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此情况的判断需结合诸多复杂的要素进行整体评估。
若借款人在申请借款过程中蓄意掩盖其实际用途,或提供欺骗性的解释,且带有明确的恶意占有他人财产的动机,那么这就有可能构成本应性质的骗贷行为。
然而,如借款人在获得所借款项之后,由于客观环境的转变而被迫调整其善款用途,同时在此过程中并未表现出明显的非法占有的意图,一般而言则不宜将此类情况判定为骗贷。
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相关规定,存在以下任何情况之一的,即以非法占有为初衷,通过欺诈手段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获取贷款,且涉案金额达到一定程度的,将面临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以二万元至二十万元之间的罚金;
若涉案金额巨大或涉及其他严重情节者,将被判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以五万元至五十万元之间的罚金;
若涉案金额特别巨大或涉及其他特别严重情节者,将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以五万元至五十万元之间的罚金或没收全部财产:(1)编造虚假的引进资金、项目等理由;
(2)使用伪造的经济合同;
(3)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
(4)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为担保,或者超过抵押物价值进行重复担保;
(5)采用其他方式进行诈骗贷款。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五条之一
【骗取贷款、票据承兑、金融票证罪】以欺骗手段取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贷款、票据承兑、信用证、保函等,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给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造成特别重大损失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
民间借贷改变借款用途改变违法吗
408人看过
-
借款后改变借款用途合同诈骗
189人看过
-
借款用途已约定,借款人能否随意改变用途
98人看过
-
如何判断借贷行为是否属于诈骗
287人看过
-
借款用途不一样属于诈骗吗
300人看过
-
合同约定的借款用途能否改变
133人看过
-
改变贷款用途是否构成骗取贷款罪,如果是骗取贷款的话,澳门在线咨询 2022-08-15骗取贷款罪与贷款诈骗罪在客观方面都表现为使用欺骗手段骗取贷款,区别点在于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对行为人主观上没有非法占有目的,或者证明其非法占有目的证据不足的,只能认定为骗取贷款罪。骗取贷款罪与高利转贷罪均设置在刑法的同一条中,两罪主观上均没有非法占有贷款的目的,但在客观行为上存在一定相似性。如果行为人骗取贷款以后再高利转贷给他人,其行为就可能同时符合骗取贷款罪与高利转贷罪,最终选择
-
银行是否知情涉及借名贷款属于诈骗行为吗?吉林省在线咨询 2024-11-28实际上,银行在明知借款方使用他人名义进行贷款申请时仍然予以放款的行为,并不构成金融诈骗犯罪。相反,银行需要承担的责任是违反《刑法》中所规定的“违法发放贷款罪”。关于这其中可能涉及到的刑罚情况,我们可以做如下解读: 首先,如果银行所实施的上述行为致使款项规模达到巨大程度,或者给他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那么从法律角度来看,该行将可能面临最高为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的刑事处罚以及相应的罚金缴纳要求;
-
借钱还要约定用途吗,借款人能否改变借款的用途?香港在线咨询 2022-10-26一、借钱还要约定用途吗个人借款需要约定用途:(一)我国合同法相关条款中规定,借款合同的内容包括借款种类、币种、用途、数额、利率、期限和还款方式等条款。也就是说,借款用途是借款合同的基本条款之一,但不是必备条款。借款人未按照约定的借款用途使用借款的,贷款人可以停止发放借款、提前收回借款或者解除合同。(二)借款合同中约定借款用途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作用: 1、出借人可以监督借款人使用借款情况,发现借款人
-
向同事请求借款是否属于诈骗行为?香港在线咨询 2024-11-22借款行为本身并不等同于诈骗罪,因为诈骗是一种特殊的犯罪行为形式,特指那些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法,且所造成的损失金额较大的公私财物侵害行为。借款人理论上来讲仅仅是出于借贷的目的展开行动,这种情况应被视为正当合法的经济交往活动,并不构成诈骗罪。 然而,如果借款人以非法占有为动机,通过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的手段,来获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那么他的行为便可被判定为具有诈骗性质。因
-
以贷养贷行为是否属于诈骗?宁夏在线咨询 2024-11-28在判断“以贷养贷”行为是否构成欺诈犯罪时,需要考虑实际情况并具体分析,情节轻重不同,可能会被认定为违法或者涉欺诈犯罪,也可能会被排除在违法犯罪范畴之外。如果“以贷养贷”行为涉及非法占有意图驱动,通过捏造虚假事实或隐瞒真实状况等手段,诱使他人交付较大数额的公共或私人财产,那么此类行为可能被界定为欺诈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