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一企业起诉跳槽职工违反竞业禁止败诉
法院:变相限制劳动者就业应为无效
法官提醒:滥用竞业禁止损失的必然是企业自身
法制网记者邓新建法制网通讯员林劲标
随着人才流动加快,跳槽、炒老板鱿鱼成为常事,而签订竞业禁止合同就成为企业保护商业秘密的尚方宝剑。那么是否约定了高额违约金,企业就能高枕无忧了呢?,广东省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一起侵犯商业秘密竞业限制纠纷案进行终审宣判,判决驳回原告东莞展麒电子有限公司要求被告陈某支付违约金的诉讼请求。
法院终审查明,2007年7月17日,原、被告签订了一份《企业专业经理人保密和竞业禁止协定》。协议约定,被告陈某在任职期间和协议解除两年内,非经原告公司同意,不得从事与该公司同类的竞争业务;若违反,应当一次性支付违约金100万元。同年12月25日,原告展麒公司与被告陈某签订《切结书》,约定双方无条件解除双方劳资关系。被告陈某离职后,在敦普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任职。原告遂以陈某离职违反双方签订的竞业禁止协定构成违约为由向法院提起诉讼,请求判令被告支付违约金100万元。
另查明,原告展麒公司的工商登记经营范围包括:生产和销售电子零件、五金端子、塑胶制品,产品全部外销。敦普精密工业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包括:生产经营塑胶五金制品、塑胶模具、连接线、连接器、家用小电器。
法院终审认为,本案中,双方关于竞业禁止的约定限制了被告陈某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权利和自由择业的权利,而合同约定被告陈某违约需要支付违约金达100万元,却没有约定竞业限制相对应的经济补偿,侵害了陈某合法的选择就业权利,违反了劳动合同法的有关规定,应认定为无效,该竞业限制条款对被告陈某没有约束力。综上,法院驳回了原告的诉讼请求。
本案审判长孙立凡法官告诉记者,法律规定竞业禁止的目的是在通过保护商业秘密达到促进关联企业公平竞争的同时,又要充分保障劳动者的自由择业权,确保就业公平。合法有效的竞业禁止(限制)协议,应具有以下内容:
1、竞业禁止必须要有明确的保护标的;
2、主体应限制在接触或掌握商业秘密的人员;
3、年限不超过二年;
4、竞业禁止的地域不宜过广;
5、应支付补偿费。本案中,尽管原、被告签订了竞业禁止协议,但却未能给予被告相应的补偿费,这实质上是原告利用雇佣关系中所处的优势地位,通过约定高额违约金限制被告通过劳动获得报酬的权利和自由择业的权利。这种权利义务严重失衡的合约,属于违反劳动合同法关于用人单位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权利的约定应为无效的情形,应认定该条款无效。因此,法官提醒企业,滥用竞业禁止条款,企图让劳动者离职后寸步难行,由此来达到限制劳动者自由择业的目的,最后遭受损失的必然是企业自身。
-
员工培训完就跳槽企业怎么办
268人看过
-
企业该不该给跳槽员工年终奖
365人看过
-
职工违约跳槽单位为何败诉
341人看过
-
浅析物业管理企业如何防范员工跳槽
309人看过
-
员工跳槽被企业扣留档案怎么处理
64人看过
-
员工跳槽“三步走”
281人看过
协议解除是指当事人双方通过协商一致,取消原有的合同,从而消灭合同关系。协议解除的方式可以是书面形式也可以是口头形式,但必须是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在协议解除时,双方需要达成书面协议或者签订书面的解除协议,并需要遵守合同法的相关规定。 协议解除... 更多>
-
没签合同的跳槽跳槽对员工的影响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2-09-11据悉,目前有许多劳动者因与用人单位未签订书面,遇到纠纷后,无法证明与用人单位存在的劳动关系,使维权陷于被动,也无法得到新劳动合同中关于的索赔。在未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如何举证证明双方的劳动关系成了劳动者所面临的最大困难。如何在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情形下,证明双方的劳动关系。劳动者首先应该证明劳动者与单位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在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情况下,劳动者要想证明存在劳动关系可以采用
-
跳槽员工是否违反竞业限制?河北在线咨询 2023-05-141、有。 2、劳动者在与原单位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下进入其他单位建立劳动关系的,若给原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此时与该劳动者具有劳动关系的招用单位同样要承担对原用人单位的赔偿责任,且该招用单位与劳动者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
如何做好员工跳槽湖北在线咨询 2022-08-26员工要跳槽应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然后让用人单位出具解除或者终止的证明,并让其在十五日内办理档案和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手续。另外员工应当按照双方约定,办理工作交接。
-
-
企业在员工跳槽问题中存在哪些错误行为内蒙古在线咨询 2023-07-281、以非法手段限制、报复离职员工; 2、限制员工的绝对辞职权; 3、违约金、培训费漫天要价; 4、单位对员工进行的安全卫生培训、技术工种的上岗前培训以及提高员工岗位素质培训是企业应尽的义务,这部分培训不应当再收取培训费; 5、《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这规定了劳动者的单方解除权,用人单位限制劳动者离职,属于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