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原则是平等原则的对立物,民法以追求形式平等为原则,以追求实质平等为例外;当遵循平等原则会产生严重的是指不公平时,在法定的例外情形,适用公平原则予以纠偏,合理确定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以免造成对实质公平的过度违反,公平原则只能适用于法定的例外情形。
一、劳动合同签订
劳动合同的签订原则
1.合法原则。合法是劳动合同有效的前提条件。所谓合法就是劳动合同的形式和内容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首先,劳动合同的形式要合法,如除非全日制用工外,劳动合同需要以书面形式订立,这是本法对劳动合同形式的要求。如果是口头合同,当双方发生争议,法律不承认其效力,用人单位要承担不订书面合同的法律后果,如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一条规定“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但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支付劳动者二倍的应得劳动报酬。”其次,劳动合同的内容要合法。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规定了劳动合同的九项内容。有些内容,相关的法律、法规都有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在法律规定的限度内作出具体规定,如关于劳动合同的期限,什么情况下应当订立固定期限,什么情况下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应当符合本法的规定;关于工作时间,不得违法国家关于工作时间的规定;关于劳动报酬,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还有劳动保护,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劳动保护标准等等。如果劳动合同的内容违法,劳动合同不仅不受法律保护,当事人还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公平原则。公平原则是指劳动合同的内容应当公平、合理。就是在符合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劳动合同双方公正、合理地确立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有些合同内容,相关劳动法律、法规往往只规定了一个最低标准,在此基础上双方自愿达成协议,就是合法的,但有时合法的未必公平、合理。如同一个岗位,两个资历、能力都相当的人,工资收入判别很大,或者能力强的收入比能力差的还低,就是不公平。再比如用人单位提供少量的培训费用培训劳动者,却要求劳动者订立较长的服务期,而且在服务期内不提高劳动者的工资或者不按照正常工资调整机制提高工资。这些都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但不合理,不公平。此外,还要注意的是用人单位不能滥用优势地位,迫使劳动者订立不公平的合同。
公平原则是社会公德的体现,将公平原则作为劳动合同订立的原则,可以防止劳动合同当事人尤其是用人单位滥用优势地位,损害劳动者的权利,有利于平衡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利益,有利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3.平等自愿。平等自愿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平等原则,一是自愿原则。所谓平等原则就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在法律地位是平等的,没有高低、从属之分,不存在命令和服从、管理和被管理关系。只有地位平等,双方才能自由表达真实的意思。当然在订立劳动合同后,劳动者成为用人单位的一员,受用人单位的管理,处于被管理者的地位,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这里讲的平等,是法律上的平等,形式上的平等,在我国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形势下,多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地位实际上做不到平等。但用人单位不得于用优势地位,在订立劳动合同时附加不平等的条件。
自愿原则是指订立劳动合同完全是出于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的真实意志,是双方协商一致达成的,任何一方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自愿原则包括订不订立劳动合同由双方自愿,与谁订劳动合同由双方自愿,合同的内容双方自愿约定等。根据自愿原则,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强迫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
4.协商一致。协商一致就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要对合同的内容达成一致意见。合同是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劳动合同也是一种合同,也需要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合意,一方不能凌驾于另一方之上,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也不能强迫命令、胁迫对方订立劳动合同。在订立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要仔细研究合同的每项内容,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解决分歧,达成一致意见。只有体现双方真实意志的劳动合同,双方才能忠实地按照合同约定履行。现实中劳动合同往往由用人单位提供格式合同文本,劳动者只需要签字就行了。格式合同文本对用人单位的权利规定得比较多,比较清楚,对劳动者的权利规定得少,规定得模糊。这样的劳动合同就很难说是协商一致的结果。因此,在使用格式合同时,劳动者要认真研究合同条文,对自己不利的要据理力争。
