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妨害作为被告要通过相关的证据反驳原告,如果被告不认可原告证据的,需要提出反驳,是否认可原告的证据,需要由人民法院依法审查。
复杂疑难的民商事案件往往涉及的证据种类,数量较多,如把这些繁多且复杂的证据材料一下全部放置于庭审中“会诊”,势必会增加庭审负担,进而降低庭审质效,审判法官也很难在有限的庭审时间内对如此繁多的证据材料的真伪及证明力大小作出准确判断。
一、民事诉讼证据审查与判断的方法与技巧是什么?
巧用证据交换手段,确保庭审质效
一般来说,复杂疑难的民商事案件往往涉及的证据种类,数量较多,如把这些繁多且复杂的证据材料一下全部放置于庭审中“会诊”,势必会增加庭审负担,进而降低庭审质效,审判法官也很难在有限的庭审时间内对如此繁多的证据材料的真伪及证明力大小作出准确判断。因此,审判法官如遇到复杂疑难案件,应主动启动庭前证据交换程序,促使当事人在庭前将其持有的证据予以提供,并通过证据交换、质辩,从而达到了整理和固点诉讼争点及确认证据证明力的效果,为开展好庭审活动打下坚实基础,这样既保障了庭审质效,又提升了法官的司法认证水平。
适度引导举证,明确举证、查证范围
由于当事人身份不同,固其文化素养、法律知识、诉讼技能等明显存在差异。为使当事人特别是弱势诉讼群体迅速明白诉讼旨意,更好地维好自己权益,审判法官应对弱势主体的举证要求适度加以引导,有利于庭审活动的顺利展开,既能明朗当事人的举证范围,又明晰了法官查证案件事实的审理方向,为正确认定案件事实打下坚实的裁判基础。
规范程序环节,处理好“辩”与“质”的关系
质证权与辩论权是当事人在不同诉讼阶段中享有的两种性质不同的诉讼权利,实践中,当事人易把它们混淆起来,诸如在庭审中,当事人因不懂得诉讼程序的具体规则,有时易把这两种程序权利混用起来,比如本应谈证据的质证意见,反谈案件的辩论意见,无意的打乱了庭审程序,降低了质证程序的功能,影响认证效果。为此,审判法官应及时向当事人释明质证与辩论的区别与要求,应规范约束当事人的诉讼行为,法官在质证程序中应做到“三步”到位:一要做到边听;二要做到边记;三要做到边思考。
-
被告反驳原告隐瞒需要举证吗
159人看过
-
被告如何反驳原告的指控
349人看过
-
原告告被告,被告反告原告
279人看过
-
原告的诉讼请求如何被被告反驳
483人看过
-
房产纠纷中被告能怎么反驳原告证据
50人看过
-
不是原告可以作为反诉被告吗,反诉特征
425人看过
排除妨害请求权是公民生活中一条重要的权利,受法律保护。排除妨害请求的目的是消除对物权的障碍或侵害,使物权恢复圆满状态,不受民事诉讼时效的限制。危险是指相对人对已知物将来必然造成妨害或损害的行为或者设施状态。危险是可以合理预见而不是主观臆测的... 更多>
-
被告要求被告承担原告要怎样反驳上海在线咨询 2022-10-24离婚的案子,诉讼费是很低的,最低50元,如果调解结案或者简易程序审理还可以减半收取,共25元。即使涉及财产分割,诉讼费也不会太高,因此,如果夫妻感情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地步了,再在诉讼费上计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建议还是对夫妻感情是否已经破裂并无法挽回进行答辩举证。
-
被告要反驳原告证据要求怎么写?山西在线咨询 2022-12-04在民事诉讼案件中,被告可以采取反证和新的本证两种不同的方式对原告的主张或者证据进行反驳。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根据此条的规定,当事人在民事官司中对自己所主张的事实,有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即“谁主张,谁举证”,即由提出事实主张的一方来承担提供证据证明事实真伪性的责任。当原告的证据不实或者证明力不够时,被告可以举证来反驳原告的陈述的事实或者支
-
被告反驳原告证据不够到怎么办上海在线咨询 2021-11-04被告可以通过本证和反证来反驳原告的证据。本证是证明自己主张事实的证据,反证是证明对方主张事实不真实的证据。在应诉和答辩过程中,被告可以反驳原告主张的事实,支持其主张。
-
被告可以以原告的诉状为证据反驳吗江苏在线咨询 2022-10-07不是把诉状作为证据,而是可以依据原告在诉状中承认的对己方不利的事实做出反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四条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在起诉状、答辩状、陈述及其委托代理人的代理词中承认的对己方不利的事实和认可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予以确认,但当事人反悔并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
-
被告反驳的原告需要补充证据吗新疆在线咨询 2022-11-20如果被告不认可原告证据的,需要提出反驳,是否认可原告的证据,需要由人民法院依法审查。 民事诉讼证据审查与判断的方法与技巧 一、巧用证据交换手段,确保庭审质效 一般来说,复杂疑难的民商事案件往往涉及的证据种类,数量较多,如把这些繁多且复杂的证据材料一下全部放置于庭审中“会诊”,势必会增加庭审负担,进而降低庭审质效,审判法官也很难在有限的庭审时间内对如此繁多的证据材料的真伪及证明力大小作出准确判断。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