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法律角度解读劳动保护的基本原则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11-02 11:05:26 348 人看过

一、从法律角度解读劳动保护的基本原则

从法律角度解读劳动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以及公平自愿的原则;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的原则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七条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二、劳动保护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劳动保护的主要措施有:

1.组织措施。

2.制定和完善劳动保护法规和规章制度。

3.设置劳动保护国家监察员,负责监督检查单位和个人执行劳动保护规章制度和安全卫生技术标准、作业规程的情况。

4.加强劳动保护科学研究,为制定劳动保护法规和安全卫生技术标准提供科学依据,为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拟定相应的劳动保护技术措施,研制监测仪器设备。

5.开展劳动保护宣传教育。

三、劳动法对女职工特殊劳动保护有哪些

1.经期保护。企业不得安排女职工在经期从事高处、低温、冷水作业和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

2.孕期保护。企业不得安排女职工在孕期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和孕期禁忌从事的劳动。对怀孕7个月以上的女职工,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3.产期保护。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90天的产假。

4.哺乳期保护。企业得安排女职工在哺乳未满一周岁一年个人期间从事国家规定的第三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禁忌从事的其他劳动,不得安排其延长工作时间和夜班劳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2018修正):第三章 劳动合同和集体合同  第十七条 订立和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n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1月18日 01:37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法律综合知识相关文章
  • 法律角度解读无罪释放
    法律综合知识
    一、法律角度解读无罪释放无罪释放是司法机关宣布在押人犯无罪并解除其被拘禁束缚的状态,恢复其人身自由。中国刑事诉讼法规定,公安机关对于被拘留的人以及经人民检察院批准逮捕的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对于各自决定逮捕的人,依法讯问时发现其不构成犯罪,均须立即释放,并发给释放证明。人民检察院审査起诉时认为被告人不构成犯罪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并立即释放被告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被告人不构成犯罪,则作出无罪判决,并在宣判后释放在押的被告人。二、无罪释放者应如何获得国家赔偿无罪释放者应如下获得国家赔偿:1.被无罪释放的被告人可以通过负责赔偿事项的机关提出所需赔偿要求,并提交要求赔偿的申请书,申请书应写好无罪释放被告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以及无罪释放被告人的工作单位、住所,以及工作单位的法人或者公司的主要负责人。2.在赔偿申请书上要详细的写明要求赔偿的详细申请,以及这次具体时间的描述;3.最后要写明申请赔
    2023-11-19
    184人看过
  • 从法律角度解析正常劳动的意义与内涵
    一、从法律角度解析正常劳动的意义与内涵首先是认知目的。《劳动法》明确规定了:“劳动者应当完成劳动任务,提高职业技能,执行劳动安全卫生规程,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其次是关系目的。劳动以一种最为基本的物质生产方式,将人类相互连接起来。所以劳动不仅是人认识自己的途径,也是人得以认识群体中他人的途径,劳作关系所构成的社会关系,即劳动关系,这在《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也有相应的体现。最终是提升目的。人在劳动的过程中与自然交互的过程也是意义产生的过程。劳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升目的,这种提升不仅仅是自我物质价值的提升,也是自我精神价值的提升。根据《劳动法》的相关规定,鼓励和保护劳动者进行科学研究、技术革新和发明创造,并表彰和奖励劳动模范和相关先进工作者。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
    2023-11-05
    421人看过
  • 如何理解劳动法关于劳动的基本原则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如下: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原则;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劳动法的基本原则1、基本原则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原则;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原则。2、劳动是公民的权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有从事劳动的同等的权利:(1)对公民来说意味有就业权和择业权在内的劳动权;(2)有权依法选择适合自己特点的职业和用工单位;(3)有权利用国家和社会所提供的各种就业保障条件,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增加就业机会。对企业来说意味着平等地录用符合条件的职工,加强提供失业保险,就业服务,职业培训等方面的职责。对国家来说,应当为公民实现劳动权提供必要的保障。3、劳动是公民的义务这是劳动尚未普遍成为人们生活第一的现实和社会主义固有的反剥削性质所引申
    2023-07-29
    482人看过
  • 如何从法律角度解决宅基地纠纷
    一、如何从法律角度解决宅基地纠纷如下从法律角度解决宅基地纠纷:1.协商,因农村宅基地发生纠纷的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协商解决;2.调解,当事人可以通过调解解决纠纷;3.仲裁,当事人不愿协商、调解或者协商、调解不成的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4.诉讼,根据纠纷内容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十四条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由当事人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的,由人民政府处理。单位之间的争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个人之间、个人与单位之间的争议,由乡级人民政府或者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处理。当事人对有关人民政府的处理决定不服的,可以自接到处理决定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在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争议解决前,任何一方不得改变土地利用现状。二、宅基地纠纷的管辖法院因宅基地使用权纠纷提起诉讼的,由宅基地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所以属于专属管辖。《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条因不
