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民法典中房屋产权人有房屋居住权吗
民法典规定,房屋产权人对房屋享有占有、处分等的权利,所以房屋所有人不需要为自己设立居住权,也有权占有、使用房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二百四十条【所有权的定义】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第二百四十一条【所有权人设立他物权】所有权人有权在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上设立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用益物权人、担保物权人行使权利,不得损害所有权人的权益。第三百六十七条【居住权合同】设立居住权,当事人应当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居住权合同。居住权合同一般包括下列条款:
(一)当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称和住所;
(二)住宅的位置;
(三)居住的条件和要求;
(四)居住权期限;
(五)解决争议的方法。
二、居住权的特征
1.居住权是在他人的房屋所有权上设立的物权,在自己的房屋上不能设立居住权。
2.居住权人应严格限定于自然人,居住权是为特定人设定的。
这是因为居住权主要是为基于婚姻、家庭关系而产生,主要是源于赡养、扶养和抚养的需要,往往涉及到的是家庭成员、配偶的特有或应有的利益,这就决定了我国居住权的享有人只能是自然人。
法人或其他非法人团体不可以享有居住权。
3.居住权不具有转让性。
在罗马法中,“人役权是不能让与的权利,但权利的行使则可以转让,如转让某年对某土地的收获权。
就人役权的性质而言,它不能与权利人相分离,故权利人死亡,其权利即行消灭”。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受居住权的目的和性质的限制,应当明确居住权是一项不可转让的权利。
4.居住权的期限一般具有长期性、终身性。
这一点是居住权的一项重要特征。
居住权因为是用来供没有房屋的人居住的,所以权利人对房屋的居住权如果没有约定的话,应当理解为与其生命共始终。
居住权的这种期限的长期性、终身性无需在合同、遗嘱、遗赠中规定下来。
应解释为当然应当这样,或理解为是一种当然的默示条款。
通过分析可以知道,依据《民法典》规定,所有权人对自己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
而居住权是由房屋所有人设立的。
但房屋所有人不需要为自己设立居住权,也有权占有、使用房屋。
-
民法典商品房居住权多久,什么人对房屋享有居住权:
255人看过
-
民法典中房屋没写定居住权还是产权有效吗
231人看过
-
民法典中房屋他项权中是否包含居住权
225人看过
-
居住在房屋里就享有该房屋的居住权吗
382人看过
-
居住权房屋转售对居民的居住权有何影响?
304人看过
-
房屋产权人可以驱赶有居住权的人吗
155人看过
居住权是《民法典》物权编新增的用益物权的种类。居住权是指权利人为了满足生活居住的需要,按照合同约定或遗嘱,在他人享有所有权的住宅之上设立的占有、使用该住宅的权利。 居住权作为用益物权具有特殊性,即居住权人对于权利客体即住宅只享有占有和使用的... 更多>
-
《民法典》中的居住权对房屋买卖有什么影响北京在线咨询 2023-01-29《民法典》并未规定居住权的设立对象,法律并未限制居住权人的范围,可以是父母配偶也可以是子女、甚至还可以是保姆,且原则上居住权应该无偿设立。登记完成后居住权设立,居住权人根据合同约定对该住宅享有占有权和使用权,能在约定的时间内一直住在里面。 《民法典》第五百零二条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合同应当办理批准等手续的,依照其规定。
-
-
有居住权的房屋所有人和租住人之间是否有居住权,居住权主体的区别甘肃在线咨询 2022-01-22有居住权居住权的主体仅限自然人,不应包括法人。[2]因为法人对于房屋的使用是基于经营或其它特定的目的的需要,而不是生存和生活居住的基本需要,更何况当下的租赁制度已经可以满足法人的需要。居住权的主体一般分为两类,一是基于血缘亲属关系产生与房屋所有人有特定身份关系的自然人,如未成年子女对父母的房屋享有居住权、父母对于负有赡养义务的子女的房屋享有居住权、离婚后生活困难无居所的一方对另一方房屋的居住权以及
-
居住证的意思居住证是指房屋的居住权吗?青海在线咨询 2022-11-13房屋居住权的意思是用益物权的一种,指对他人所有的住房及其附属设施占有、使用的权利。设立居住权,可以根据遗嘱或者遗赠,也可以按照合同约定。设立居住权,应当向县级登记机构办理居住权登记,经登记后居住权才成立。法律规定用益物权人对他人所有的不动产或者动产,依法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
-
冻结的房屋的有居住权吗陕西在线咨询 2022-10-19冻结的房屋,债权人没有居住权。因为房屋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债务人,法院可以允许债务人继续居住,不会将房屋交给债权人居住使用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五十五条规定:由人民法院指定被保全人保管的财产,如果继续使用对该财产的价值无重大影响,可以允许被保全人继续使用;由人民法院保管或者委托他人、申请保全人保管的财产,人民法院和其他保管人不得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