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税罪成立的判定条件是什么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8-15 21:55:55
475 人看过
一、逃税罪成立的判定条件是什么
逃税罪的立案条件为:
1.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并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
2.扣缴义务人采取欺骗、隐瞒等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
3.纳税人五年内受过刑事处罚或二次以上行政处罚,又逃税数额较大且占各税种应纳税总额百分之十以上的。
二、逃税罪的法律特征有哪些
逃税罪的法律特征有:
1.逃税罪的主体要件
逃税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依法负有纳税义务的纳税人和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扣缴义务人,包括单位和个人。
2.逃税罪的主观要件
行为人在主观上具有犯罪的故意,即明知应当缴纳税款而故意逃避缴纳税款。因过失造成少缴或者不缴税款的,不构成犯罪。这是区分罪与非罪的重要界限。
3.逃税罪的客观要件
行为人为逃避缴纳税款在客观上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等手段。
三、哪些行为属于逃税罪中的偷税行为
下列行为都可以认定为偷税、逃税行为:
1.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帐簿、记帐凭证;
2.在帐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
3.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纳税;
4.进行虚假纳税申报;
5.缴纳税款后,以假报出口或者其他欺骗手段,骗取所缴纳的税款。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扩展阅读
-
认定成立逃税罪怎么判刑处罚
395人看过
-
逃税罪构成要件什么触犯逃税罪会判几年
76人看过
-
漏税罪的立案标准是什么,逃税罪怎么定罪
433人看过
-
什么是抗税罪的立案条件?
178人看过
-
怎样判断逃税罪成立
206人看过
-
什么叫逃税罪?逃税罪具备哪些条件?
218人看过
律师服务
热门律师推荐
#法律综合知识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法律综合知识
词条
#法律综合知识
最新文章
#法律综合知识
相关咨询
-
逃税罪的构成要件是什么,逃税罪的主观构成要件和客观构成要件包括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2-03-07逃税罪的客体是指逃税行为侵犯了我国的税收征收管理秩序。 客观要件 本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较大且占应纳税额百分之十以上;扣缴义务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已扣、已收税款,数额较大的行为。 主体要件 本罪的犯罪主体包括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既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单位。 本罪的主观要件是故意和过失。进行虚假纳税申报行为是在故意的
-
受贿罪成立的条件怎么认定,受贿罪成立的条件又是什么陕西在线咨询 2022-05-07受贿罪成立如何认定,受贿罪成立即是被认定为贪污罪。贪污罪是否成立就是法律上所说的既遂和未遂。根据本法第20条至第24条规定,区分受贿罪既遂与未遂的标准应从贿赂是否到手为界。其理由是:首先,受贿犯罪可分承诺受贿、接受贿赂、行为人谋取了某种利益三个阶段。承诺属犯意表示,为行贿人谋取利益是受贿的交换条件,唯有接受并拿到贿赂,才是受贿人追求的直接结果。因此,受贿人收受了贿赂,即意味着实现了犯罪的目的,从而
-
偷税罪立案标准是什么构成条件是什么的台湾在线咨询 2022-07-101、纳税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进行虚假纳税申报或者不申报,逃避缴纳税款,数额在五万元以上并且占各税种应纳税总额百分之十以上,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不补缴应纳税款、不缴纳滞纳金或者不接受行政处罚的; 2、纳税人五年内因逃避缴纳税款受过刑事处罚或者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以上行政处罚,又逃避缴纳税款,数额在五万元以上并且占各税种应纳税总额百分之十以上的; 3、扣缴义务人采取欺骗、隐瞒手段,不缴或者少缴
-
构成逃税罪的条件,法律是如何规定的天津在线咨询 2023-11-29法律分析 我国《刑法》中所规定的构成逃税罪的犯罪构成要件包括: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税收管理制度;本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违反国家税收法规,采取各种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缴纳的税款,情节严重的行为;本罪的犯罪主体包括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本罪在主观方面是出于直接故意。
-
不作为犯罪成立的条件是什么?不作为犯罪的特定成立的条件是什么?福建在线咨询 2022-01-27不作为是相对于作为而言的,指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的法律义务,并且能够实行而不实行的行为。不作为犯罪成立的条件是:(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其特定义务的来源有:一是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二是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尽到的义务;三是由于行为人先前的行为而使法律所保护的某种利益处于危险状态下所产生的义务。(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