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裁员的风险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5-07 15:40:37 163 人看过

1.裁员条件和风险控制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1条规定,用人单位应满足法定裁员条件。裁员条件的举证责任由用人单位承担。雇主必须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在裁员之前,可以满足法律规定的裁员条件。如果不能提供证据,将被认定为非法裁员。雇主裁员的条件如下:

1)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对雇主进行重组。在实践中,用人单位根据《企业破产法》的规定证明重组的裁员条件相对容易。提供人民法院对重整的裁定就足够了。如果人民法院发布的重组裁定不能使用,则不能据此进行裁员

2)用人单位生产经营有严重困难。用人单位生产经营严重困难是当前金融危机下用人单位下岗的主要原因。在适用该条件时,雇主必须提供证据证明生产经营困难且严重,这需要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的证据。在实践中,许多用人单位打着金融危机的幌子进行裁员,实际上,生产经营并未受到影响,这将使裁员面临非法解雇的风险

3)企业因生产变化而变更劳动合同后仍需裁员,重大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用人单位应注意,当该条件适用时,企业的生产变更、重大技术创新或业务模式调整不能立即裁员。相反,雇主必须首先与雇员变更劳动合同。劳动合同变更后,员工只有在仍然需要裁员的情况下才能被裁员。如果员工在未变更劳动合同的情况下被解雇,也属于非法终止合同,应承担非法终止合同的法律责任

4)其他劳动合同因订立劳动合同所依据的客观经济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而无法履行。请注意,这是“客观经济状况的重大变化”,而不是“订立劳动合同的客观状况的重大变化,导致无法履行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客观经济状况”一般是指发生不可抗力或其他使劳动合同的全部或部分条款无法履行的情况,如企业搬迁等,合并、分立、合资等

2.裁员程序和风险控制

劳动合同法第41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需要裁减20人以上或者20人以下的,但占企业职工总数10%以上的,用人单位应当在减员计划上报劳动行政部门后,提前30天向工会或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听取工会或职工的意见,人员可以减少”。本条款规定了裁员人数和程序要求:

1)人数要求:裁员人数达到20人以上或20人以下,但占企业员工总数10%以上时,方可启动裁员程序。实际上,用人单位面临的风险是,如果员工人数少于20人,或者如果企业数量少于员工总数的10%,那么裁员程序也将启动。如果裁员数量低于法定标准,用人单位不能启动裁员程序并分批终止劳动合同,只能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6条、第39条和第40条的规定单独终止劳动合同。否则,裁员是非法的,应承担非法解雇的法律风险。建议用人单位采取协商终止的方式操作,更容易规避风险

2)提前说明:用人单位应提前30天向工会或全体员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员工的意见,请注意,它可以向工会或所有员工解释情况。雇主可以选择。在操作过程中,雇主应注意“所有员工”不能被“员工代表”取代。此外,还应保留提前通知工会或所有员工的书面证据。不提前通知或不提供证据将导致非法裁员的风险

3)报告程序:裁员计划应报告劳动行政部门。请注意,法律不要求在裁员前获得劳动行政部门的批准,只要执行了报告程序。用人单位应当保留劳动行政部门签署的相关证据

3.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裁员优先录用的人员

,缩编优先录用以下人员:1、与本单位签订长期固定期限劳动合同;2、与本单位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家庭中没有其他就业人员,有老年人或未成年人需要支持。此外,用人单位在裁员后六个月内再次录用的,应当通知被裁员人员,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录用被裁员人员。注:《关于实施〈a〉劳动合同制度若干问题的通知》第十九条规定,因经济原因被用人单位解雇的员工,如果在六个月内被原单位重新录用,如果用人单位未注意法律要求首先保留的人员范围而进行裁员,则裁员前后的工作年限应连续计算为该单位的工作时间

,如果它裁减长期合同和非定期合同的雇员,保留短期合同的雇员,也将被怀疑为非法裁员。禁止裁员和雇主的法律风险不得减少。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老弱病残”职工在企业下岗时不得下岗:

1)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患者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疾病

2)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经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

3)在规定的医疗期内患病或非工伤;疾病

4)怀孕、分娩和哺乳期的女工;弱

5)在本单位连续工作15年,自法定退休年龄起未满5年;在旧的

实践中,雇主裁员时第一批被裁减的人员往往是上述四类劳动能力降低、竞争力弱的人员,但这四类人员恰恰是法律保护的对象。如果雇主在裁员时非法裁减上述人员,将面临非法终止劳动合同的风险。目前,在实践中,一些女员工为了避免下岗,突然怀孕,怀上了所谓的“金融危机宝宝”,这实际上是在用法律规定女性员工怀孕期间不得下岗,分娩和哺乳期

