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既遂的判刑标准:
1、构成本罪既遂的,一般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2、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数额巨大、情节严重的,判处3-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数额特别巨大、情节特别严重的,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一、走私淫秽物品罪既遂法院怎么量刑?
走私淫秽物品罪既遂法院的量刑:
1、构成本罪既遂的,一般处以3-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具有严重犯罪情节的,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
3、具有较轻犯罪情节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罚金。
二、构成变造企业债券罪既遂怎么判刑?
构成变造企业债券罪既遂的判刑标准:
1、构成本罪既遂的,一般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1-10万元罚金;
2、变造企业债券的数额巨大的,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2-20万元罚金;
3、如果单位犯本罪的,应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个人犯罪的规定处罚。
三、中国刑法非法行医罪既遂怎么量刑?
中国刑法非法行医罪既遂的量刑:
1、构成本罪既遂的,一般应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
2、致使就诊人的身体健康遭受严重损害的,处3-10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致使就诊人死亡的,依法应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
非法吸存就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吗?
123人看过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数额巨大是多少,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量刑标准
160人看过
-
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罪
281人看过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既遂的相关法律规定是什么?
205人看过
-
什么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有什么构成特征?
400人看过
-
无息吸收存款能否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158人看过
管制是指对犯罪分子不实行关押,依法实行社区矫正,限制其一定自由的刑罚方法。 管制具有以下特征: 1、对犯罪分子不予关押,不剥夺其人身自由。 2、被判处管制刑的罪犯须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其自由受到一定限制。 3、被判管制的罪犯可以自谋生计,在劳... 更多>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扰乱秩序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量会判多少年?青海在线咨询 2023-07-22中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所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准确理解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关键在于首先要坚持该罪的行为主体的不特定性和危害金融秩序的具体性的统一。以下行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一)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二)未经依法批准,以任何名义向社会不特定对象进行的非法集资 (三)非法发放贷款、办理结算、票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被判定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退款可退回吗?江苏在线咨询 2023-03-25如果最终判决认定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退款能拿回的可能性很小,实践中会根据资金情况与受害者情况进行分配,同时还要判处罚金。 第一百七十六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所以还是从是否构成犯罪角度出发,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100万,家属一般怎么判刑,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轻判香港在线咨询 2022-03-081犯罪事实已经发生,已经触犯了刑法。 2非法吸收公众存款100万元,如果是个人非法吸收100万,属于数额巨大。如果是单位非法吸收100万,则属于定罪的数额底线。两者不同。 3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要从吸收存款的数额、范围以及给存款人造成的损失等方面判断扰乱金融秩序造成危害的程度。如果家属全额退赔,则可以将存款人的损失降低,甚至降低为0,这样会大大降低社会危害程度。也会对量刑产生影响。 4如果经济状况允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是否构成吸收公众存款罪?安徽在线咨询 2021-11-27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以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方式向社会公开宣传;(3)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股权等方式偿还本息或支付回报;(公众即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金;特别要注意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河北在线咨询 2022-05-10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一条违反国家金融管理法律规定,向社会公众(包括单位和个人)吸收资金的行为,同时具备下列四个条件的,除刑法另有规定的以外,应当认定为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规定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 (一)未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或者借用合法经营的形式吸收资金; (二)通过媒体、推介会、传单、手机短信等途径向社会公开宣传; (三)承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