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权利私力救济的分类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07 22:31:08 461 人看过

目前主要有两种分类方式,一是自卫行为,包括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二是自助行为。自卫行为是指自己或他人的权利或公共利益遭受不法侵害或紧急危险时,所实行的防卫和避险行为。法律承认自卫行为的合法性。而且,不仅在自己的权利遭受不法侵害和紧急危险时可以实行自卫行为,在他人的权利或公共利益遭受不法侵害和紧急危险时,亦可实行自卫行为。各国法律均规定自卫行为可以作为免除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正当事由。通常认为:自卫行为属于行为人为保护自己的权利而为的行为,应视为权利的行使行为,而权利的行使应不构成违法。因此,行为人不应承担责任。自卫行为作为私力救济的一种方式,它在本质上应是一项民事权利,而且也应属于救济权。一种权利的实现必定需要有其外部的表现形式和动态的实施过程,否则权利就不会实现,救济权也是一样。自卫行为就它的外部的表现形式和动态的实施过程,是救济权的行使行为。当然,这种权利行为应在法律规定的必要限度内,否则会导致侵权行为,并且承担法律责任。根据自卫行为所针对的对象不同,自卫行为包括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两种。所谓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在情势紧迫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对他人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采取其他相应措施,而为法律或社会公共道德所认可的行为。我国法律虽然对自助行为未予明文规定,但日常生活中自助行为经常发生。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11日 07:0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民事权利相关文章
  • 法人与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区别,民事权利的概念和分类
    法人与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区别是民事权利能力开始与消灭的情形不同、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不同、民事权利能力之间的差异程度不同。民事权利的概念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的在一定范围内为一定行为的的权利,民事权利可以分类为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的民事权利以及根据权利的作用不同分为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一、法人与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区别法人和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的区别有三个:1.民事权利能力开始与消灭的情形不同。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从法人成立时产生,到法人终止时消灭;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从自然人出生开始,到自然人死亡时消灭。2.民事权利能力的范围不同。专属自然人的某些民事权利能力的内容,如继承权、接受扶养的权利等,法人不可能享有;而专属某些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的内容,如银行法人开展信贷业务的权利,则自然人不能享有。3.民事权利能力之间的差异程度不同。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普遍,一致和平等的,相互之间一
    2023-07-08
    377人看过
  • 民事权利的取得方式有哪些,民事权利的分类
    一、民事权利的取得方式有哪些民事权利的取得方式有:1.依据民事法律行为而取得民事权利民事法律行为,是指以意思表示为要素,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为目的的行为。如买卖、赠与、遗赠、互易等。依照法律行为而取得民事权利多属于继受取得。2.依据事实行为而取得民事权利事实行为,是指行为人实施一定的行为时在主观上并没有确立、变更或消灭某一民事法律关系的意识,但由于法律的规定,同样会引起一定的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3.依据法律规定的事件而取得民事权利,事件,是指与人的主观意志无关的,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客观现象。4.法律规定的其他方式。二、民事权利的分类民事权利的分类如下:1.根据民事权利是否以财产利益为内容,民事权利可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1)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2)人身权,是指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与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2.根据权
    2023-06-23
    426人看过
  • 民事权利按效力和作用分为几类
    民事权利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的利益范围和实施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实现某种利益的意志。根据民事权利是否以财产利益为内容,民事权利可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根据权利的作用,民事权利可分为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根据民事权利的效力范围,民事权利可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等分类。民事权利按照作用分类(一)支配权是指权利人可以自己直接支配其权利客体(二)并有权排除他人妨碍其支配的权利。(三)请求权是指权利人有权要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四)形成权是指权利人依自己单方的意思表示,使民事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权利。(五)抗辩权是指对抗他人行使权利的权利。(六)绝对权是指效力及于一切人的权利,其权利主体是特定的人,义务主体是不特定的一切人。(七)相对权是指其效力仅及于特定人的权利,相对权的权利主体和义务主体均是特定的人。(八)主权利是指在两项有关联的权利中,不依赖另一权利可以独立存
    2023-07-31
    180人看过
  • 民事侵权的救济途径
    法律综合知识
    民事侵权的救济途径有法律救济;司法救济;仲裁救济;行政司法救济等。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民事侵权的救济途径的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任务,是保护当事人行使诉讼权利,保证人民法院查明事实,分清是非,正确适用法律,及时审理民事案件,确认民事权利义务关系,制裁民事违法行为,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教育公民自觉遵守法律,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2021修正):第一编 总则 第一章 任务、适用范围和基本原则 第三条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
    2022-07-02
    83人看过
  • 民事权利含义及分类
    法律综合知识
    一、民事权利含义及分类含义如下:(一)权利是法律关系的主体享有的利益范围或者为某种行为的可能性;(二)权利是权利主体要求他人实施某种行为或者不实施某种行为,以实现其利益的可能性;(三)在权利受到侵害时,权利主体得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济。分类如下:(一)根据民事权利是否以财产利益为内容,民事权利可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财产权既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也包括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人身权,是指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与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二)根据权利的作用,民事权利可分为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支配权,是指主体对权利客体可直接加以支配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都属于支配权。请求权,是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抗辩权,广义上是指抗辩请求权或否认他人的权利主张的权利,有的称为异议权;狭
    2023-05-28
    368人看过
  • 什么是民事权利?民事权利分为哪几类?