5.诚实信用。就是在订立劳动合同时要诚实,讲信用。如在订立劳动合同时,双方都不得有欺诈行为。根据本法第八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双方都不得隐瞒真实情况。
二、个人债务纠纷诉讼时效有多长
个人债务纠纷中的时效制度是最新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所规定的一项重要制度之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的相关法律条文规定,发生个人债务纠纷时,诉讼时效时长只有三年。我国民事法律制度规定了民事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合法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绿色原则。对个人债务纠纷中的诉讼时效制度规定,正是贯彻我国民事平等原则、公平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的重要体现。
三、签订与签定的区别
签订与签定的区别具体如下:
1、意思不同,签订是双方需要共同订立契约或者条约;签定是不需要双方订立条约;
2、过程不同,签订有商讨后进行签订的过程和在条约上签字的过程;签定只有在条约上签字的过程;
3、用法不同,签订是更为专业的用法;签定在法律角度来说,是不能使用的一个用语;
4、结构不同:签订是并列结构,是一个词,而“签定”是动宾结构,是一个短语,除了有“签订”的意思外,还指签订的条约或合同是确定不变的;
5、强调内容不同:签订强调的是过程,签定强调的是结果。
一、合同签订的程序一般是:
1、一方当事人发出订立合同的要约;
2、受要约人同意该要约的,可以做出相应的承诺;
3、承诺生效的,合同成立;
4、采取书面形式订立的合同,当事人应当签字、盖章。
二、签订合同应遵守的原则有:
1、平等原则;
2、自愿原则;
3、公平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
5、不违背公序良俗原则;
6、遵守法律法规原则。
总之,签订与签定的区别主要体现在意思不同、过程不同、用法不同、结构不同。订立合同的基本原则有五个,分别是平等原则、自愿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平原则和禁止滥用权力公序良俗的原则。订立合同时的双方当事人应该在公平、自愿的情况下确定各自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
如何去适用运用公平原则
433人看过
-
公平原则与平等原则的适用范围有何不同
496人看过
-
在夫妻股权分割中如何适用公平原则
238人看过
-
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情形有
475人看过
-
什么是公平责任原则,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情形是什么
409人看过
-
民法典中适用公平原则的情形
99人看过
个人债务包括以下这些:夫妻双方约定由个人负担的债务,但以逃避债务为目的的除外,一方未经对方同意,擅自资助与其没有抚养义务的亲朋所负的债务,一方未经对方同意,独自筹资从事经营活动,其收入确未用于共同生活所负的债务。... 更多>
-
什么是适用公平责任原则?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条件是什么?如何规定北京在线咨询 2022-02-09公平责任是指在当事人对造成的损害都无过错、不能适用无过错责任要求加害人承担赔偿责任,但如果不赔偿受害人遭受的损失又显失公平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实际情况,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给与适当补偿的一种责任形式。中国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应当具备三个条件:1、当事人双方都没有过错。这是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基本条件;2、有较严重的损害发生;3、不由双方当事人分担损失,有违公平的民法理
-
效力公平原则适用范围如何确定陕西在线咨询 2021-10-27公平原则的适用范围具体如下:一、公平责任在不考虑当事人的过失和过失程度的情况下,根据当事人的经济状况和受害者的损害程度公平考虑决定责任。因此,法官决定责任时,不考虑当事人的行为,而考虑当事人的损害程度和负担能力。二、对当事人的损害可能是单方面的,也可能是双方的损害。但无论哪一种,都仅限于财产损失,而且只限于直接的经济损失,不包括利润损失,未来利益的损失等间接损失。同时,损害必须比较严重,如果只是轻
-
什么是公平责任原则,适用公平责任原则的情形山西在线咨询 2023-10-23公平责任是侵权人和被侵权人双方对损害的发生均无过错时,根据实际情况由双方分担损失的责任。公平责任原则的适用情形如下: 1.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监护人已尽监护责任的情形。 2.因紧急避免造成损害。 3.行为人见义勇为而遭受损害的。 4.堆放物品倒塌致人损害,当事人均无过错的,适用公平原则。 5.一方是在为对方的利益或共同利益进行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损害,当事人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
-
如何做到公平原则香港在线咨询 2023-12-11公平原则是平等原则的对立物,民法以追求形式平等为原则,以追求实质平等为例外;当遵循平等原则会产生严重的是指不公平时,在法定的例外情形,适用公平原则予以纠偏,合理确定民事主体的权利义务,以免造成对实质公平的过度违反,公平原则只能适用于法定的例外情形。
-
如何解决刑法适用平等原则的隐性不平等问题广东在线咨询 2022-10-17这问题不简单,首先要对隐形不平等问题作出准确、清晰界定后才能针对提出解决措施,但是看来这又是一个司法难题。本人认为,法律讲的其实不是条文,条文只是适用到法律环境或现象才有价值,通常说的法律讲的实质上是法律精神。具体的条文远远不能包罗万象,解决刑法适用隐性不平等问题,只能是在自由裁量权领域秉承公平、正义等法律精神裁决加以解决。这当然也涉及到程序正义和实质正义思辨和互动,看似一个现象,却往往牵一发动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