06-11
    434人看过
  • 赃款去向问题不应影响受贿罪在实践中的认定
    近年来,在办理贿赂案件时,经常会出现被告人或犯罪嫌疑人辩称将受贿赃款用于公务开支,以此辩解罪轻或无罪,甚至将自己实施犯罪行为之前的公务开支折抵赃款去向,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每遇到这种情况,存在较大的争议。第一种意见认为,受贿人接受贿赂后,已经构成受贿罪,至于将贿赂用于单位开支,只是受贿人对赃物的处理,是赃款去向问题,不影响受贿罪的成立;第二种意见认为,行为人接受财物后,又将其用于本单位的活动,说明其没有非法占有他人财物的主观故意,因而不具备受贿罪的主观要件,不能构成受贿罪。因而,审判机关往往只能为犯罪嫌疑人抵减犯罪数额或宣布无罪。笔者认为这种做法不符合法律规定,它造成的影响之深和危害之广,应引起立法机关和司法机关的足够重视。笔者认为,认定某一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必须研究这一行为是否符合刑法所规定的某一犯罪的构成要件。根据我国《刑法》关于受贿罪的规定来看,受贿罪在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
    2023-06-11
    197人看过
  • 自首认定在司法实践中的难点
    1.“形迹可疑”型自首的认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处理自首和立功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一条第(一)项规定,“罪行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仅因形迹可疑,被有关部门组织或者司法机关盘问、教育后,主动交代自己罪行的……应当视为自动投案”。一般认为,“形迹可疑”被有关组织查询表现为,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保安部门或其他有关组织在没有掌握犯罪的基本事实(即何人在何时何地实施了何种犯罪)或者根据现有证据不足以断定某人实施了某种犯罪时,仅凭工作经验或个别线索对被怀疑对象进行的询问或调查。司法实践中认定“形迹可疑”型的自首,关键要分析两点:一是司法机关是否掌握了行为人犯罪的一定证据或者线索;二是行为人当时不如实交代,能否作出合理解释。在司法机关尚未发现犯罪事实的场合,如果根据被查询者携带、使用等物品的可疑性,或者与目击者、知情者描述的某种犯罪之嫌疑人的体貌特征、活动规律等方面的相似性
    2023-05-01
    71人看过
  •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近亲属”在实践中的认定
    利用影响力受贿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包括国家工作人员的近亲属以及其他与该国家工作人员关系密切的人,离职的国家工作人员或者其近亲属以及其他与其关系密切的人,但是由于近亲属的范围在我国刑事、民事、行政法律中的规定不统一,再加上刑法中没有具体确定范围,引起了司法实务界、学术界的激烈争论。有学者认为,该罪主体中的近亲属应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十二条所确定的近亲属的范围为准,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还有学者认为,这里的近亲属应该适用我国刑事诉讼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包括夫、妻、父、母、子、女、同胞兄弟姊妹。2010年3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制定了3个试行办法(中组发〔2010〕8号),其中之一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有关事项报告办法(试行)》第四条明确规定:领导干部的近亲属,是指与领导干部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
    2023-06-11
    428人看过
  • 行贿罪自首自首的如何认定
    行贿罪认定自首的情形:1、被告人主动投案后供述了主要案件事实,是自首;2、受贿人告发行贿人有行贿事实,侦查机关对行贿人采取强制措施前,犯罪嫌疑人经司法机关说服、教育后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认定为自首;3、行贿人在被侦查机关采取强制措施之后,如实供述侦查机关尚未掌握的行贿事实也可认定为自首。对行贿罪的自首分子应当如何处理?对行贿罪的自首分子: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对犯行贿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遭受特别重大损失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自首分子在此基础上减轻处罚。《刑法》第六十七条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是自首。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其中
    2023-08-14
    363人看过
  • 介绍贿赂罪是否以行贿罪或受贿罪成立为前提
    当行贿罪与受贿罪均不成立时,介绍贿赂罪也不应成立,虽然介绍贿赂罪是独立的罪名,但是其在一定程度上依附于行贿罪、受贿罪,行为人是在行贿者与受贿者之间进行沟通、撮合,起着桥梁的作用,如果行贿行为、受贿行为没有达到犯罪的程度,介绍贿赂行为更不可能达到犯罪的程度。一、介绍贿赂罪法院会判多久犯介绍贿赂罪既遂的,人民法院会对行为人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介绍贿赂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在行贿人和受贿人之间进行联系、沟通关系、引荐、撮合,促使行贿与受贿得以实现的行为。介绍贿赂罪在主观方面属于故意,即明知是在为受贿人或者行贿人牵线效劳,促成贿赂交易。二、最高法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商业贿赂的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为依法惩治商业贿赂犯罪,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结合办案工作实际,现就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提出如下意见:一、商业贿赂犯罪涉及刑法规定的以下八种罪名:(1
    2023-02-24
    432人看过
  • 如何认定受贿案件中的自首情节?