<P>5。瘦身试用期从业人员的限制和风险

。瘦身时,雇主们往往首先考虑试用期裁员。其实,这往往是裁员过程中最容易被忽视的风险"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在试用期内,,除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不包括第41条的适用,即裁员。换言之,如果雇员处于试用期,而雇主根据第41条没有裁员的法律依据,则将面临非法终止劳动合同的风险。笔者认为,为了规避法律风险,用人单位可以选择在试用期内为员工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或在试用期满后减少劳动合同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06日 16:04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裁员相关文章
  • 如何避免违约风险?
    一、什么是违约风险违约风险又称信用风险,是指证券发行人在证券到期时无法还本付息而使投资者遭受损失的风险,它通常针对债券而言。所谓违约风险,指的就是违反合同约定的风险可能,或者违反合同约定后需要承担的责任。二、如何避免违约风险资金还算宽松,不至于让机构四处借钱碰壁,但市场并未维持前期的行情,归根结底还是预期发生了变化。重启正回购后,央行回笼货币频率增多,货币政策前景不再令人乐观,而前期流动性的支柱外汇占款呈现过山车的走势,预期的变化已让市场变得谨慎。伴随资金预期的变化,机构配置需求已略显疲态。作为债券配置的主力,银行在存贷比压力下自有资金配置债券的步伐变得缓慢。年初放贷和年初配债一样,是银行为获取全年收益的策略,当放贷挤压了配债的空间时,债券的需求自然就会减弱。而另外一个配置主力保险公司在投资范围扩容后对债券的需求也大幅下降。虽然众多信号都指出拐点已来临,但市场消化这些因素是缓慢的,能够提前
    2023-03-16
    163人看过
  • 如何避免缓刑风险
    案例1是指超出双方自愿约定的期限的试用期,有效期为[案例背景]廖女士加入公司时,双方签订一年的劳动合同。公司建议试用期为4个月,试用期工资为2600元/月,再按3400元/月计算。考虑到目前很难找到工作,廖女士不得不同意得到这份工作。三个月过去了,廖女士觉得自己在试用期内付出的劳动、创造的福利和获得的工资之间有很大的差距。她曾要求公司赔偿,但公司拒绝了。原因是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后,必须遵守协议。当然,廖女士没有权利回去。公司这样做是否合理[案例分析]首先,廖女士与雇主签订的劳动合同试用期协议违反了中国现行法律。《劳动合同法》第19条规定,“…”a>劳动合同期限超过1年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超过2个月,由于廖女士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期限为一年,廖女士的试用期只能在两个月以内,但实际上是四个月,再多两个月。结果表明,廖女士与公司之间的协议明显违反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6条第(3)项规定,违反法律、
    2023-05-07
    411人看过
  • 合同风险如何避免
    买卖合同的反欺诈,无论对企业、个人还是对社会都有重要意义。其主要防范环节及基本作法:一、加强对买卖合同的管理在单位(企业)内部加强对买卖合同或其他经济合同的管理,就能帮助单位(企业)按照合同科学安排各项相关工作,及时解决合同签订和履行中存在的问题,防范不法分子利用合同进行欺诈。所谓管理包括:1、设置必要的买卖合同管理机构,有主要领导挂帅,有专职的合同管理员。其主要任务是负责检查、监督和指导、审核各类合同的签订、履行,参与每份买卖合同的可行性研究,审批对外签订的重大买卖合同等。2、制订科学完善的买卖合同管理制度。包括:各类相关人员和部门的工作责任制度,签约审查制度,监督检查制度,考核归档制度等。3、其他买卖合同的管理工作还包括买卖合同示范文本的管理,合同专用章的管理等。二、签订买卖合同前的反欺诈这期间反欺诈的审查是对签订买卖合同的主体的审查。主要应该做好四个方面的审查:从公民和法人两方面审查
    2023-02-15
    142人看过
  • 如何避免风险借贷
    1、对于他人提出的借贷要求,出借人务必首先考虑对方的信用程度和偿还能力,选择那些有还款保证或来源且信誉良好的人。同时要问明对方的借贷用途,千万不能将钱借给从事非法经营或活动的人。2、对于借贷人来说,不要超能力举债。而对于贷款人,如果是利用借贷进行投资的,借贷的数额要以借贷人的信誉、所借贷项的用途及其盈利前景来定。3、民间借贷期限不能无限制。要认真权衡收益与风险。若是该笔借贷利率较高,且长期限对于借贷收回的影响不是很大,就可将借贷期限定得长一些。反之,则要选择短期限。4、民间借贷还要考虑什么人给借贷人提供担保,是否有信誉,是否有代偿能力。如果借贷人有财产作抵押或质押,这样是最安全的措施,但要到有关部门进行法律登记。这样才能有保证。一、如何合理规避民间借贷的风险1.让借款人提供担保,担保有两类,一是担保人,二是物的担保。2.询问借款人的借款用途,因为法律规定,借款用途要正当,借贷关系要合法,否
    2023-02-25
    80人看过
  • 如何避免违约风险
    资金还算宽松,不至于让机构四处借钱碰壁,但市场并未维持前期的行情,归根结底还是预期发生了变化。重启正回购后,央行回笼货币频率增多,货币政策前景不再令人乐观,而前期流动性的支柱外汇占款呈现过山车的走势,预期的变化已让市场变得谨慎。伴随资金预期的变化,机构配置需求已略显疲态。作为债券配置的主力,银行在存贷比压力下自有资金配置债券的步伐变得缓慢。年初放贷和年初配债一样,是银行为获取全年收益的策略,当放贷挤压了配债的空间时,债券的需求自然就会减弱。而另外一个配置主力保险公司在投资范围扩容后对债券的需求也大幅下降。虽然众多信号都指出拐点已来临,但市场消化这些因素是缓慢的,能够提前进行调整的机构更是寥寥无几,更多的是在大幅调整后被迫降低杠杆。市场中总有一部分投资者对杠杆投资难以割舍,总是期望收获最大的回报。事实上,当前大部分信用债缺乏足够的流动性,因找不到交易对手而被动持有甚至承受亏损的例子不胜枚举。
    2023-02-19
    68人看过
  • 如何避免合同风险
    1、合同订立前当事人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或者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以及采用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容易导致缔约过失责任。对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在合同未成立时,不得泄露或不正当使用,构成了合同订立前或第一阶段的合同风险。2、合同订立阶段发生重大误解、显失公正,欺诈、胁迫或者乘人之危,合同当事人不适资格或者资格缺陷,乃至恶意串通等等而订立合同,会导致合同订立阶段的合同风险。3、合同订立前和订立这两个阶段的风险,可以称为合同前期风险。4、合同履行阶段这是实现订立合同时合同利益设定目标的重要手段。5、合同终止后阶段合同当事人的合同利益交易即应停止完结。合同终止的事由不同,则合同权利义务停止完结的方式和程序就有区别,如,合同义务已经按照约定履行完毕,合同当事人的协助、保密义务仍然存在。合同风险是指合同利益遭受损失的可能。合同风险的产生,有合同当事人的
    2023-03-13
    278人看过
换一批
#辞退解雇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裁员
    词条