    一、什么是民事权利?民事权利是民事主体依据民事法律取得的可以实施一定行为或获取一定利益的法律资格。简单的说,就是权利主体对实施还是不实施一定行为的选择权。民事权利是公民在社会上存在和生活的最基本的权利,也是与公民日常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一项权利。二、民事权利分为哪几类?(一)财产权与人身权根据民事权利是否以财产利益为内容,民事权利可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财产权,是指以财产利益为内容,直接体现财产利益的民事权利。财产权是可以以金钱计算价值的,一般具有可让与性,受到侵害时需以财产方式予以救济。财产权既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也包括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人身权,是指不直接具有财产的内容,与主体人身不可分离的权利。人身权是不直接具有财产内容的,不能以金钱来衡量其价值,一般不具有可让与性,受到侵害时主要需以非财产的方式予以救济。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分权。(二)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根据权利的作用
    2023-06-08
    72人看过
  • 为什么私力救济
    侵权行为
    本文运用经济分析等跨学科方法,从成本、收益、效率、机制、功能等角度对私力救济和公力救济进行系统、全面、深入的比较,解释了为什么私力救济,提出私力救济行动内含着一种经济逻辑。从私力救济角度切入,结合一个民间收债案例,本文论及司法和法治的基本问题,展现了司法的弊端和改革的紧迫性,并指出一些可能的发展方向。关键词:私力救济公力救济经济分析长久以来人们对法律和司法的重要性深信不疑,私力救济被视为落后、不文明和应抑制的现象。法律的重要功能之一是抑制私力救济,把冲突解决纳入秩序化和程序化的途径。①私力救济易生流弊,“现代法律遂以禁止私力救济为原则,私力救济往往在民法上构成侵权行为,在刑事上成为犯罪行为。”②私力救济的观念被荡涤到边缘,但其实践依然盛行。有必要追问:私力救济对社会的作用究竟如何?为什么有人选择私力救济?本文试结合一个民间收债案例,③但放宽视野更一般性回答:为什么私力救济?私力救济为何存在
    2023-06-14
    241人看过
  • 民事诉讼权利救济方式有几种?
