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试管宝宝其抚养权判决方式与正常生育的宝宝判决方式是一样,主要要看宝宝的年龄以及父母双方的抚养条件。
如果宝宝未满两周岁的,则一般会判给母亲。如果孩子超过两周岁了,则谁的抚养条件更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则孩子的抚养权就判给谁。
不过需要注意特殊情况,如果孩子不满两周岁,但是母亲存在下列情况的,则抚养权会判给男方:
(一)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二)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三)因其他原因,子女确无法随母方生活的。
一、离婚了要争取孩子的抚养权吗
离婚了是否要争取孩子的抚养权,由当事人自己决定。孩子抚养权可以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若当事人想要拥有孩子抚养权的,可以争取孩子抚养权,若当事人不想要孩子抚养权,可以不争取孩子抚养权。若双方都不想要孩子的抚养权,由法院判决确定孩子抚养权的归属,判决拥有孩子抚养权的一方,不得拒绝抚养孩子。
二、离婚如何要到小孩
关于离婚中如何争取孩子的抚养权,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以下几点。
首先,离婚时夫妻双方都有法定的权利,争取孩子的抚养权,其双方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
其次,争取孩子的抚养权,应当从经济收入条件、各自的教育背景、生活居住的环境以及孩子出生以后的抚养情况等各个方面,以更有利于孩子成长的原则,积极的举证,来为自己争取孩子的抚养权。
再次,可以从夫妻一方不利于抚养孩子的角度出发,提供相应的证据加以证明。以此为自己争取孩子抚养权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最后,对于十周岁以上的孩子,法院也会参考孩子本人的意见。因此父母和孩子建立良好的父母子女关系,增进与孩子的感情培养,甚为关键。
-
离婚的孩子判给谁,小孩如何判给谁
149人看过
-
试管婴儿的孩子判给谁
324人看过
-
父母离婚,孩子判给谁谁管吗
395人看过
-
哺乳期的小孩离婚判给谁
333人看过
-
农村离婚男孩判给谁,离婚男孩判给谁
281人看过
-
离婚把小孩判给一方怎么做
225人看过
离婚后,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父母双方对抚养问题协议不成的,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子女已满八周岁的,应当尊重其真实意愿。... 更多>
-
试管孩子判给谁,没有离婚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1-11-11试管婴儿的监护权判决方式与正常婴儿相同,主要取决于婴儿的年龄和父母双方的监护权条件。 如果婴儿不满两岁,通常会被判给母亲。如果孩子两岁以上,谁的抚养条件更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孩子的监护权就判给谁。 但是要注意特殊情况。如果孩子不满两岁,但母亲有下列情况,监护权将判给男方: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 (2)有抚养条件的,父方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3)由于其
-
离婚的孩子判给谁,小孩如何判给谁重庆在线咨询 2021-11-21离婚后未能协商子女抚养权的,法院将根据父母双方的抚养能力和抚养条件,从有利于子女身心健康、保护子女合法权益的具体情况确定。 一、两岁以下的子女,一般与母亲同住。母亲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和父亲一起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病或其他严重疾病的儿童不应与他们共同生活; (2)有抚养条件不履行抚养义务,父亲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3)由于其他原因,子女不能与母亲生活在一起。 2、父母双方同意两岁以
-
婚姻法离婚小孩判给谁孩子归谁云南在线咨询 2022-07-25父母双方就子女随谁生活达成协议,并对子女健康成长无不利影响的,按双方的协议来处理。 在有利于保护子女利益的前提下,父母双方也可以通过协议约定,来轮流抚养子女。 2 如双方达不成协议。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亲生活。 母亲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随父亲方生活: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的;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亲要求子女随其生活的; (3)因其他
-
2022年试管宝宝离婚判给谁福建在线咨询 2022-11-20视情况而定。 两周岁以下的子女,一般随母方生活。两周岁以上未成年的子女,父方和母方均要求随其生活,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予优先考虑: (1)已做绝育手术或因其他原因丧失生育能力的; (2)子女随其生活时间较长,改变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明显不利的; (3)无其他子女,而另一方有其他子女的。
-
双胞胎试管婴儿双方离婚孩子判给谁?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3-08-26试管宝宝双胞胎离婚时,法院会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判决。 不满两周岁的子女,以由母亲直接抚养为原则。 母亲有下列情形之一,父亲请求直接抚养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1、患有久治不愈的传染性疾病或者其他严重疾病,子女不宜与其共同生活; 2、有抚养条件不尽抚养义务,而父亲要求子女随其生活; 3、因其他原因,子女确不宜随母亲生活。 已满两周岁的子女,由人民法院根据双方的具体情况,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