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跟着债务人不违法,但做出过格的行为就涉及非法拘禁了。如果别人欠钱,一直向他讨要,并不违法。但讨厌的方式不能过激,不能有暴力行为。讨要自己的债务不违法,但对欠债人造成了伤害就属违法。如果准备向法院起诉,那么首先要准备的是诉讼材料,而其中对诉讼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证据。为了实现债权,最好搜集以下证据:(一)欠条,一般来说,用于讨债的最有力的证据莫过于欠条,它出自借钱一方之手,有对方的签字,作为书证,极具效力。(二)人证,案件审理中,对方可以对己方证据进行质证,为了保证证据的充分性以及万无一失,找到人证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借钱时有其他人在场见证,那么可以找到这些人对债权进行证明。(三)对方财产证据。诉讼的最终目的是拿到借出去的钱,但不少人为了逃避债务,就会将自己的财产转移他处。
讨债可以到债主家住吗
1、债权人可以在法律允行的范围采取合法的方式主张债权的实现,那么到债务人家里讨债或协商债务的处理处置方式法律没有限定,公民行为法无限即合法。
2、对于到家里讨要债务虽然法不限定,但也要掌握好法度,不可过份或采取干扰损失当事人的正常生活秩序或明显影响对方的正常生活与工作,总之,在主张权益时防侵权行为发生。
3、虽然正常讨要债务不算非法入侵他们的住宅,但也不是最佳的方式。如果在债务纠纷中协商不能达成意合时,则须提起诉讼才是有效的主张债权的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七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由公安机关执行,不受逮捕,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法非法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因此,非法拘禁是一种严重剥夺公民身体自由的行为。
-
个人使用汽车堵塞债务追讨是否违法?
295人看过
-
清偿连带之债后可向主债务人追偿
386人看过
-
质押车是否债主可以开吗
278人看过
-
冒充律师追债是否违法?
372人看过
-
通车堵塞债务人车辆是否违法?
128人看过
-
开车不系安全带是否违法
441人看过
逮捕是刑事诉讼强制措施中最严格的一种,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依法拘留嫌疑犯、被告人,在一定时间内剥夺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逮捕不仅剥夺了嫌疑犯和被告人的人身自由,拘留时间也很长,一般在人民法院的判决生效之前。... 更多>
-
欠债人公开举牌要债是否违法?海南在线咨询 2024-11-22作为一个法律专业人士的回答,我必须告诉您,采取举牌讨债的行为是不符合法律规定的。采取这种方式虽然可能有效,但如果这种行为对债务方的日常生活产生干扰,导致其经济受损,那么在民法理论的范围内,债务方有权要求损害赔偿。以下是具体的诉讼程序及相关资料: 首先,您需提供有关对方的基本信息,然后前往债务方居住地所在区域的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偿还所欠款项,并支付相应的逾期还款利息费用。 在立案时,您需要提交的
-
主债务人违法担保人是否担责甘肃在线咨询 2022-11-051、担保人只对担保的债务承担责任,主债务人违法的,担保人对主债务人违法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三百八十九条【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担保物权的担保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其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保管担保财产和实现担保物权的费用。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定。 第六百九十一条【保证范围】保证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其利息、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当事人另有约定的,按照其约
-
欠债人财物被债主私自抢夺是否违法?河北在线咨询 2024-11-21一旦涉嫌犯罪并被判处,侵占罪是一种可能适用的罪名。侵占罪通常是指以非法占有他人财产为目的,将他人委托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品或埋藏物占为己有,且涉案金额较大,拒绝归还的行为。这种罪行的实施者通常是年满16周岁的社会个体,只要具有相应的刑事责任能力,就可以构成犯罪。从主观层面来看,侵占罪涉案人员必须具有故意心理,明知所占有的是他人委托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品或埋藏物,却仍然非法据为已有。
-
车辆堵门追债是否合法河北在线咨询 2022-10-16要看情况,如果是在公共场所,涉嫌扰乱公共秩序,属于违法行为。如果没有扰乱公共秩序,没有造成其他人利益受损的,一般不属于违法行为,但不建议用这种方式讨债。堵门虽然是为了维权,但以破坏公共秩序,妨碍公共交通的手段来维权,即使是合法正当的权益,也得不到法律的支持和许可。
-
将债务人车辆开走是违法吗?广西在线咨询 2023-04-05债权人扣押债务人的财产追索债务的行为,民法理论上称之为自力行为,又称自助行为或自力救助,是指民事权利主体对其享有和行使的民事权利在受到非法损害或妨害时,以其力量(民事行为)加以自我保护的民事行为。权利人为保全自己的权利,不经过司法程序而以自己的强力对他人的人身自由加以拘束或对他人的财产加以押收或毁损,法律上允许不负损害赔偿责任的行为。由于任意拘束人身、扣押、损毁财物易引发更大争议或冲突,文明社会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