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伪造企业债券罪的成立条件是什么?
伪造企业债券罪的成立条件是:主体为一般主体;主观上为故意即明知自己在伪造企业债券,过失不构成本罪;客体上侵犯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企业信用;客观方面实施了伪造企业债券数额较大的行为。
《刑法》第一百七十八条
伪造、变造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二、债权人放弃债权的成立条件有什么
债权人放弃债权的成立条件具体如下:
1、免除必须是债权人的意思表示,可以是口头或者是书面;
2、债权人放弃债权是不可撤回的,即表示送达给债务人之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3、免除必须是指向债务人,如果债权人和其他第三人表示免除,是不发生法律效力的,债的关系不消灭;
4、债权人必须有处分该项债权的权力,无行为能力的人或者限制行为能力人,未取得其法定代理人的同意不得为免除行为;
债权人被宣布破产时,债权人不能任意处分其债权债务,故也不能做免除的意思表示。
以上四个条件必须要同时具备,债权人免除债务人的债务,只要其中一个条件有瑕疵或者不成立都属于无效的债务免除。
《民法典》第五百七十五条
债权人免除债务人部分或者全部债务的,债权债务部分或者全部终止,但是债务人在合理期限内拒绝的除外。
三、债权债务的转移的条件是什么
债权转让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合法有效的债权且不得违背社会公共利益。
2.转让不得改变债权的主要内容。
3.债权的转让人与受让人必须达成债权转让的协议。
4.转让的债权必须具有可转让性。
5.债权的转让必须通知债务人。
6.债权转让必须遵守一定程序和手续。
债务转让的条件有以下几点:
1、必须存在有效的债务。
2、被转让的债务具有可移转性。
3、债务转让涉及的第三人须与债权人或者债务人就债务转让达成合意。
4、债务转让须经债权人同意,债务人将债务的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
《民法典》第五百五十一条
债务人将债务的全部或者部分转移给第三人的,应当经债权人同意。
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可以催告债权人在合理期限内予以同意,债权人未作表示的,视为不同意。
《民法典》第五百四十六条
债权人转让债权,未通知债务人的,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
债权转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是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六章 合同的变更和转让 第五百四十六条 债权人转让债权,未通知债务人的,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n 债权转让的通知不得撤销,但是经受让人同意的除外。
-
企业债券罪构成要件的伪造
114人看过
-
企业债券伪造的量刑规范是什么
303人看过
-
伪造股票、企业债券罪的惩罚
307人看过
-
如何判断是否构成伪造企业债券罪
412人看过
-
企业债券伪造罪的量刑标准
387人看过
-
什么是变造企业债券罪?
441人看过
-
什么是伪造企业债券罪,伪造企业债券罪怎么判刑北京在线咨询 2021-12-21伪造企业债券罪的判决规定为: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犯罪的主体可以是自然人或者单位。
-
伪造债务罪可以构成伪造企业债券罪吗福建在线咨询 2022-11-15【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八条,伪造、变造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数额较大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一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两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两款的规定处罚。
-
什么是变造企业债券罪的构成要件? 如何认定变造债券罪北京在线咨询 2021-12-21变更企业债券罪的要素包括:主体是具有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或者单位;主体是国家有价证券管理制度;主观上是直接故意的;客观上是违反国家有价证券管理法规、伪造、变更股票、公司、企业债券数额较大的行为。
-
构成伪造股票债券罪的条件山东在线咨询 2023-09-09客体要件。 本罪所侵害的客体与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相同,亦为国家有关有价证券的管理制度。 客观要件。 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有价证券管理法规,伪造、变造股票或者公司、企业债券,数额较大的行为。所谓伪造、变造,已在伪造、变造国家有价证券罪中作过介绍,这里不再赘述。所谓股票,是由公司签发的证明股东所持股份的要式凭证。根据公司法规定,应当载明下列主要事项: (1)公司名称; (2)公司登记成立
-
伪造企业债券罪还能构成既遂广西在线咨询 2021-12-21法院对伪造企业债券罪的既遂判决规定: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数额巨大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同时处以罚金。单位构成犯罪的,对单位处以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处以上述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