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者与用工者之间的劳动关系,是彼此发生权利义务的基础。根据《劳动法》第16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用人单位未予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这就构成所谓的事实劳动关系。
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事实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在用工期间与劳动者虽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劳动者在用人单位付出了劳动,而用人单位给付劳动者报酬和工资,在双方之间形成了事实上的劳动关系。因此,不管双方之间是否订立了书面劳动合同,都不影响事实劳动关系的成立和存在。
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年限,工作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的工资计算标准是指企业正常生产情况下劳动者解除合同前12个月的月平均工资,劳动者月平均工资低于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按企业月平均工资的标准支付。
怎么样会丧失继承权
故意杀害被继承人继承人故意杀害被继承人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不论是既遂还是未遂,也不论是否受到刑事责任的追究,都丧失继承权。这里要注意必须是故意杀人,过失杀人不丧失继承权。
为争夺遗产而杀害其他继承人只要继承人所杀害的是法定继承人范围以内的人,不论是直接杀害还是教唆他人杀害,不论既遂或未遂,不论是否被追究刑事责任,均丧失继承权。
但继承人的配偶或其他亲属独立实施杀害行为的,不发生继承人丧失继承权的后果。但是,继承人杀害其他继承人不是为了争夺遗产,而是为了其他目的,出于其他的动机,其虽会受刑事责任的追究,并不会因此而丧失继承权。
遗弃或者虐待被继承人继承人遗弃被继承人的,均丧失继承权,而不问是否被追究刑事责任。
虐待被继承人的,并不都丧失继承权;只有虐待情节严重的,才丧失继承权。继承人虐待被继承人情节是否严重,可以从实施虐待行为的时间、手段、后果和社会影响等方面认定。但是,继承人遗弃或虐待被继承人,以后确有悔改表现,而且被继承人生前又表示宽恕的,可不确认其丧失继承权。故本条又称为继承权的相对丧失,目的是为了促使继承人改恶从善。而第一、二、四条均是绝对丧失继承权,不存在挽回的余地。
伪造、篡改或者销毁遗嘱继承人伪造、篡改或者销毁被继承人的遗嘱,情节严重的,丧失继承权。所谓情节严重,是指侵害了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利益,并造成其生活困难的。
-
债权人能否起诉债务人放弃继承行为并要求确认其无效
381人看过
-
请求确认无效合同起诉
108人看过
-
确认继承权起诉状样本
353人看过
-
哪些情形可以确认遗嘱无效并确认继承人丧失继承权
464人看过
-
起诉至法院请求确认协议无效
101人看过
-
婚姻确认无效的情形以及请求法院确认婚姻无效怎么起诉
267人看过
-
确认继承权起诉书台湾在线咨询 2022-08-10(一)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 (二)被告的姓名、性别、工作单位、住所等信息,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等信息; (三)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 (四)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
-
继承权确认中如何起诉啊甘肃在线咨询 2022-08-20您提出的确认继承权之诉可以通过诉讼来确认继承人的。 确认继承人的目的在于取得对遗产的继承权,可以通过以下二种方式进行: 1、单独地向法院提起确认之诉,要求法院确认对某人的遗产享有继承权。 2、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分割遗产。在遗产分割诉讼中,法院会首先确定是否享有继承权、哪些人享有继承权,然后才能对遗产进行分割。这样通过法院分割到了遗产,自然也属于有医产继承权了。
-
朝阳区继承权确认纠纷起诉澳门在线咨询 2023-10-11朝阳区继承权确认纠纷的起诉流程如下: 1、书写起诉状; 2、向管辖法院递交起诉状以及相关证据材料; 3、法院受理; 4、法院调查; 5、开庭审理; 6、法庭调查; 7、法庭辩论; 8、法庭调解; 9、宣判。
-
各位确认继承权怎么起诉啊?浙江在线咨询 2023-04-07您提出的确认继承权之诉可以通过诉讼来确认继承人的。 确认继承人的目的在于取得对遗产的继承权,可以通过以下二种方式进行: 1、单独地向法院提起确认之诉,要求法院确认对某人的遗产享有继承权。 2、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分割遗产。在遗产分割诉讼中,法院会首先确定是否享有继承权、哪些人享有继承权,然后才能对遗产进行分割。这样通过法院分割到了遗产,自然也属于有医产继承权了。
-
债务人放弃财产继承权,债权人能否请求确认放弃无效重庆在线咨询 2023-07-27债务人放弃财产继承权,债权人可以行使撤销权,请求确认放弃无效。 债务人以放弃其债权、放弃债权担保、无偿转让财产等方式无偿处分财产权益,或者恶意延长其到期债权的履行期限,影响债权人的债权实现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 债权人可行使撤销权的条件是: 1、债权人与债务人之前存在有效的债权债务关系; 2、债务人对其财产或者财产权益进行了不合理的处分; 3、债务人的行为影响债权人的债权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