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区分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3-08 09:20:25 342 人看过

1、对于被害人死亡后果的心理态度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行为人在交通肇事中对于被害人的死亡后果均是出于过失,并没有预见到其可能死亡或者轻信其不会死亡,所以,为了逃避法律追究是一走了之,逃离出事故现场;而故意杀人罪是故意犯罪,行为人对于被害人的死亡后果是出于故意,希望或者放任这种死亡后果的发生,故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不仅逃离事故现场,而且会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予以隐藏或者遗弃。因此,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离事故现场时是否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予以隐藏或者遗弃,就成为区别交通肇事罪与故意杀人罪的一个首要标准。2、被害人死亡的原因交通肇事罪是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放弃应尽的救助义务,置被害人于危难之中而不顾,因而致使其得不到救助而死亡,而故意杀人罪则是行为人故意使被害人失去了被救助的条件,因而致使其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综上,在司法实践中,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解救而死亡的,不属于交通肇事罪“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情形,而应当以故意杀人罪定罪处罚。

一、没监控肇事逃逸是否可以定罪

肇事逃逸与有无监控捕捉没有任何关系。

逃逸是指发生交通事故后,肇事者没有及时采取措施援救被害人致使其受伤后死亡的行为。逃逸是主观思想和客观行为的结合,所以即使没有监控,有人证物证的情形下同样也可以认定逃逸。

1、交通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

所谓“交通肇事后逃逸”,《解释》第3条规定,是指行为人具有本解释第2条第1款规定和第2款第(1)至(5)项规定的情形之一,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为。

这里要注意对“交通肇事后逃逸”的认定,首先,交通肇事逃逸的前提条件是“为逃避法律追究”,其次,交通肇事逃逸并没有时间和场所的限定,不应仅理解为“逃离事故现场”,对于肇事后未逃离(或未能逃离)事故现场,而是在将伤者送至医院后或者等待交通管理部门处理的时候逃跑的,也应视为“交通肇事后逃逸”。