    2023-06-17
    275人看过
  • 刑法的基本原则疑罪从无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当中的疑罪从无原则是指刑事诉讼中,检察院对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不清,证据不确实、充分,不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应当作出不起诉决定。疑罪从无原则是现代刑法有利于被告人人权保障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刑事诉讼法第十二条(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所规定无罪推定原则的派生标准。疑罪从无在审判阶段要求,既不足以证明被告人有罪,又不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的,应推定其无罪。确立和坚持疑罪从无的原则彰显了现代刑事司法的文明与进步,能够有效减少和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在我国人权保障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疑罪从无原则适用情形1.只有被告人供述的从无处理情形。2.被告人不认罪的从无处理情形。3.被告人认罪后又翻供的从无处理情形。4.被告人认罪案件中的从无处理情形。5.案件重大疑点未得到排除的从无处理情形。二、刑法基本原则有哪些疑罪从无不适用于行政处罚,适用于刑事处罚。刑事诉讼法对疑罪从
    2023-06-19
    288人看过
  • 仲裁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
    仲裁的基本原则是指仲裁委员会和当事人在仲裁活动中所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我国《仲裁法》规定仲裁的基本原则是:(一)自愿原则。自愿原则是指当事人自愿接受仲裁解决争议事项。它是仲裁制度中的基本原则,充分体现了当事人的意思自治。自愿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当事人双方以协议的方式自主决定以仲裁的方式解决纠纷。(2)当事人向哪个仲裁机构提请仲裁,由其双方协商选定。(3)当事人可以自愿选择审理仲裁纠纷的仲裁员。当事人没有在仲裁规则规定的期限内约定仲裁庭的组成方式或者选定仲裁员的,由仲裁委员会主任指定。(4)当事人可以约定交由仲裁解决的争议事项。对于当事人没有提交处理的争议,仲裁委员会不能仲裁,否则作出的裁决无效。(5)当事人有权选择审理方式、开庭形式等有关的程序事项。(二)仲裁独立原则。仲裁独立原则是指从仲裁机构的设置到仲裁纠纷的全过程,都具有依法的独立性。仲裁独立原则体现在:(1)仲裁委员会
    2023-06-06
    260人看过
  • 新环保法解读:保护优先原则
    无论世界各国的环境立法,还是环境法专家的学术论著,很少规定或论及“保护优先原则”,我推测这一表述应该是我国立法起草者自创的。鲜见的近似境外立法如2002年的《俄罗斯联邦环境保护法》第三条,规定了环境保护的基本原则,其中第12段的列举为“自然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和自然综合体的保全优先”,但此处的原则也并非着眼于环境法全局的基本原则。在新环保法已经专条分别确立“保护和改善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公众健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立法目的,确立“保护环境”为国家基本国策,并纠正后规定“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情况下,作为排列于后的第五条中的“保护优先”,应无须重复厘清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谁优先的问题,这样才能符合体系揭示的一般惯例。考虑到立法资源不能因某些内容于同一部立法的同一部分(总则)集中重复规定,以提高立法资源使用效率为解释法律的出发点,则第五条中的“
    2023-05-01
    348人看过
  • 法律视角下解读劳动教养的含义
    一、法律视角下解读劳动教养的含义劳动教养就是劳动、教育和培养,简称劳教。劳动教养并非依据法律条例,从法律形式上亦非刑法规定的刑罚,而是依据国务院劳动教养相关法规的一种行政处罚,公安机关毋须经法庭审讯定罪,即可对嫌疑人投入劳教场所实行最高期限为四年的限制人身自由、强迫劳动、思想教育等措施。法律依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三十四条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进一步规范查封、扣押、冻结、处理涉案财物的司法程序。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严禁刑讯逼供、体罚虐待,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逐步减少适用死刑罪名。废止劳动教养制度,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健全国家司法救助制度,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完善律师执业权利保障机制和违法违规执业惩戒制度,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发挥律师在依法维护公民和法人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二、劳动教养制度
    2023-10-09
    355人看过
  • 物权变动的基本法律原则
    物权变动原则:1、公示原则。宣传原则要求产生、变更、消灭物权,必须以一定的方式从外部查明;2、公信原则。物权变更定以登记交付为公示方式,当事人信任这种公示为一行为;即使登记或交付的物权状态与实际物权状态不一致,也不能影响物权变更的效力。这是信用原则的基本要求。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自记载于不动产登记簿时发生效力。一般的物权变动的方式有哪些一般的物权变动方式包括:不动产登记和动产交付。(一)不动产登记根据《民法典》第二百零八条的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应当依照法律规定登记。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交付。(二)动产交付根据《民法典》第二百二十四条的规定,动产物权的设立和转让,自交付时发生效力,但是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其中动产交付方式分为2种:一是现实交付;二是观念交付,观念交付又包括:简易交付、指示交付和占有改定。其内涵分别
    2023-07-03
    133人看过
  • 劳动法有什么基本原则
    法律综合知识
    我国《劳动法》的基本宗旨、基本原则如下:1、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原则;2、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3、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劳动法》第一条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2024-04-29
    356人看过
  • 从法律角度看劳动能力鉴定流程