    (一)、法律救济所谓法律救济,是指依据法律方式或者类法律方式对当事者受到损害的权利进行救济。笔者以为,法律救济方法主要包括司法救济、仲裁救济和行政司法救济。(二)、司法救济司法救济,又被称为司法机关的救济或者诉讼救济,指的是人民法院在权利人权利受到侵害而依法提起诉讼后依其职权按照一定的程序对权利人的权利进行补救。司法救济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第一,救济范围具有广泛性;第二,救济方式具有受动性;第三,程序具有法定性;第四,结果具有强制性;第五,效力具有终局性。正是因为司法救济具有以上特点,所以我们将司法救济作为现代社会最重要、最正式的权利救济方式,发挥着社会减压阀与平衡器的作用。司法机关依靠一系列公正且严谨的程序以及法官的人格魅力和职业专长,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其中立性、客观性和公正性,这是包括行政机关在内的其他机关所难以比拟的。也正是这样的原因,司法救济被称为权利保障的最后一道屏障,构成现
    2023-06-03
    137人看过
  • 民事权利本质是什么,民事权利的分类有哪些
    一、民事权利本质是什么民事权利本质是指民事主体依据民事法律取得的可以实施一定行为或获取一定利益的法律资格。民事权利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即享有权利的人可以在法定范围内直接享有某种利益,或实施一定的行为;享有权利的人可以要求负有义务的人实施一定的行为或是不实施一定的行为;享有权利的人在其权利受到侵犯时,有权请求法律予以保护。二、民事权利的分类有哪些民事权利的分类有:1.根据民事权利是否以财产利益为内容,民事权利可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财产权既包括物权、债权、继承权,也包括知识产权中的财产权利。人身权包括人格权和身份权。2.根据权利的作用,民事权利可分为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支配权,是指主体对权利客体可直接加以支配并享受其利益的权利。物权、人身权、知识产权都属于支配权。请求权,是指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抗辩权,广义上是指抗辩请求权或否认他人的权利主张的权利,有的称
    2023-06-26
    213人看过
  • 民事权利的最基本分类,民事权利可以放弃吗?
    一、民事权利最基本的分类民事权力最基本的分类为:1.以民事权利的内容为标准,可以将民事权利分为人身权、财产权、知识产权、社员权。人身权是没有直接的财产内容但有人身属性的权利;财产权是以财产利益为客体的民事权利;知识产权是权利人对智力成果或商业标志独占的排他的利用的权利;社员权是社会团体成员基于其成员地位对社团享有的各种权利的总和。2.根据权利的作用,民事权利可分为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支配权是可对权利客体直接支配并排斥他人干涉的权利;请求权是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权利;抗辩权是对抗请求权的权利;形成权是当事人一方可依自己的意思表示使法律关系发生变动的权利。3.根据权利人能主张权利的义务人的范围,可以将民事权利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绝对权是义务人不确定,权利人无须通过义务人实施一定的积极协助行为即可实现的权利;相对权是义务人为特定人,权利人必须通过义务人积极地实施或不实施
    2023-07-07
    362人看过
  •  民事权利可以分为几类?
    该段内容讨论了公民的民事权利可以分为六种:人身权、财产权、控制权、要求权、形式权和抗辩权。人身权和财产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民事权利,但其他权力也同样重要。公民的民事权利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人身权和财产权。(二)控制权,要求权,形式权和抗辩权。(三)绝对功率和相对功率。(四)首要权力和次要权利。(五)原始权利和救济权力。(六)既得权利和期望权。其中财产权和人身权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民事权利,当然以上权力缺一不可。 民 事 权 利 概 述 : 控 制 权 、 要 求 权 等民事权利是指民事主体依法享有的民事权利,包括物权、债权、知识产权等。其中,物权是指民事主体对一定物品享有的直接支配和支配收益的权利,如所有权、用益权等;债权是指民事主体在债务人未按时履行债务时,依法享有的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的权利,如借款合同、劳动合同等。控制权是指民事主体对一定物品或事项具有决定权,可以自主决定其是否行使或转让。要
    2023-08-31
    243人看过
  • 民法典总则编对民事权利的分类
    一、民法典总则编对民事权利的分类民法典第一编“总则”第五章“民事权利”,对民事权利进行了分类。其分类的标准,实际上是以标的是否具有财产价值进行的分类。(1)人身权利(一)人格权1、一般性人格权(第109条)2、具体性人格权(第110条)1)物质性人格权: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2)精神性人格权: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婚姻自主权等3、个人信息权(第111条)(二)身份权即亲属权,包括监护权、配偶权等(第112条)(2)财产权利(一)物权(第114条)1、动产物权(第115条)1)动产自物权:动产所有权2)动产他物权:动产质权、留置权、权利质权2、不动产物权(第115条)1)动产自物权:不动权所有权、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相邻权、共有权2)动产他物权:一是用益物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居住权、地役权二是担保物权:不动权抵押权(二)债权(第118条)1、合同