所谓“其他特别恶劣情节”,《解释》第4条规定:交通肇事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

(1)死亡二人以上或者重伤五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

(2)死亡六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

(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六十万元以上的。

2、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

根据《解释》,“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情形。但刑法理论上对“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形成了诸多不同的观点。本书认为,“因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的心理态度应限于过失,因为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为保持犯罪构成的纯洁性,其加重构成的心理态度也应是过失。故《解释》规定: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232条、第234条第2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2月09日 03:58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犯罪构成相关文章
  • 交通肇事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及演变 - 最新版本
    交通肇事罪变故意杀人罪的情形:1、行为人发生交通事故后,明知被害人受重伤,未及时抢救可能导致死亡。为了逃避罪责,希望或让被害人死亡,因此逃跑,导致被害人因抢救不及时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2、肇事者知道被害人挂在车辆上,继续行驶很可能导致被害人死亡,但为了逃避罪责,驾车拖着被害人逃跑,导致被害人死亡;3、肇事者明知被害人未经急救很可能死亡,并将其转移到不易被发现的地方隐藏或遗弃,导致被害人因未及时抢救而死亡。构成故意杀人罪。属于交通肇事罪的情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第2款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1)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2)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3)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4)明知是无牌证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2023-07-12
    192人看过
  • 交通肇事逃逸与故意杀人罪的差异
    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是:第一,两者的主观方面不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主观方面包括故意与过失,故意杀人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第二,两者的行为方式不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行为方式是不作为,故意杀人罪的行为方式是作为;第三,两者对法益的侵害程度不同。单纯逃逸后,由于受害人还有可能被其他人救助,所以逃逸行为只是对生命、健康造成危险。肇事后移置受害人的,一般是将其转移至隐秘的地方,受害人被他人救起的可能性非常小。所以逃逸行为对法益的侵害程度轻于故意杀人、伤害罪,这也是刑法对逃逸致人死亡的处罚轻于故意杀人罪的原因。遗弃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遗弃罪与故意杀人罪有如下区别:1.犯罪主观方面不同。从主观故意上讲,遗弃罪是履行扶养义务的行为人企图通过遗弃达到逃避或向他人转嫁由自己承担的扶养义务的目的;故意杀人罪的主观故意则是剥夺他人的生命。因此,如果行为人企图通过遗弃达到向他人转嫁本由自己承担的扶养
    2023-07-06
    128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故意杀人罪行的判刑规定及案例分析
    交通肇事罪虽然和故意杀人罪不同,但是交通肇事罪在一定情形下是可以转化为故意杀人罪的。第一、行为人交通肇事后,明知被害人已经重伤,若不及时抢救可能导致死亡,为逃避罪责,希望或者放任被害人死亡,因而逃逸,致使被害人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的,其主观心理状态已明显从交通肇事的过失转变为对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希望和放任的故意,构成了不作为故意杀人罪,依照刑法第232条处罚。第二、肇事行为人明知被害人不经紧急救治极有可能死亡,而将其转移至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隐藏或遗弃,从而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死亡。肇事行为人这种拖挂和转移行为直接对被害人生命权造成了侵害,其主观心理状态已发生了质的转化,以不作为的方式构成故意杀人罪,依照刑法第232条处罚。因此,如果因交通肇事涉嫌故意杀人的话,则会被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非故意杀人罪怎么判刑(一)故意杀人的,处
    2023-08-13
    183人看过
  • 22岁辅警被拖行1600多米牺牲,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的区别
    一、22岁辅警被拖行1600多米牺牲,交通肇事罪和故意杀人罪的区别2021年5月11日16时许,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县公安局大同派出所辅警赵志在开展路检路查工作时,被一男子驾车冲卡撞倒后,又被肇事车辆拖行1600余米并碾压,身负重伤。鞋子脱落,手机被压得粉碎,但赵志手上却仍然握着警务通。随后,肇事司机金某才逃离现场,赵志被同事迅速送医抢救,但因伤势过重抢救无效于当晚于20时28分光荣牺牲,年仅22岁。犯罪嫌疑人金某才现已投案自首。经查,金某才因无证驾驶,为逃避检查便驾车冲卡。目前,案件正在进一步办理中。根据我国刑法第232条规定,故意杀人罪,是指行为人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本罪的主要特征是:(1)客观方面必须具有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即杀人行为,包括作为和不作为两种形式。(2)主观方面表现为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他人死亡的危害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
    2023-04-25
    484人看过
  • 交通肇事遗弃伤者按故意杀人罪处理
    北京市某区交通支队指挥中心接群众报案称,亦庄开发区头号桥南西辅路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辆农用运输车将一清洁工撞伤,肇事司机已将伤者拉走送往医院。民警接报后赶赴现场进行勘查,现场除伤者血迹和肇事农用车前档风玻璃碎片外,无制动拖印,无法进行车速鉴定。目击证人证明,肇事车为河北的蓝色农用四轮车。警方根据这一重要线索,立即对肇事车的出处进行调查。而就在此期间,伤者爱人孙某在当地一家汽车修理厂,发现一辆正准备装档风玻璃的农用车,且特征与目击证人描述的十分相似。民警很快赶到,对正在修理厂门口饭馆准备吃饭的两名可疑人进行询问。经查问,这二人如实交代了案件经过。司机名叫李某,跟车的装却工名叫崔某二人均从业于当地一家建材商店。交通事故当时,李、崔二人正前往亦庄开发区送水泥。李某驾车行驶到交通事故地点时,因为只顾低头检拾滑落的驾驶证,而进入辅路将清洁工陈某撞倒。起初,李某一心想着赶快将陈某送往医院进行抢救。但是
    2023-06-05
    230人看过
  • 故意杀人罪未遂和既遂的区分
    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属于侵犯公民人身民主权利罪的一种。所谓故意杀人(未遂)罪,根据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是指故意的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由于行为人的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行为。区分故意杀人既遂和故意杀人未遂的界限,关键是要查明行为人故意的主观状态。如果行为人明知是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死亡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死亡结果的发生,即使没有造成死亡结果,应定故意杀人罪,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伤害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伤害结果的发生,即使由于伤势过重,出乎其意外地导致死亡的应定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的行为内容为剥夺他人生命即杀人,杀人行为发生死亡结果的,成立故意杀人既遂;没有发生死亡结果的,成立故意杀人未遂、中止或者预备。一、本罪与它罪的界限是什么1、与一般殴打的界限一般殴打行为只是给他人造成暂时性的肉体疼痛,或使他人神经受到轻微,但没有破坏他人人体组织
