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脱逃罪的构成要件。
(一)脱逃罪的主体。
构成脱逃罪的主体必须是特殊主体,是依照《刑法》和《刑诉法》被关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其必须同时具备两个特征:一是在强制措施上必须是依法被关押人;二是在特定身份上必须是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根据以上两个特征,并结合司法实践,我们对构成脱逃罪的主体做以下认定:
1、被判处拘役、有期徒刑以上刑罚的罪犯。无论其羁押于看守所、监狱、劳改场所,或处于投送、押解途中、在警察监管就医过程中,都可构成脱逃罪的主体。但是被依法判处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因不符合依法被关押的人的特征,则不构成脱逃罪的主体。
2、因刑事拘留、逮捕而被羁押的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不论羁押于看守所或处于提讯、押解途中,均毫无疑议地可构成脱逃罪的主体。需要明确的是,被依法批准、决定逮捕的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和被刑事拘留的犯罪嫌疑人,应从向其宣布采取强制时起区分是否可构成脱逃罪的主体,而不应从看守所收押时区分。因为此时,执行的警察就己承担起关押(押解)的职责。除此以外,对于因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95年2月28日通过施行)第八条规定的严重危害社会治安秩序或者其他威胁公共安全的人,及第九条规定的被指控有犯罪行为的、有现场作案嫌疑的、有作案嫌疑身份不明的、携带的物品可能是赃物的人,而被人民警察强行带离现场留置盘问的,是否或在何种情况下可构成脱逃罪的主体,尚存有争议。
3、对于被传唤、拘传到指定地点接受讯问的犯罪嫌疑人,因其明显不符合依法被关押的人的这一特征,则不构成脱逃罪的主体。
4、被依法予以行政拘留、劳动教养的人员,因其不具有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这一特征,同样不构成脱逃罪的主体。
5、被错拘、错捕、错判的人,不甘心被羁押或劳改而逃跑的,如程序合法,且司法人员不存在枉法行为,则可构成脱逃罪的主体。
6、对于处于在超期羁押期间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虽然对其关押并不完全合法,但是因解决超期羁押问需按特定程序改变强制措施,而不是直接释放。因此,处于在超期羁押期间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构成脱逃罪的主体。
(二)脱逃罪的主观要件。
脱逃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行为人脱逃的目的是为了逃避羁押与刑罚处罚,如果没有逃避羁押或刑罚处罚的目的,则不构成犯罪。例如行为人脱离羁押场所确实是偷干其他的事,并无脱逃意图,如在农田劳动的犯人,晚间溜出劳改场所去偷农民种植的瓜果后又返回等,就不构成脱逃罪,可视情况予以监规处分。
(三)脱逃罪的客体。
脱逃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管理秩序。对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进行监管、刑事拘留、逮捕,是司法机关依照法定条件和程序施加于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法律强制措施,是保护人民,维护社会秩序,同犯罪做斗争的重要手段,是保障司法机关司法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环节。接受司法机关依法对其羁押、监管,是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必须遵守的义务。如其不遵守义务而脱逃,就直接破坏了司法机关的监管秩序,妨害了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
(四)脱逃罪的客观要件。
脱逃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逃离羁押、改造场所。羁押场所主要是指看守所,改造场所主要是指监狱、劳动改造管教队等。另外,押解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路途中,警察监管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住院就医过程中等情形,也应当视为监管场所的范围。例如:罪犯因病送往医院就医的途中或在治疗的过程中脱身逃跑的,就构成脱逃罪。至于制造条件秘密脱逃或暴力脱逃,则不影响本罪的成立,只是定罪量刑的一个情节。如果暴力脱逃至人重伤、死亡或者故意杀人的,则应按照牵连犯的处理原则,择一重罪而处罚。多数人集体脱逃的,则应当以是否相互制造条件、提供帮助,是否具有共同脱逃的故意等,判断是否系共同犯罪。
二、脱逃罪是否既遂的认定。
区分脱逃罪的既遂与未遂的界限。行为人实施脱逃行为的目的在于逃离羁押、改造场所,以达到逃避关押、改造的目的。因此脱逃行为是否得逞,主要应看:一是行为人是否逃出了羁押、改造场所;二是否摆脱了监管人员的控制。只有完全达到这两条标准才能构成犯罪既遂,否则为犯罪未遂。区分既遂与未遂是裁量刑罚的一个依据。
三、脱逃罪的刑事诉讼流程。
