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讲的是债务重组账务处理。2001年3月5日甲企业欠乙企业购货款100,000元。由于甲企业现金流量不足,短期内不能支付货款。2002年10月20日经协商,乙企业同意甲企业支付货款70,000元,余款不再偿还。...
以低于债务账面价值的现金清偿债务方式下的所得税处理
[例]2001年3月5日甲企业欠乙企业购货款100,000元。由于甲企业现金流量不足,短期内不能支付货款。2002年10月20日经协商,乙企业同意甲企业支付货款70,000元,余款不再偿还。甲企业随即支付了70,000元货款。乙企业对该项应收账款计提了10,000元的坏账准备。甲、乙企业所得税税率均为33%。
1.债务人的处理方法。债务人甲企业由于按照企业会计准则要求,在会计上将重组债务的计税成本(即账面价值)与支付的现金金额的差额计入资本公积;而按照税收《办法》第六条规定,应将其确认为债务重组所得,计入企业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计算交纳企业所得税。因此,债务人甲企业应按会计确认的资本公积部分于当期进行纳税调整,增加当期应纳税所得额。
企业债务重组业务所得税的会计处理方法尽管在会计上还没有明确规定,但由于该项纳税义务与损益无关,其应交所得税不能计入当期所得税费用。无论企业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法采用应付税款法还是纳税影响会计法,均应通过“递延税款”账户核算。甲企业账务处理如下:
2002年10月20日(债务重组日):
借:应付账款――乙企业
100,000
贷:银行存款
70,000
递延税款
9,900
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20,100
2003年1月20日(所得税汇算清缴时):
借:递延税款
9,900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9,900
2.债权人的处理方法。债权人乙企业由于按照会计准则规定,在会计上将重组债权的计税成本(即会计上的账面价值,是重组债权账面余额与其计提的坏账准备的差额)与收取现金的差额计入营业外支出;而按照税收《办法》第六条规定,应将其确认为当期的债务重组损失,冲减应纳税所得。因此,债权人乙企业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债务重组日账务处理如下:
借:银行存款
70,000
坏账准备
10,000
营业外支出
20,000
贷:应收账款――甲企业
100,o00
-
债务账面价值的定义
399人看过
-
寿险保单现金价值与债务清偿
147人看过
-
债务清偿方式之现金偿还
367人看过
-
传统方式下的非现金资产抵偿债务的税务规定
220人看过
-
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偿还债务的处理方法
76人看过
-
债务人以存货清偿债务的方式可以么
138人看过
债权人是债的主体之一,债的主体包括双方当事人,即债权人和债务人。债权人是指有权请求对方当事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人。在债的关系中,债权人和债务人都必须是特定的。债权人既可以是一人,也可以是多人。... 更多>
-
-
以现金清偿债务和以其他短期债务清偿债务的会计处理原则分别是什么安徽在线咨询 2022-03-30(一)以现金清偿债务 1.会计处理原则 ①债务人的会计处理原则 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务人应当将重组债务的账面价值与实际支付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②债权人的会计处理原则 以现金清偿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将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收到的现金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支出);债权人已对债权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该差额冲减减值准备,减值准备不足以冲减的部分,计入“营业外支出”;坏账准备的多
-
个人所得税:拍卖债务仍不清偿的怎么处理北京在线咨询 2021-11-01被执行人是公民或者其他组织,其全部或者主要财产已经被一个人民法院查封、扣押或者冻结,没有其他财产可以执行或者其他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其他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被执行人的财产被执行前,已经取得金钱债权执行依据的其他债权人可以申请参与被执行人财产的分配。
-
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债务的方法是哪些江苏在线咨询 2022-07-25债务人以非现金资产清偿某项债务的,债权人应当对受让的非现金资产按其公允价值入账,重组债权的账面余额与受让的非现金资产的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债务重组损失,作为营业外支出,计入当期损益。因此债务人计提的该资产的减值准备不会影响债权人债务重组损失。 重组债权已经计提减值准备的,应当先将上述差额冲减已计提的减值准备,冲减后仍有损失的,计入营业外支出(债务重组损失);冲减后减值准备仍有余额的,应予转回
-
经济补偿金个人所得税的账务处理上海在线咨询 2022-07-28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于2001年9月10日对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征免个人所得税问题又重新作了明确规定(财税[2001]157号): 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取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用人单位发放的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其收入在当地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3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超过的部分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因解除劳动合同取得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