    【典型案例】案例一:于某某,A区财政局预算处副处长。2011年至2014年期间,于某某基于为A区某街道办事处在财政资金拨付等方面提供的帮助,多次以“需要打点人情”为名,先后5次向该街道党工委书记索要钱款共计人民币150万元。2018年7月20日,A区纪委监委工作人员在于某某单位找到他,经谈话教育,于某某交代了纪委监委不掌握的其收受60万元的事实,并在单位等待处置。随后,经讯问行贿人,A区纪委监委又掌握了于某某另外90万元受贿事实。当日,A区监委将于某某留置。此后,面对办案机关掌握的事实,于某某才交代受贿该90万元的事实。案例二:朱某某,B市某区某镇党委书记。任职期间,朱某某利用职务便利,在土地出让和镇属资产转让方面,为他人谋取利益,收受某公司贿赂人民币100万元、港币390万元,收受张某贿赂人民币50万元。2018年4月,B市纪委监委收到省委巡视组转来的反映该镇在土地出让过程中涉嫌违纪违法
    2023-04-30
    98人看过
  • 行贿罪和向单位行贿罪在司法实践中的问题
    在认定单位行贿犯罪时,重点是确定犯罪主体是否具备单位主体身份、体现单位意志、为了单位利益,如是则构成单位行贿罪,反之则构成个人行贿罪。司法实践中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较难区别:一是假集体真个人的犯罪。挂集体之名实为个体性质的经济组织,有一定的组织机构,经工商部门核发的营业执照上的经济组织性质为集体,对外是以经济组织的名义从事生产经营的,实施犯罪后,易被认定为单位犯罪。对这种情况,应当从该企业的资金来源,经营管理形式,盈亏的分享和分担及民事责任的承担四个方面综合认定。二是在企业的承包经营活动中,承包个人以发包单位的名义实施犯罪。对这种情况,如果发包单位对承包个人不进行任何投资,或投资后在一定的时间内全部抽回,发包单位只收取一定的管理费,不参与利润分成,也不参与承包单位的财务管理,不承担任何风险责任,承包个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即通常所说的“硬承包”。在这样的情况下,承包个人以发包单位的名义实施
    2023-02-16
    369人看过
  • 受贿人承认 行贿人不承认 算自认吗
    一、受贿人承认 行贿人不承认 算自认吗受贿人承认 行贿人不承认的具体情况如下依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五条规定:在被告人最后陈述后,审判长宣布休庭,合议庭进行评议,根据已经查明的事实、证据和有关的法律规定,分别作出以下判决:(一)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有罪判决;(二)依据法律认定被告人无罪的,应当作出无罪判决;(三)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作出证据不足、指控的犯罪不能成立的无罪判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对一切案件的判处都要重证据,重调查研究,不轻信口供。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没有被告人供述,证据确实、充分的,可以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二、当事人不承认犯罪怎么办?当事人不承认犯罪,不影响判决,搜集足够证据的可以定罪。根据我国法律规定,犯罪嫌疑人不承认的,但有明确的客观证据或者
    2023-03-30
    383人看过
换一批
#刑罚量刑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自首
    词条

    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对于自首的犯罪分子,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针对犯罪较轻的,可免除处罚。如果是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犯罪分子,若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核查的本人其他罪行的,也... 更多>

    #自首
    相关咨询
    • 行贿交代受贿实践不处罚的标准都有什么啊?
      江苏在线咨询 2023-04-04
      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 行贿和受贿实践中有什么区别?
      云南在线咨询 2022-12-20
      这个,主要是考虑到结案率的问题,一般受贿人都不会主动交代,也有可能时间久远已经忘记了;为了破案,给予行贿人一些定罪、量刑的优惠、优待,可以使案件尽快结案,节省国家司法资源。 虽然大部分不能执行,但是不能说在实践中未得到实行,因为刑法定罪,一方面有犯罪行为,一方面还要看责任能力,犯罪情节,自首,立功等都有可能影响量刑情节。总之一句话,定罪和量刑是两回事。
    • 导致司法实践中重受贿轻行贿
      湖南在线咨询 2022-08-12
      刑法第390条规定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这一规定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往往成为侦查人员攻克行贿人心理防线的法宝,由此我想到可否借鉴这一规定,在受贿犯罪的法律规定中作出对等规定:“受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代受贿行为并说出行贿人的,可以减轻处罚,受贿数额在一定程度(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由各省确定)以下的,可以免除处罚。”而不是像现行刑法那样只规定行贿人说出受
    • 行贿罪是否以受贿罪为前提
      陕西在线咨询 2022-08-26
      、有关法律规定给付财物方不是行贿,而收受财物方却是受贿。如我国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第三款规定:“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就是这种情况。2、一方行贿数额小达不到立案定罪条件,而收受贿赂方因收受多起多人贿赂数较大而构成受贿罪。3、一方犯有行贿罪而另一方却未受贿。
    • 行贿人在追诉前主动交代行贿事实怎么认定?
      浙江在线咨询 2022-07-03
      现阶段对行贿犯罪的惩治不力,除了宽纵行贿的传统执法理念作祟外,还与司法中对刑法第390条第2款“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可以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的规定受到误读有关实务中查办的行贿案件,相当一部分都被认定为“行贿人在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而被谅解或者不起诉,公众对此颇有质疑要堵塞司法轻纵行贿的借口,须正确把握行贿人“被追诉前主动交待行贿行为”的规定 首先,“被追诉前”的认定何为“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