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抵债是我国法律允许的一种债权实现、债务消灭的方式。根据债法原理,以物抵债也称代物清偿,是指当事人之间达成协议,由债权人受领他种给付以替代原定给付,进而使原债权债务关系归于消灭。
就所抵之债而言,金钱之债、非金钱之债、特定物之债、种类物之债均可。我国现行法律尚无以物抵债的明文规定。
一、以物抵债的要件
1、有基础性债的关系存在;
2、有用特定物清偿他种债务的合意;
3、特定物清偿导致原债务的消灭。
二、实务中以物抵债的类型
1、从抵债设立的时间来分:
(1)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前的以物抵债
(2)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后的以物抵债
2、从所抵之物形态来分:
(1)动产以物抵债(进口押汇、融资融券)
(2)不动产以物抵债(商品房、土地使用权)
3、从合意和实际履行来分:
(1)达成合意并已转移物权的以物抵债
(2)达成合意尚未转移物权的以物抵债
4、从诉讼阶段来分:
(1)当事人诉讼前的以物抵债
(2)诉讼调解中的以物抵债
(3)执行中的以物抵债
当事人在债务已结清偿期后约定以物抵债,其本质为代物清偿。代物清偿属于实践性法律行为,若仅有代物清偿合意,而未实际履行物权转移的,原债务并未消灭,在实际履行物权转移后,原债务同时消灭。
当事人在债务已结清偿期后约定以物抵债,其本质为代物清偿。代物清偿,是指债权人受领他种给付以代原定给付而使合同关系消灭的法律行为。以物抵债属于实践性法律行为。根据债法原理,清偿是消灭债的最主要方式。而清偿除了要有债务人的给付行为之外,还须有债权人的受领并取得所有权和占有权时,才发生给付的效果。代物清偿只是给付标的的改变,作为清偿之目的,仍应实际履行后才发生清偿的效果。所以,代物清偿的要物性与清偿一样是顺理成章的。以物抵债同样如此,目的在于用他物抵原债,抵债行为并未改变原债的同一性,所以,只有物权转移给债权人,债务方消灭。因此仅有合意,而未实际履行物权转移的,债务并未消灭,抵债的目的也未实现。故从抵债的目的来看,应坚持其实践性特点。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第87条规定:“当事人之间达成的和解协议合法有效并已履行完毕的,人民法院作执行结案处理。”从该规定看,只有履行完毕的和解协议,债务才算消灭,基于此可以推断出抵债协议的实践性。
以物抵债的成立需要符合要物合同的基本构成要件。
代物清偿的成立,必须具备四个条件:
其一,必须有原债的关系存在;
其二,必须有双方当事人关于代物清偿的合意;
其三,他种给付必须与原定给付不同;
其四,须债权人受领他种给付以代替原给付。
-
在涉外物权的法律适用中,物之所在地法原则不适用于
427人看过
-
以物抵债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167人看过
-
以物抵债的规定在民法典中的规定
281人看过
-
民法典关于以物抵债的规定是怎样的
200人看过
-
现行法律中关于适用司法拘留措施相关规定中所存在的问题
455人看过
-
物抵债相关法律法规概述
154人看过
-
涉外物权法律适用中物之所在地法原则不适用于哪一种辽宁在线咨询 2021-10-27在涉外物权的法律适用中,物品所在地法原则不适用于船舶物权、飞机物权、途中物权、外国国家财产物权。当事人可以协商选择适用于动产物权的法律。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于发生法律事实时房地产所在地的法律。
-
民法典关于以物抵债的规定是怎样的贵州在线咨询 2022-06-29关于以物抵债的规定是这样的: 1、抵押权人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前,与抵押人约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抵押财产归债权人所有的,只能依法就抵押财产优先受偿。 2、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抵押权的情形,抵押权人可以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财产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抵押财产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协议损害其他债权人利益的,其他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该协议。 抵押权人与抵押人未就抵押权实现方式达
-
关于债权抵消律师费用四川在线咨询 2023-05-311、按件收费收取 (1)无财产争议:6000元-20000元之间; (2)法律文书:600元-2000元之间; (3)律师见证:2000元-10000元之间; (4)代办公证:1500元-3000元之间。 2、民事案件收费 (1)一审争议标的在10万元以下:部份7%,但不少于5000元; (2)一审争议标的在10万元以上但在100万元以下:部分6%; (3)一审争议标的在100万元以上但在500万
-
-
离婚过程中关于拆迁补偿有关的法律适用上海在线咨询 2022-04-19离婚过程中关于拆迁补偿有关的法律适用,具体如下:我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七条规定,征收土地的,按照被征收土地的原用途给予补偿。征收其他土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标准,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参照征收耕地的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标准规定。我国《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应当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就补偿方式和补偿金额、安置用房面积和安置地点、搬迁期限、搬迁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等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