监管场所(含押解过程中)一旦出现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的。应当立即按规定程序报告、呈报,组织人员抓捕,通过公安机关进行通缉;对脱逃原因进行调查,并形成证据材料。如脱逃的系处于刑事诉讼过程中的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还应当通知办案部门,以中止正在进行中的刑事诉讼程序。
脱逃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被抓获后。应当按照刑事案件的管辖范围将抓获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交由原监管机关。其中,对脱逃后再犯罪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应当根据《刑诉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由最初受理的人民法院管辖,也可由主要犯罪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原监管机关接收脱逃后被抓获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对脱逃罪犯按规定程序报请派驻检察机关审查逮捕、移送派驻检察机关审查起诉、由派驻检察机关提请法院审判;对脱逃的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应当通知原办案部门重新启动刑事诉讼程序,并将己抓获的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脱逃的证据材料交付原办案部门并案处理。
四、脱逃罪的处罚。
犯脱逃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由于犯脱逃罪的是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因此,如何处理后罪与前罪、原判刑罚的关系,也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
医院投诉处理流程浅析
300人看过
-
脱逃罪案例分析及刑罚标准探讨
341人看过
-
浅析危险驾驶罪的犯罪构成及认定
57人看过
-
抓捕脱逃构成脱逃罪吗?
149人看过
-
行政处罚程序浅析
168人看过
-
浅析国际环境犯罪的现状及犯罪构成
232人看过
有期徒刑是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罚的一种,指在一定期限内剥夺犯罪人的自由,实行强制劳动改造的刑罚方法。有期徒刑是我国适用面最广的刑罚方法。 对于判处有期徒刑的罪犯,最高减刑数额为原判刑期的一半。判刑十五年,最多减刑七年六个月。... 更多>
-
浅析合同诈骗罪的构成与处罚广东在线咨询 2023-06-241、自然人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单位犯本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本条之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
后的逃脱是否构成逃脱罪??????四川在线咨询 2022-10-19拘传的目的是强制就讯,而不是强制待侦、待诉、待审,因此拘传没有羁押的效力。而脱逃罪行为人实施脱逃行为的目的在于逃离羁押、改造场所,以达到逃避关押、改造的目的。因此脱逃行为是否得逞,主要应看:一是行为人是否逃出了羁押、改造场所;二是否摆脱了监管人员的控制。只有完全达到这两条标准才能构成犯罪既遂,否则为犯罪未遂。因此,拘传后的犯罪嫌疑人逃脱不构成脱逃罪。
-
怎么样构成脱逃罪? 具体如何分析广西在线咨询 2021-10-11客体要件。本犯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司法单位的正常管理秩序,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进行拘留、逮捕、拘留、监督是司法单位根据法定条件和程序对犯罪嫌疑人进行施加、被告人、犯罪嫌疑人的法律强制措施,是保护人民、保护社会秩序、与犯罪斗争的重要手段,也是保障司法机关司法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环节。接受司法机关依法拘留,监督是嫌疑犯进入、被告人、罪犯必须遵守的义务。如果不遵守义务逃跑,就会直接破坏司法机关的监
-
脱逃罪犯触犯的法律是什么?构成脱逃罪的该怎么处罚?山西在线咨询 2023-03-31犯本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值得一提的是,被逮捕的罪犯在被押送至人民法院应诉受审的途中脱身逃跑的,被判刑的罪犯在被押解至劳改机关关押的途中,跳车、越船脱逃的均是脱逃行为。无论采取什么形式脱逃,都不影响脱逃罪的成立。但是,如果脱逃中犯有重伤害或者故意杀人的,应按处理牵连犯的原则,从一重罪处罚。
-
什么是脱逃罪及其构成特征重庆在线咨询 2022-11-15脱逃罪是依法被逮捕、关押的犯罪分子,为逃避羁押或刑罚处罚,逃离监禁处所的行为。按中国刑法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本罪主要特征: (1)犯罪主体是被判处拘役以上刑罚,正在服刑的罪犯以及被依法逮捕、关押的未决犯。 (2)侵犯客体是司法机关对犯罪分子的管理秩序。 (3)主观上出于故意。 (4)客观上表现为从监禁场所脱逃,或在押解途中脱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