    2023-03-08
    436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后杀死他人怎么定罪
    依据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关于第二百三十二条与第一百三十三条的明确规定,倘若有人在涉嫌交通肇事案之后,故意实施杀害他人之行为,那么其将有可能面临同时认定犯有故意杀人罪以及交通肇事罪的法律责任。首先,根据第一百三十三条的相关规定,若此人在交通运输过程中,由于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而导致重大事故的发生,致使他人重伤、死亡或使公共财产及私人财产遭受严重损失,则可判定其构成交通肇事罪。若在此基础上,该人还存在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具有其他极其恶劣情节的行为,那么其可能会被处以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处罚;若因其逃逸行为导致他人死亡,那么其将可能被判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严厉惩罚。其次,根据第二百三十二条的规定,若此人蓄意杀害他人,则构成故意杀人罪。若其犯罪情节特别恶劣,那么其将可能被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严惩;若其犯罪情节相对较轻,那么其将可能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处罚
    2024-08-02
    359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定罪标准有何不同
    一、交通肇事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定罪标准有何不同交通肇事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主要是指客观表现上的区别。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故意杀人罪主要是指故意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二、如何辨别故意杀人罪辨别故意杀人罪:1.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生命权;2.客观要件,本罪在客观上表现为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作为、不作为均可构成;3.主体要件,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4.主观要件,本罪在主观上为故意。三、刑事故意伤害辩护词怎么写辩护词一般由首部、理由和尾部三部分构成。
    2023-11-12
    52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在哪些情形下转化为故意杀人罪
    (1)行为人交通肇事后,明知被害人已经重伤,若不及时抢救可能导致死亡,为逃避罪责,希望或放任被害人死亡,因而逃逸,致使被害人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的,其主观心理状态已明显从交通肇事时的过失转变为对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希望和放任的故意,构成了不作为故意杀人罪,依照刑法第232条处罚。(2)肇事行为人明知被害人挂附在车辆上,继续行驶极有可能导致被害人死亡,但为逃避罪责驾车拖挂被害人逃逸,从而致被害人死亡;肇事行为人明知被害人不经紧急救治极有可能死亡,而将其转移至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隐藏或遗弃,从而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死亡。肇事行为人这种拖挂和转移行为直接对被害人生命权益造成侵害,其主观心理状态已发生了质的转化,进而在新的罪过形式的支配下实施了新的犯罪行为,以不作为的方式构成故意杀人罪,依照刑法第232条处罚。(3)交通肇事后,肇事行为人明知被害人并未死亡,但为逃避罪责而倒车轧辗被害人或者将被
    2023-03-21
    349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转化为故意杀人罪的定罪问题是怎么规定的
    一、交通肇事罪转化为故意杀人罪的定罪问题是怎么规定的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二、交通肇事罪的定罪量刑标准是怎么规定的交通肇事罪的定罪标准如下:1、死亡1人或者重伤3人以上,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的;2、死亡3人以上,负事故同等责任的;3、造成公共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直接损失,负事故全部或主要责任,无能力赔偿数额在30万元以上的。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
    2024-01-29
    270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转化为故意杀人罪的条件有哪些
    一、交通肇事罪转化为故意杀人罪的条件有哪些交通肇事罪转化未故意杀人罪的条件如下:1、行为人交通肇事后,明知被害人已经重伤,不及时抢救可能导致死亡,为逃避罪责,希望或放任被害人死亡,因而逃逸,致使被害人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的。2、肇事行为人明知被害人挂附在车辆上,继续行驶极有可能导致被害人死亡,但为逃避罪责驾车拖挂被害人逃逸,从而致被害人死亡;3、肇事行为人明知被害人不经紧急救治极有可能死亡,而将其转移至不易被人发现的地方隐藏或遗弃,从而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时抢救而死亡。4、交通肇事后,肇事行为人明知被害人并未死亡,但为逃避罪责而倒车轧辗被害人或者将被害人转移至偏僻的地方掩埋,从而致被害人死亡的。《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
    2024-01-13
    138人看过
  • 交通肇事罪故意杀人要如何进行处罚呢
    一、交通肇事罪故意杀人要如何进行处罚呢行为人交通肇事后,明知被害人已经重伤,若不及时抢救可能导致死亡,为逃避罪责,希望或放任被害人死亡,因而逃逸,致使被害人因抢救不及时而死亡的,其主观心理状态已明显从交通肇事时的过失转变为对被害人死亡结果发生的希望和放任的故意,构成了不作为故意杀人罪,依照刑法第232条处罚。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二、交通肇事逃逸不构成犯罪要要如何进行处罚呢按照我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的规定,分别视有关情形予以处罚:1、对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99条的
    2024-01-03
    161人看过
  • 怎么区分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界限?
    故意杀人,是指故意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故意伤害罪,是指针对故意地非法损害他人身体健康的行为而定的罪。故意杀人罪与故意伤害罪的界限:如果行为人明知是自己的行为会造成死亡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死亡结果的发生,即使没有造成死亡结果,应定故意杀人罪(未遂),如果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伤害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伤害结果的发生,即使由于伤势过重,出乎其意外地导致死亡的应定故意伤害罪。《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2024-05-12
    437人看过
  • 蓄意谋杀和故意杀人罪有区别吗
    我国并没有谋杀这个罪名,如果有蓄意谋杀的行为一般构成故意杀人罪;所以,蓄意谋杀只是故意杀人罪的一种情形。一、故意杀人罪构成条件有哪些任何人都享有生命权,因此我国刑法规定了,非法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情节严重的甚至需要判处死刑。要构成故意杀人罪,需要满足以下要件:1、客观上,行为人实施了故意杀人的行为,没有杀人的客观行为不可能构成犯罪;2、主观上,行为人存在杀人的故意,过失杀人不是故意杀人。还需要注意的是,要满足故意杀人罪的构成条件,杀人行为不能是正当防卫的情形,因为正当防卫可以作为抗辩事由,抗辩故意杀人罪的成立。二、故意杀人罪会判死吗故意杀人罪是我国乃至其他各国刑法中规定的最重罪名之一,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犯故意杀人的判处死刑、无期徒刑或10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因此可以看出故意杀人罪原则上要判处死刑,又其他减轻的情节的可判处有期徒刑。三、间接故
    2023-02-13
    420人看过
换一批
#犯罪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犯罪构成的四个要素是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罪的主观方面和犯罪客观方面。只有符合上述四个条件的,才可认定行为构成犯罪,但犯罪成立后也可因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等原因而对犯罪认定予以否定。... 更多>

