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不解除劳动合同,个人能否申请仲裁裁决解除劳动合同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5-07 16:25:09 177 人看过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的下列劳动争议,适用本法:(一)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二)订立、履行、变更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3)退市、辞退、辞职、辞职引起的争议

(4)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等方面的争议

(5)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等方面的争议,经济补偿或补偿

(6)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劳动争议

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期限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自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自己的权利受到侵害之日起计算。

因一方向另一方主张权利、请求有关部门救济或者另一方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自中断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

当事人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不能在一年内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仲裁时效期间,自中止时效事由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一年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在申请仲裁时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申请人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书,并按被申请人的人数提交副本。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一)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和住所,(二)仲裁请求及其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三)在证据、证据来源、证人姓名、住所等方面确实难以提出仲裁申请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自收到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可以提出口头申请,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备案并通知对方,受理申请并通知申请人;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不服或者逾期不作出裁决的,申请人受理仲裁申请后,可以就该劳动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在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五日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被申请人应当在十日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书面答辩。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状后,应当在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送达申请人。被申请人未提出书面答辩的,不影响仲裁程序。

3.调解

当事人可以书面或者口头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口头申请的,调解组织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的基本情况、争议事项和申请调解的理由,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事实和理由的陈述,耐心指导,帮助当事人达成协议。调解达成协议的,应当订立调解协议。

调解协议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者盖章,经调解员签名、调解组织盖章后生效,劳动争议调解组织收到调解申请之日起十五日内未达成调解协议的,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后,可以依法申请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仲裁庭制度。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设首席仲裁员一名。简单的劳动争议案件可以由一名仲裁员单独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当自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五日内将仲裁庭的组成书面通知当事人。

仲裁庭应当在开庭五日前将开庭日期和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的,可以在开庭三日前请求延期。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后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回避的,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决定延期,被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后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回避的,视为撤回仲裁申请,仲裁庭认为有必要鉴定特殊问题的,可以提交当事人约定的鉴定机构鉴定;当事人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成的,由仲裁庭指定的鉴定机构鉴定。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或者仲裁庭的请求,鉴定机构应当派出鉴定人参加庭审。经仲裁庭许可,当事人可以向鉴定人提问。

在仲裁过程中,当事人有权进行质证和辩论。质证和辩论结束时,首席仲裁员或者独任仲裁员应当征求当事人的最终意见。

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经核实的,劳动者不能提供用人单位掌握和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的,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逾期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仲裁庭应当书面记录审理情况。当事人或者其他仲裁参与人认为其陈述记录有遗漏或者错误的,有权申请更正。未更正的,应当记录在案。笔录应当由仲裁员、记录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签名或者盖章