    2023-04-12
    241人看过
  • 专利侵权救济民事责任如何承担
    1、停止侵权是指专利侵权行为人应当根据管理专利工作的部门的处理决定或者人民法院的裁判,立即停止正在实施的专利侵权行为。2、赔偿损失侵犯专利权的赔偿数额,按照专利权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损失或者侵权人获得的利益确定;被侵权人所受到的损失或侵权人获得的利益难以确定的,可以参照该专利许可使用费的倍数合理确定。3、消除影响在侵权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给专利产品在市场上的商誉造成损害时,侵权行为人就应当采用适当的方式承担消除影响的法律责任,承认自己的侵权行为,以达到消除对专利产品造成的不良影响。一、专利侵权的救济途径目前,从国际范围看,获得专利侵权救济的途径包括司法途径、行政途径和其他途径。1、司法途径是传统途径。实行专利制度的国家基本上在专利法或其他法律中规定了获得专利侵权的司法途径。可以说,自世界范围内第一部专利法诞生时,这一途径就存在了。2、行政途径,即通过政府部门获得专利侵权救济的途径。我国有这一途
    2023-02-08
    417人看过
  • 民事诉讼权利救济的概念,条件是什么
    一、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法律救济的概念依据权利保护方法的不同,救济可分为公力救济和私力救济。法律救济属于公力救济的一种,它是指在法定权利受到侵害或可能受到侵害的情况下,依照法律规则所规定的方法、程序和制度所进行的救济,即通过国家司法机关判令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或追究其刑事责任的方式对权利人给予的救济。法律救济包含救济权和救济方法,即实体和程序两个层面的内容,法律救济不只是体现为诉权,也不只是程序法的事,它涉及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法律领域。法律救济的依据—救济权是由实体法规定的,是要求违法者履行义务或予以损害赔偿的权利;救济的方法是由程序法规定的,是实现救济权的程序、步骤和方法。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法律救济是指在民事诉讼的进程中,当事人所享有的民事诉讼权利已经受到或可能受到侵害的情况下,依照法律规定的方法、程序和制度所进行的救济。当事人民事诉讼权利救济不同于一般的法律救济,我们通常所说的法律救济,主
    2023-05-22
    391人看过
换一批
#民法典总则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民事权利是法律赋予民事主体享有的利益范围和实施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实现某种利益的意志。包括:权利人直接享有的某种利益(如人身权)和通过一定行为获得的利益(如财产权);权利人自己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和请求他人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 更多>

    #民事权利
    相关咨询
    • 民事权利的权利有哪些分类?
      江苏在线咨询 2023-03-05
      财产权与人身权根据民事权利是否以财产利益为内容,民事权利可分为财产权和人身权。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形成权根据权利的作用,民事权利可分为支配权、请求权、抗辩权和形成权。绝对权与相对权根据民事权利的效力范围,民事权利可分为绝对权和相对权。主权利与从权利根据两项相互关联的权利之间的关系,民事权利可分为主权利与从权利。原权与救济权根据相互间是否具有派生关系,民事权利可分为原权与救济权。专属权与非专属权
    • 属于救济权利的是呢?
      江西在线咨询 2022-11-06
      1、权利救济是指在权利人的实体权利遭受侵害的时候,由有关机关或个人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消除侵害,使得权利人获得一定的补偿或者赔偿,以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2、申请行政复议权、提起行政诉讼权、请求赔偿权等。 3、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作出行政复议
    • 什么是救济权利
      湖南在线咨询 2023-02-20
      权利救济是指在权利人的实体权利遭受侵害的时候,由有关机关或个人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采取一定的补救措施消除侵害,使得权利人获得一定的补偿或者赔偿,以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 申请行政复议权、提起行政诉讼权、请求赔偿权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二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行政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行政机关受理行政复议申请、作出行政复议决定,适用本法。
    • 中的救济权利指那些?
      福建在线咨询 2022-10-26
      1、建议详述案情;2、建议留存本律师号码,进一步咨询,电联本律师,需要法律帮助,预约来我所面询。
    • 执行错误怎么救济执行救济有那些分类
      广东在线咨询 2022-08-05
      执行救济是保护执行当事人、案外人合法权益,填补因执行机构的执行行为以及当事人、案外人的申请或者抗辩行为遭受的不法损害,恢复其合法权益的重要制度。主要有两种,一是执行异议,二是执行回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