    裁员是经济性裁员的简称,是因用人单位的原因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该词指的是用人单位在法定的特定期间依法进行的集中辞退员工的行为。对阶段性用工需求量较大的企业与生产不饱和、富余员工较多的企业开展共享用工。... 更多>

    #裁员
    相关咨询
    • 如何避免离职人员的风险
      河北在线咨询 2022-10-23
      “因为每月缴纳社保,必须有工资的,所以要先发工资给员工,他在退还给公司。。。。。”这个不就意味着劳动关系的存在吗……实际操作中交社保貌似不需要存在真实的工资发放,社保局只看企业提交的工资表为非公司人员代缴社保以下3点建议供参考:1.签订社保委托缴纳协议(尤其注意工伤的免责要写清楚)2.约定好缴费基数3.提前将半年/一年的社保费用给到公司,公司只代为办理缴费手续,不垫缴社保费用(涉及基数变化的在下一
    • 如何避免开票风险
      澳门在线咨询 2022-11-04
      云数据校验开票信息,有效规避人为干预。人为干预是导致企业虚开发票税务风险的重要原因。企业虽然正规经营,但发票开具时,依靠人为主观判断的去填写和选择开票信息,导致发票开具不规范、发票信息选择错误等问题。
    • 如何避免退房风险
      重庆在线咨询 2022-06-16
      (1)与开发商签订补充协议,附条件的关于解除买卖合同的补充协议 (2)与银行签订补充协议,附条件的解除借款合同的补充协议 (3)开发商归还银行借款,购房者与银行签订的协议中确定的条件出现,购房者与银行的借款合同解除 (4)开发商归还购房者首付款,协助办理购房者退房各种相关手续 (5)第 三、第四个行为履行完毕后,第一步中双方签订的协议中假设条件出现,购房者与开发商买卖合同正式解除。
    • 如何避免法律风险
      青海在线咨询 2022-11-02
      公司法律风险无处不在,只有聘请专门的法律顾问长期提供法律服务
    • 如何避免中介风险?
      重庆在线咨询 2023-03-28
      究竟该如何避免中介中的风险呢,选中介,宜大不宜小。这里的大与小,指的是中介公司的规模。一般来说,规模比较大的中介机构,其专业人员数量多、水平高,信息资源丰富,中介行为也比较规范。规模小的往往实力较弱,信息量及信息流通范围都受到局限,一些小中介为了招揽客户,连吹带侃、信口开河、坑蒙拐骗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