仲裁庭应当自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45日内审结劳动争议案件。案情复杂需要延期的,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可以延期,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延期期限不得超过十五日。逾期不作出仲裁裁决的,当事人可以就劳动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仲裁庭审理劳动争议案件,对部分事实清楚的,可以先审理该部分,按照多数仲裁员的意见作出裁决,少数仲裁员的异议应当记入笔录。仲裁庭不能形成多数意见的,应当根据首席仲裁员的意见作出裁决。裁决书应当写明仲裁请求、争议事实、裁决理由、裁决结果和裁决日期。裁决书由仲裁员签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盖章。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逾期不起诉的,裁决具有法律效力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07月04日 19:01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解除劳动合同相关文章
  • 申请解除劳动合同仲裁
    解除劳动合同
    利用仲裁申请解除劳动合同的问题:不可以利用仲裁申请解除劳动合同。1.仲裁申请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关系,应该在申请劳动仲裁之前向用人单位提出,而不应该在劳动仲裁申请书中提出。劳动仲裁是帮助劳动者进行维权的行为方式,旨在当事人在工作过程中发生利益受损等行为。2.正确的申请解除劳动合同的方式: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提前三十日申请解除劳动合同即可。一、员工休年假后,多久能辞工辞职即辞去职务,是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或劳动关系的行为。劳动者提前通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二、合同到期未续签算违法吗1、根据我国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到期后,企业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视为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对于劳动待遇标准不得低于原合同待遇,低于原待遇的,劳
    2023-03-07
    69人看过
  • 解除劳动合同才能申请仲裁
    解除劳动合同了还能申请劳动仲裁的。依据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解除后一年内,劳动者有权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应当提出书面申请,写明劳动者姓名,所在单位,具体工作,单位全称,法人姓名,提供与单位有劳动关系的证明。一、辞职是否要提前一个月提出自己主动辞职是需要提前30天的。辞职一般有三种情形:一是依法立即解除劳动关系,如用人单位对职工有暴力或威胁行为强迫其劳动、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工资等,职工可以随时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要求;二是根据职工自己的选择,提前30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三是向用人单位提出申请,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合同。辞职是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或劳动关系的行为。《劳动法》第31条《劳动合同法》第37条规定了劳动者可以提前30天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如果没有双方约定的超过30天的提前通知期的规定,则在劳动者通知30天后,劳动者和
    2023-03-05
    386人看过
  • 解除劳动合同还能不能申请仲裁
    解除劳动合同了还能申请劳动仲裁的。依据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解除后一年内,劳动者有权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应当提出书面申请,写明劳动者姓名,所在单位,具体工作,单位全称,法人姓名,提供与单位有劳动关系的证明。一、不发工资有什么解决方法如果单位拖欠工资,要分两种情况:1、劳动者可以选择解除劳动合同,并且要求用人单位支付经济补偿金;2、劳动者选择不解除劳动合同,而是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可以到劳动行政部门举报,行政机关责令的期限内仍不发放工资的,逾期不支付的,责令用人单位按应支付金额50%以上100%以下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3、可以向法院起诉。向单位要工资需收集的证据如下:具体来说,劳动者向单位要工资时应当留意收集以下三个方面证据:1、来源于用人单位的证据,如与之签订的劳动合同或者与用人单位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的证明材料、工资单、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通知书、出勤记录等
    2023-04-05
    160人看过
  • 单位不解除劳动合同多久能仲裁
    单位不解除劳动合同要仲裁:1、在职期间也是可以申请仲裁。2、离职一段时间后一年之内也是可以申请仲裁。3、不一定是解除劳动合同才可以申请劳动仲裁。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一、合同合同期没到可以离职吗?辞职是劳动者的权利,劳动合同没到期可以辞职。依据相关法律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合同未到期辞职也是可以的,只要提前30天通知用人单位就可以了,至于赔偿问题,一般来说是不用赔偿的。二、要上班了没有签劳动合同离职需要提前告知吗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双方也存在事实劳动关系,离职需要提前30日书面通知。《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
    2023-04-05
    363人看过
  • 解除劳动合同是否还能申请仲裁
    解除劳动合同了还能申请劳动仲裁的。依据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解除后一年内,劳动者有权向劳动仲裁委员会提出申请,申请劳动仲裁,劳动仲裁应当提出书面申请,写明劳动者姓名,所在单位,具体工作,单位全称,法人姓名,提供与单位有劳动关系的证明。一、不给工资没有合同怎么办劳动者可以依法提起劳动仲裁,要求单位支付报酬,并签订书面合同。如果劳动者与单位之间建立了劳动关系,但是双方没有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并且单位无故拖欠工资,劳动者可以选择向当地的劳动行政部门举报,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单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并且向劳动者支付拖欠的工资报酬。劳动者也可以选择向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仲裁委审理认为劳动关系成立的,应当依法裁决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工资报酬,并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二、没签合同不给工资怎样仲裁没签劳动合同被拖欠工资,申请劳动仲裁应当提交书面仲裁申请,仲裁申请书应当载明下列事项:(一)劳动者
    2023-04-10
    360人看过
  • 解除劳动合同还能申请劳动仲裁吗
    离职一段时间后一年之内也是可以申请仲裁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同时规定,诉讼时效因当事人一方向对方当事人主张权利,或者向有关部门请求权利救济,或者对方当事人同意履行义务而中断。从中断时起,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因不可抗力或者有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规定的仲裁时效期间申请仲裁的,仲裁时效中止。从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之日起,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此外,法律还规定,劳动关系存续期间因拖欠劳动报酬发生争议的,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一年的仲裁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劳动关系终止的,应当自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一、劳动仲裁的范围有哪些?(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劳动关系是指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为其成员,劳动者在用人单位的管理下提供有报酬的劳动而产生的权利义务关系。因确认劳动关系是否存在而产生的争议属于劳
    2023-02-25
    283人看过
换一批
#辞退解雇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劳动者可以通过下列方式终止劳动合同:与用人单位协商终止劳动合同;提前30天书面通知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合同,试用期内提前3天通知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合同。 如果单位未缴纳社保,没有签订合同,可以随时辞职。... 更多>

    #解除劳动合同
    相关咨询
    • 单位不给解除合同,个人能申请仲裁裁决解除劳动合同吗
      海南在线咨询 2023-03-05
      直接用EMS寄劳动关系解除告知书给单位,30天后视为解除劳动合同,不需要任何人同意。
    • 劳动合同解除后能否申请劳动仲裁
      广东在线咨询 2022-02-03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当事人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必须提交书面申请,申请书应当写明:申请人姓名、职业、住址、工作单位,企业的名称、地址,法定代表人的姓名、职务;被申请人的情况;申请请求和事实根据和申请日期等。 非过错性解除,单位需要提前30天以书面形式通知你或者额外支付给你1个月工资。并且应该给予经济补偿金。 补偿金补偿标准:
    • 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劳动仲裁
      天津在线咨询 2022-03-22
      一、用人单位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你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支付1个月工资的赔偿金;拖欠的工资,也应该支付给你; 1、去当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原劳动局)内的劳动争议仲裁委,申请劳动仲裁。需提交的材料:仲裁申请书2份、申请人身份证复印件1份;相关证据复印件和证据清单2份;部分地区还需要提供用人单位的工商登记信息!2、提交材料后,5个工作日仲裁委给予立案。劳动仲裁委不收费。然后给双方举证期;之后开庭审
    • 劳动合同能否提起劳动仲裁申请解除合同
      四川在线咨询 2021-10-23
      一般来说,解除劳动关系只要使用者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就可以,解除劳动关系的争议可以请求仲裁。根据《劳动争议调停仲裁法》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的以下劳动争议,适用本法:(1)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2)由于订单、履行、变更、解除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3)除名、退休、退休、退休发生的争议(4)由于工作时间、休假、社会保险、福利、训练、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5)劳动报酬、劳动医疗费、经济
    • 解除劳动合同申请仲裁
      河北在线咨询 2022-08-10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争议仲裁申请期限应当如何起算问题的批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争议仲裁申请期限应当如何起算问题的批复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争议仲裁申请期限应当如何起算问题的批复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争议仲裁申请期限应当如何起算问题的批复 (2004年7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320次会议通过) 法释〔2004〕8号 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