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属于,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公司应为劳动者缴纳社会保险,公司社保账户余额不足社保局没扣到钱,这种情况不算断交,属于欠费。一般情况下,社保部门在每月规定的时间内扣社保的时候,用人单位必须账户里有足够的金额,如果第一次扣款不成功的话,还会进行第二次扣款。
一、社保扣费不成功怎么办
社保扣费不成功首先要确认扣款账号是否正确。如果已经办理金融社保卡并且已经确认金融社保卡为社保扣费账户,社保费用将从金融社保卡扣取,未激活、挂失、注销、冻结等银行状态异常的情况下,都是没有办法进行扣费的。启用或者是变更备用账户,申请金融社保卡补卡或者换卡,这时如果收到了扣费失败信息,原因可能是确认金融账户之前,系统扣费信息已经生成并进入支付环节。
二、工伤保险欠费是什么意思
单位欠费,个人没办法补交,单位欠费,只能单位补交。去社保局办理需要单位的公章,而且要补所有欠费,不能只补交一个人的,单位补交欠费以后,有些费用可以去社保局补办报销。如果因为单位欠费造成无法享受相关社会保险(包括工伤保险)待遇的,相关费用可以要求单位承担。工伤保险由公司购买。如若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工伤保险费的,欠费期间的工伤保险待遇由用人单位支付。
三、社保卡封存影响使用吗
以下三种情况影响:1、离职时,暂停缴纳社保帐户封存。这个时候看病就医就不可以享受医保统筹待遇,只能够刷医保个人账户余额,刷完余额全部自费,不能够报销。2、迁移社保帐户时,原社保卡封存。这种情况是连医保个人账户余额也被封存,看病就医全部自费。3、社保卡丢失时,向参保地社保局申报帐户封存。这个时候就是社保卡会被冻结掉,除非换新卡才能解冻,如果找到旧卡也要到社保中心办理解挂。
-
"单位除名是否属于缴费范畴?"
82人看过
-
参保单位中断缴费的,能否补办?
62人看过
-
单位缴纳的定金是否属于非法集资
288人看过
-
单位财产混同是否属于单位犯罪
451人看过
-
原单位社保欠费,新单位能否顺利缴纳?
145人看过
-
单位属于消费者吗?
333人看过
保险费是指当投保人参加保险时,根据其投保时所订的保险费率,向保险人交付的费用。当保险财产遭受灾害和意外事故造成全部或部分损失,或人身保险中人身发生意外时,保险人均要付给保险金。保险费由保险金额、保险费率和保险期限构成。... 更多>
-
社保费是否属于单位或部分缴纳?湖北在线咨询 2022-10-30残疾职工一般是由所在单缉工光继叱荒癸维含哩位统一参加的社会保险,社会保险中,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分别由单位和个人按国家规定比例缴费。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由单位统一缴费。无业的残疾人,是否参加社会保险属于自愿性质的,一般分几种情况,一种是参加了自由职业者养老保险(属于职工社保),一种是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本上都是个人缴费的(有的地方政府出台对符合条件的残疾人,由政府统一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
-
单位补缴社保属于单位还是个人?湖北在线咨询 2022-10-28如果单位没有做申报(没有给开户)的只能补缴养老社保补缴方式:职工档案和养老保险手册:以个人名义参保的,如果漏缴不能够进行补缴,只有是单位原因造成的漏缴才能够进行补缴,并且补缴五险;缴纳一段时间后,中断想补缴地可以找代理公司给补缴。缴费单位(不含个体、自由职业者)漏缴职工养老保险费的、工资发放明细表等;其他相关材料:补缴金额=补缴时上年度社会平均工资*(应补年度缴费工资基数%应补年度社会平均工资)*
-
证人是否属于单位海南在线咨询 2022-05-14依据目前的法律规定,虽没有明确说明单位不能作为证人,但从《刑事诉讼法》及《民事诉讼法》中关于证人证言的规定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单位是不能作为证人的。 《民事诉讼法》第七十二条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单位和个人,都有义务出庭作证。有关单位的负责人应当支持证人作证。 不能正确表达意思的人,不能作证。 《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一条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质证并且查实以后,才能作为
-
建设单位是否属于投包单位黑龙江在线咨询 2023-01-09建设单位可以是发包方。发包人是指具有工程发包主体资格和支付工程价款能力的当事人以及取得该当事人资格的合法继承人。发包人有时称发包单位、建设单位或业主、项目法人。 1.如建设单位需要建设项目,并且已经获得相关政府部门的项目立项、规划许可、建设用地许可、施工许可等有关手续后,通过委托招标代理公司或者自行进行招标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以及勘察、设计单位等,与中标的单位签订合同,这时发包人就是建设单位,注意
-
单位欠缴社保属于劳动纠纷么福建在线咨询 2022-11-03单位欠缴社保,劳动者要求用人单位补缴社保的,属于劳动争议。 劳动争议包括以下这些,其中包括因社保导致的争议: (一)因确认劳动关系发生的争议; (二)因订立、履行、变更、解除和终止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因除名、辞退和辞职、离职发生的争议; (四)因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福利、培训以及劳动保护发生的争议; (五)因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者赔偿金等发生的争议; (六)法律、法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