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商业混同是一种常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严重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利益。加强此方面的立法力度,有利于建设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环境。
[关键词]商业混同注册商标反向假冒知名商品
一、商业混同的基础理论
商业混同行为是指经营者采用不正当竞争手段从事市场交易,使自己的商品或服务与其他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混淆,造成或足以造成购买者误认误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对商业混同行为进行了法律规制: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不正当手段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利益:(一)假冒他人的注册商标;(二)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者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三)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商品。
二、我国现行法律关于商业混同的规定存在的不足及立法建议
1.扩充仿冒知名商品标识行为的内容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关于仿冒知名商品的规定,即第五条第二项的规定,仅就使用知名商品标示的情形而定,并未包含其他有关情形。《反不正当竞争法》应将销售明知是仿冒商品的行为以及制造、销售、运输他人知名商品的标识的行为,都应纳人同类行为进行调整。此外,此项规定对仿冒者的主观要件要求是故意,并未包含过失行为;在仿冒行为后果上也只规定了已经造成并未包含可能造成;对混淆的主体强调不明显;标识的内容也不完全等。这都不够全面,应予补充。修改完善后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五条第二项的表述应为:擅自制造、销售、运输、购买、使用明知或应知是他人知名商品特有或与其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等标识,造成或足以造成与他人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产生误认为是他人知名商品。
2.对知名商品特有名称不宜进行专有保护
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第2款规定:经营者不得擅自使用他人知名商品特有名称或使用与知名商品特有名称相近似的名称从事市场交易,损害竞争对手。
商品名称与商品之间具有不可分割性,商品名称内容通常总是与商品的原料来源、功能、特征、基本技术内容等有关,概括反映了商品的内在结构、基本技术特征、功能、原料来源等等,即全面地反映了商品的基本内容和整体形象。这些特征表明商品名称不具有独特性,它不能固定于某一特定商品之上,不能归属某一经营者所有,所以各国立法均规定商品通用名称不能设计成商标,享受专用保护。
而目前条款规定普遍性适用的结果是:企业可以利用该条款长地垄断其首创产品的生产,从而阻碍社会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竞争机制的有效运行。当其他市场主体愿意并且有能力进入市场进行竞争时,则知名商品拥有人即可能以享有知名商品特有名称专用权为由,阻止他人使用该产品特有名称。有观点认为对商品特有名称的保护仅限定在其名称之上,不涉及商品的内容和基本技术保护,其他经营者可以使用相同技术而不采用相同名称,果真如此,则又必然造成一方面商品名称极其繁杂,另一方面商标作用相对虚化的混乱局面。除此之外,在我国,知名商品特有名称有一部分是以产地命名,对其进行专用保护,又将引起对原产地标志保护的混乱。
3.增加关于反向假冒商标行为的规制
对于反向假冒商标行为的规制,国外立法规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在商标法中原则性地规定禁止去除和撤换商标行为即反向假冒商标行为,另一种是从禁止不正当竞争角度来规范反向假冒商标行为。西方发达国家如美国、意大利、澳大利亚,还是发展中国家如巴西、肯尼亚,均有关于商标反向假冒的禁止性规定。
商标立法的功能侧重于保护商标权;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功能侧重于规范经营者的市场行为,维护公平的竞争秩序。二者相辅相成,从而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限制的双重功能。我国2001年修改的现行有效的《商标法》第52条明确规定了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其中第(五)项就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同意,更换其注册商标并将该更换商标的商品又投入市场的。可见,我国商标法明令禁止反向假冒注册商标的行为。但这并不妨碍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再明确将其规定为不正当竞争行为。因为商标侵权行为与不正当竞争在许多情况下存在竞合现象,特别是在被反向假冒商标是未注册商标的情况下,应该运用反不正当竞争法进行规制。同时,由于反不正当竞争法属于具有强制力的公法范畴,主要由经济执法的专门机关的主动介入予以贯彻,其对反向假冒商标行为的监督与打击力度要强于受害者或消费者个人通过司法程序进行的救济。因此,建议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增加禁止反向假冒商标的内容,并在法律责任中也要对此种行为作出相应的处罚规定,以切实维护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4.商标恶意登记为企业名称行为应列入不正当竞争行为。
以行为人主观上是善意还是恶意,商标与企业名称的冲突可分两种:偶合性的混同和恶意混同。对于偶合性的混同,由于行为人在主观上不具有盗用他人商誉,谋取不正当利益的恶意,因而对二者要给予实质上的平等的保护。对于恶意混同行为,实践中常表现为恶意抢注,则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中的商业混同行为,是法律必须予以禁止的不法行为。对于此类恶意混同行为,国家工商局于1999年颁布《关于解决商标与企业名称中若干问题的意见》已有所规定,但《反不正当竞争法》并没有进一步禁止恶意将他人的商标作为企业名称中的字号进行登记的行为,而现实中该行为的危害性极大,有必要通过法律明确规制。因此,我建议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中第(三)项的规定,补充规定将他人的商标恶意登记为企业名称从而引起混淆的行为列入不正当竞争行为。
参考文献:
[1]林燕:论新型商业混同行为的法律规制.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3月第1期
[2]李蓓:对仿冒知名商品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思考.山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
论合资企业法人合同终止后法律问题的处理
226人看过
-
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法律问题
330人看过
-
论合伙债务法律问题
337人看过
-
论土地征用中的法律问题
351人看过
-
论商业秘密保护的问题与对策
276人看过
-
论外资并购国有企业的若干法律问题
279人看过
商业混同是指经营者采用欺骗手段从事市场交易,使自己经营的商品或服务与特定竞争对手的商品或服务相混淆,造成或足以使购买者误认误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这是一种较传统的典型不正当竞争行为。 目的在于使交易对方对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产生混淆或误解,误认... 更多>
-
关于辩论题的辩论问题天津在线咨询 2022-10-17对此有个常规的辩题,我们见诸报端的多是法学家的辩论,而且辩论现仍悬而未果;同时,伦理学家却保持了前所未有的沉默。那就是:我国的《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有一条众所周知的“双倍赔偿条款”,该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的商品的价格或者接受服务的一倍。”于是,社会上便产生了以王海为代表的“职业消费者”,他通过知假买
-
从问题论述言论自由的法律限制性海南在线咨询 2023-07-191、不得利用言论自由进行反对、危害国家和社会安定的煽动行为; 2、不得损害社会整体利益; 3、不得利用言论自由对他人的人格尊严进行侮辱诽谤。 4、不得泄露国家、不得披露商业秘密。
-
-
法律问题,勿扰乱评论,急云南在线咨询 2022-10-28如果受害方已经报警,接着会去验伤,构成轻伤的话,加害方需要刑事拘留,涉嫌故意伤害罪,如果能达成谅解,一般可以判缓刑。如果是轻微伤,就不构成犯罪,但要由民事赔偿,也可能行政拘留15日一下。
-
论述我国商业领域经营主体名称的相同点及相似法律问题的分析是什么江苏在线咨询 2022-03-05(一)、商号(权)、企业名称(权)、字号(权)的区分 关于商业领域经营主体名称,在现有的论著及立法中都存在着概念混淆的情况。有学者干脆认为三者是等同的,只不过是称谓不同罢了。(1)事实上,它们有着不同的内涵。商号是企业以及其他商业主体为表明不同于他人的特征而使用的名称。企业名称是表明企业的注册地或营业地、商号、行业、组织形式等特点的全称。按照国家工商管理局1991年发布的《企业名称管理规定》(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