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民事诉讼逐渐成为公民维护合法利益和解决民事纠纷的重要手段时,借助这一合法形式而牟取不正当利益的虚假诉讼现象随之蔓延,其以较为模糊的运作手段,经常游离于法律调整的边缘,也因成本低、易炮制、难查处的特点成为众多不法分子转移财产、逃避债务的良策。
笔者建议,除刑事手段外可通过以下四项措施破解虚假诉讼难题。
第一,在民事诉讼法中扩大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范围,增加当事人自行伪造、毁灭证据以及虚假陈述的行为。
虚假诉讼的本质是虚假性行为,当事人自行伪造、毁灭证据以及虚假陈述的行为,都是行为人进行虚假诉讼的手段。无论行为人采取哪种手段,其虚假诉讼造成的社会危害却基本相同,显然应将其全部纳入处罚范围。
第二,整合司法资源,建立预警报告制度。
在立案窗口设立禁止虚假诉讼的告示,引导当事人诚信诉讼,严格审查起诉提交的材料,认真核对起诉人身份证件原件和复印件,除起诉人授权委托他人代理外,起诉人应当场核对。
在立案阶段发现有虚假诉讼案件时,应当及时报告,如无法查明,则应在移交审判庭材料时予以警示说明。
第三,加大民事制裁力度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追究。
在民事诉讼中,加大对妨害民事诉讼行为的民事制裁力度,特别是加大经济制裁力度,提高民事罚款的金额,罚款金额应当参照虚假诉讼案件的标的,即行为人获得的不法利益,给予责任追究。
第四,赋予案外人参加诉讼和申请再审的权利。
在民事虚假诉讼当事人串通的情况下,受害人往往是案外人,案件处理结果与他们利益密切相关,但往往因为对诉讼标的没有利害关系而无法作为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主动参与到诉讼中来。基于保护案外人合法权益的立法考虑,一方面,建立畅通的案件通报制度。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一旦发现案件涉及第三人或者诉讼参加人(具体实施诉讼行为人)有损害该方当事人利益的可能时,就将案情的情况通报给利益相关人,由其作出是否提起或参加诉讼的选择。另一方面,建立受害人申诉制度或直接赋予第三人申请再审权利。准许利害关系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受到法院生效裁判损害后,向有关机关申诉或者直接赋予第三人申请再审的权利。(作者单位:江苏省宿迁市人民检察院)
-
应对虚假诉讼罪行政处罚的措施
241人看过
-
虚假诉讼罪相关问题及防范措施
251人看过
-
四项措施解决诉讼保全中存在的问题
92人看过
-
虚假诉讼实施细则
388人看过
-
对于虚假诉讼罪,应该采取何种惩罚措施?
336人看过
-
法院处理虚假诉讼案件的措施:趋势与未来
149人看过
作者包括自然人作者和法人及非法人单位作者。自然人作者是创作作品的公民。由法人或非法人单位主持,代表法人或非法人单位意志创作,并由法人或非法人单位承担责任的作品,是法人和非法人单位作者。两人以上合作创作作品的创作者是合作作者。... 更多>
-
律师参与虚假诉讼的处罚措施湖北在线咨询 2025-02-01如果律师明知是虚假诉讼,协助当事人采取虚构事实、伪造证据等手段进行虚假民事诉讼,根据《刑法》第三百零七条之一【虚假诉讼罪】,将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如果情节严重,将会被判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如果同时具有以下行为:捏造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
-
虚假诉讼的刑事处罚措施包括哪些湖北在线咨询 2021-07-05为谋取不正当利益,以捏造的事实提起民事诉讼,妨害司法秩序或者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本罪可以是单位犯罪,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有前述行为,非法占有他人财产或逃避合法债务,又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定罪从重处罚。
-
针对虚假破产的处罚措施及其法律解决途径香港在线咨询 2024-12-3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二条之二【虚假破产罪】的规定,公司、企业通过隐匿财产、承担虚构的债务或者以其他方法转移、处分财产,实施虚假破产,严重损害债权人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面临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的刑罚。
-
虚假诉讼罪的实施是哪些?虚假诉讼罪判刑吗?江西在线咨询 2022-08-03如果只是单纯的虚假诉讼,在虚假诉讼罪实施之前则不构成犯罪;同时,我们刑法也严禁类推。但是如果在虚假诉讼的同时,又涉嫌诈骗、贪污或职务侵占的,则按法律规定办理,即可以构成诈骗罪、贪污罪或职务侵占罪。
-
虚假破产罪的刑罚及其法律应对措施台湾在线咨询 2024-12-2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二条之二【虚假破产罪】的规定,公司、企业通过隐匿财产、承担虚构的债务或者以其他方法转移、处分财产,实施虚假破产,严重损害债权人或者其他人利益的,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面临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的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