    一、从法律角度看劳动能力鉴定流程从法律角度看劳动能力鉴定流程如下:1.对照《职工工伤与职工病致残程度鉴定》看是否构成伤残及等级程度及护理依赖等级;2.制作《劳动能力鉴定申请书》,并填写《职工丧失劳动能力鉴定表》;3.制作《生活自理障碍鉴定申请书》;4.向劳动部门速交相关申请书及医疗材料(包括病历、CT报告单等);5.领取劳动能力或生活自理障碍等级报告;6.征求委托人意见,是否申请再次鉴定。二、劳动能力鉴定需要什么资料1.劳动行政部门出具的工伤认定通知书。2.因工伤残等级鉴定表。3.伤病情材料原件,包括:入院急诊病历、住院病案、书面检查报告、出院证、出院小结、病历本、病情诊断证明书等。4.本人身份证复印件。5.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规定的其他材料。三、收到劳动能力鉴定申请多久通知鉴定第一,有工伤认定书的,根据您受伤的部位及治疗手术的不同,鉴定时间也不一样。比如有内固定手术的,需要内固定取出后,两
    2023-07-29
    202人看过
  •  劳动纠纷解决方法:从养老保险角度出发
    针对养老保险引发的劳动纠纷,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并达成和解协议。如果协商未能达成一致,劳动者可以向调解机构申请调解。若调解未能解决问题,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劳动者可以依法提起诉讼。针对养老保险引发的劳动纠纷,劳动者可以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并达成和解协议。如果协商未能达成一致,劳动者可以向调解机构申请调解。若调解未能解决问题,劳动者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如果对仲裁结果不满意,劳动者可以依法提起诉讼。 对 仲 裁 结 果 不 满 意 怎 么 办 ?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仲裁裁决作出后,当事人可以就裁决的效力向人民法院申请撤销。如果对仲裁裁决不服,当事人可以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仲裁过程中,当事人有权利进行充分的辩论,提供证据,并对裁决的事实和适用法律进行质证。如果裁决的事由或者在适用法律上存在明显不当,当事人可以申请撤销裁决。对仲
    2023-09-01
    246人看过
  • 了解劳动关系认定的基本原则
    劳动关系根据劳动合同劳动,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签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事实劳动关系应该怎么认定认定事实劳动关系需要的资料是:没有劳动合同的证明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包括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等,以及劳动纠纷当场的视频、录音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一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同时具备下列情形的,劳动关系成立。(一)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二)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
    2023-07-06
    441人看过
  • 法律角度解读外资并购规定
    一、法律角度解读外资并购规定外资并购:包括外资公司、企业、经济组织或个人直接通过购买股权或购买资产的方式并购境内企业。所谓外资并购中国上市公司,就是指投资者采用各种有效方式,直接或间接兼并、合并或收购在我国境内公开发行股票的上市公司。对于外资的认定,国际上通常有三种做法:注册地标准、主营业地标准和资本控制标准。《外资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主要包括股权并购和资产并购两种形式。股权并购是指外国投资者协议购买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以下称”境内公司”)的股东的股权或认购境内公司增资,使该境内公司变更设立为外商投资企业(以下称”股权并购”);股权并购的操作比较简单,购买的价格也比较好确定。资产并购是指外国投资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并通过该企业协议购买境内企业资产且运营该资产,或,外国投资者协议购买境内企业资产,并以该资产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运营该资产(以下称”资产并购)。二、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法律风险的防
    2023-08-11
    449人看过
换一批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知识导航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是指涵盖法律领域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它包括法律理论、法律制度、法律实务等方面的内容,涉及宪法、刑法、民法、商法、经济法、行政法等多个法律领域。... 更多>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规则和原则从法理学的角度对比
      上海在线咨询 2022-10-29
      以下原创解析:在现代XX法理学中,规则一词来自于rles,一般指的是以A的规范法理学所指内容。(不绝对)。而原则priciple则是XX普通法中较为抽象的一个词语,此词还有一个更加古老的说法mxim,一般指的是XX普通法中的法律格言形成了判案较高抽象原则。这一词在近代以来(大约就是19世纪以后)又被重新用作规范法学。而标准大概是doctrie吧,应该是一种教条,比较生硬,一方面在XX的法教义学中由
    • 怎么从网络诈骗的角度来解读中学生的法律
      云南在线咨询 2023-11-30
      1、提高防范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学生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法制和安全防范教育活动,多知道、多了解、多掌握一些防范知识,这对于自己有百利而无一害。 2、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不贪图便宜、不谋取私利。在提倡助人为乐、奉献爱心的同时,要提高警惕性,不能轻信花言巧语。
    • 用人单位如何从法律角度提前解除劳动合同
      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7-24
      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的补偿标准是: 1、经济补偿按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向劳动者支付; 2、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 3、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4、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 如何理解劳动法的基本原则,怎么规定的
      重庆在线咨询 2023-08-15
      劳动法的基本原则如下:劳动既是权利又是义务的原则;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原则;劳动力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调整劳动关系,建立和维护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 从法律的角度谈谈问题
      宁夏在线咨询 2022-10-23
      第三百八十九条【行贿罪】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是行贿罪。在经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第三百九十条【对犯行贿罪的处罚】对犯行贿罪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因行贿谋取不正当利益,情节严重的,或者使国家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