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事人可以约定民事法律行为采用特定的形式。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但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特定形式的,应当采用特定形式。
一、民事行为和民事法律行为的区别
两者虽然都是行为人基于主观上的目的,借助于一定的客观条件实施的产生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但它们有以下两个区别:
1、二者性质不同。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人的合法行为,这种合法行为的目的在于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义务;而民事行为包括有效的民事行为和无效的民事行为,合法的民事行为和非法的民事行为。
2、法律后果不一样。行为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可以产生预期的法律后果。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受法律的保护。民事行为有合法与非法、有效与无效之分。对于非法的或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不受法律保护。
二、如何区分民事行为能力
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分三种情况:完全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
1、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成年人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独立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3、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民事法律行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经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认;但是,可以独立实施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
4、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
5、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实施民事法律行为。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适用前款规定。
-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用什么
360人看过
-
民事法律行为是否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348人看过
-
合同未采用法律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的书面形式的怎么办
354人看过
-
当事人可以约定采用快递物流方式交付商品吗
434人看过
-
按照当事人约定可采用的方式担保债务履行
243人看过
-
如何判定民事行为效力,民事行为的形式?
348人看过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关系,能够产生当事人预期法律效果的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是行为的一种类型,是行为中最主要的形式,是法律事实的最基本形式。... 更多>
-
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哪些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上海在线咨询 2022-06-281、当事人订立合同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合同是用来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自双方当事人签字、盖章时生效或符合当事人所约定的生效条件时生效。 2、法律依据《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九条书面形式是合同书、信件、电报、电传、传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 第四百九十条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当事人均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时合同成立。在签名、盖章或者按指印之前,当事人一方已经履
-
合同可以以当事人为条件约定法律效力吗福建在线咨询 2023-06-25经常会有朋友咨询我,如何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在哪些情况有效,哪些情况无效其实合同有效与否,法律已经有明确的规定,不需要当事人特别在合同中明确,一般情况只要合同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示真实,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就是有效的合同。 合同的无效,也不需要当事人在合同中明确约定,因为我国法律已经对合同无效的情况进行了设定,不需要当事人去引据。当然,基于我国民法典当事人
-
在合同中,若未采用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书面形式,该怎么办呢?贵州在线咨询 2024-12-02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或者当事人之间约定的形式,当事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但如果未采用书面形式,则应当推定合同不成立。然而,形式并非合同成立的关键,重要的是当事人之间是否确实存在一份合同。只要一方当事人已经履行了主要义务,对方接受了,即使没有按照规定或约定的形式订立,合同也应视为成立。只要合同不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它就是有效的。
-
-
民事契约是否非得采用书面形式?江苏在线咨询 2024-12-05订立合同的形式并非必须采用书面形式。当事人可以采用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来订立合同。但对于法律规定必须采用书面形式订立的合同,当事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对于可以即时清结、关系比较简单的合同,当事人可以采用口头形式。对于不能即时清结的合同以及较为复杂、重要的合同,建议当事人采用书面形式订立,明确约定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条款,既便于取证,也更有利于守约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根据《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