    #犯罪构成
    相关咨询
    • 如何区别故意杀人罪和交通肇事罪?
      新疆在线咨询 2023-06-27
      1、对于被害人死亡后果的心理态度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行为人在交通肇事中对于被害人的死亡后果均是出于过失,并没有预见到其可能死亡或者轻信其不会死亡,所以,为了逃避法律追究是一走了之,逃离出事故现场;而故意杀人罪是故意犯罪,行为人对于被害人的死亡后果是出于故意,希望或者放任这种死亡后果的发生,故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不仅逃离事故现场,而且会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予以隐藏或者遗弃。因此,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
    • 交通肇事罪和杀人罪应该怎样样区分
      江西在线咨询 2023-07-01
      区别交通肇事罪与故意杀人罪应从以下两个方面把握: 1、对于被害人死亡后果的心理态度本罪是过失犯罪,行为人在交通肇事中对于被害人的死亡后果均是出于过失,并没有预见到其可能死亡或者轻信其不会死亡,所以,为了逃避法律追究是一走了之,逃离出事故现场;而故意杀人罪是故意犯罪,行为人对于被害人的死亡后果是出于故意,希望或者放任这种死亡后果的发生,故为了逃避法律追究,不仅逃离事故现场,而且会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
    • 故意杀人与交通肇事罪的区别是哪些
      陕西在线咨询 2022-12-16
      交通肇事是过失犯罪,故意杀人是故意犯罪,主观恶性不一样,社会危险性不一样,所以量刑也就不一样。过失犯罪一般三年以下量刑,故意杀人起步刑期十年,可罪至死刑。 如果是利用交通工具杀人的,就不能定为交通肇事罪,因为其主观内容是故意而不是过失。 刑法: 第一百三十三条,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
    • 交通肇事罪故意杀人怎么进行处罚
      四川在线咨询 2022-11-08
      行为人在交通肇事后为逃避法律追究,将被害人带离事故现场后隐藏或者遗弃,致使被害人无法得到救助而死亡或者严重残疾的,应当分别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第二百三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以故意杀人罪或者故意伤害罪定罪处罚。 1、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2、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
    • 2022年如何正确区分交通肇事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
      山西在线咨询 2022-11-21
      交通肇事罪与故意杀人罪的界限主要是指主观上的区别。交通肇事罪是指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者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情形。故意杀人罪主要是指故意剥夺他人生命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