宪法是确立国家制度和公民权利的法律吗?
来源:法律编辑整理 时间: 2023-06-03 14:14:29 164 人看过

宪法是确立国家制度和公民权利的法律吗?

宪法关系的概念

实行宪政,就要求将民主政治关系纳入法治轨道,使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关系按照宪法和法律确定的方式运行,在宪法调整政治关系的过程中,宪法关系应运而生。第二,宪法关系是近现代社会法制体系中最为基本的法律关系。没有宪法关系的运作,就无法组织起国家立法、行政和司法机关,从而既不可能为其他各种法律关系的确定提供法律依据,也不可能对其他法律关系的运作进行裁判、协调;没有宪法关系为各个宪法主体设定基本的权利义务,其他法律关系中的权利义务就失去了宪法依据;历史实践证明,没有宪法关系的正常运作,各部门法的法律关系实践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第三,宪法关系以宪法规范为调整依据,是宪法规范的具体化和现实化。第四,宪法关系既是宪法主体之间的静态宪法联系,也是宪法主体之间权利义务互动的方式。第五,宪法关系既是宪法主体之间的事实关系,也是宪法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

宪法关系,也称为宪法法律关系,是指根据宪法规范产生的,以宪法主体之间的宪法上的权利和义务,职权和职责为内容的社会政治关系。是宪政国家在宪法上规定的基本政治秩序。

它的特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宪法关系是特定的社会民主政治关系的法律模式,对政治关系进行调整。立宪社会的政治关系通过宪法形式转化为各宪法主体之间依据宪法规范而确定的政治权利与政治义务关系。并不断调整宪法主体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促进民主政治的完善和发展,向高级、理想状态推进。

(2)宪法关系是社会法制体系中最基本的法律体系。它确立了国家法治生活的根本范式。是组织国家立法、司法、行政机关的基本依据。为其它法律关系提供基本法律依据。

(3)宪法关系以宪法规范为调整依据,是宪法关系的具体化与现实化。宪法规范是宪法关系产生的前提。没有相应的宪法规范,不可能产生宪法关系。同时,宪法规范是相对静止的,而宪法关系却是不断发生、变更、消灭,处于动态发展状态,而正因这一动态过程,使宪法规范反复适用于宪法关系,使宪法之原则与精神于国家政治生活中得以实现。

(4)宪法关系即宪法主体之间的静态宪法联系,也是宪法主体之间权利、义务互动的方式。静态宪法关系即宪法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是立法对各主体的权利义务分配形式。宪法主体之间的权利与权力不断抗争,冲突与磨合,正是这种冲突,推动宪法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宪政社会也因此而不断调整,巩固和发展。

(5)宪法关系即是宪法主体之间的事实关系,也是宪法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宪法是把社会民主政治关系用设定权利、义务的方式予以定位并用法律联系起来。但立宪者同时在宪法中注入社会的价值标准,用以调整政治关系。使宪法关系向高级发展。

2宪法关系的内容

宪法关系的内容,是指宪法主体的宪法权利和义务,职权和职责。

主体之间的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基本内容,同样,宪法关系的内容也表现为宪法关系各主体之间针对某一特定客体,根据宪法规范而确立的宪法上的权利和义务,其核心是根据宪法而形成的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权利和义务。由于宪法关系在主体地位、运作规律上的特殊性,公民与国家之间的权利义务又以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是宪法关系的实质内容。

宪法上的权利和义务主要是针对公民基本的权利和义务而言的,与其他法律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相比,它具有根本性,是实现其他职权和义务的前提。公民在宪法上的权利突出地表现为所有公民都有相同的法律地位,都有针对其他一切主体的权利能力。这同时也意味着所有其他主体,包括国家机关都有义务尊重并不得妨碍权利人行使权利。

宪法上的职权和职责主要是针对国家和国家机关而言的,与其他法律关系中的职权和职责相比,它也具有根本性,体现整个国家的政治体制结构,不同的政治体制结构在宪法上表现出国家机关之间的不同关系。由于国家机关的权力并不是固有的,从根源上讲都是人民的赋予的,权力本身属于人民,国家机关只是在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利而已。宪法规定了国家机关的基本的职权和职责,其他法律对国家机关的规定则是根据宪法产生的。

我国宪法是治国理政的总章程,不仅规定着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还对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比如规定公民具有人身自由权、言论权等权利。2018年宪法修正案的出台,是宪法与时俱进的重要体现,公民应该对宪法的内容和意义进行深入的了解。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5年04月05日 23:58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律师普法
换一批
更多人身自由相关文章
  • 在哪一年确立了我国的宪法宣誓制度?
    2018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宪法第二十七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三款: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公开进行宪法宣誓。所以宪法宣誓制度是在2018年3月11日确定的。我国为什么要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宪法宣誓仪式可以唤醒公职人员对宪法、对国家与对人民的忠诚,增强公职人员宪法观念,明确自身的神圣使命,宪法宣誓不仅仅是一种承诺,更是一种法律义务的普及和强调,是一种心灵上的净化。宣誓制度有利于彰显宪法权威,弘扬宪法精神,也有利于在全社会增强宪法意识、树立宪法权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十七条一切国家机关实行精简的原则,实行工作责任制,实行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制度,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反对官僚主义。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国家工作人员就职时应当依
    2023-07-11
    248人看过
  • 宪法是如何规定国家赔偿制度的?
    宪法第四十一条第三款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即国家赔偿。从一般意义上说,国家赔偿是国家对国家权力活动中的侵权行为承担赔偿责任的一种法律制度。国家赔偿具体分为行政赔偿和司法赔偿两种。行政赔偿是由错误实施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予以的赔偿。司法赔偿又分为刑事司法赔偿、民事司法赔偿和行政司法赔偿。刑事司法赔偿是指由错误实施刑事行为的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做出错误刑事裁判的法院进行的赔偿。民事司法赔偿和行政司法赔偿是指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过程中,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对判决、裁定及其他生效法律文书执行错误,造成损害的,赔偿请求人要求赔偿的程序,适用刑事赔偿程序的规定。一、行政赔偿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行政赔偿是指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行使行政权力的过程中,因其行为违法而侵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
    2023-06-06
    245人看过
  • 宪法规定了哪些国家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宪法规定的国家制度的内容:一、社会主义制度;二、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权组织形式—政体);四、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组参政);五、民族区城自治制度;六、基本经济制度(包括:公有制为基础地位,多种经济共同发展格局;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等)。国家制度的产生背景国家制度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形成。国家是阶级社会的产物,是统治阶级用以保护自己、镇压敌人的有力武器。在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新兴的革命阶级起来推翻旧的统治阶级,夺取政权,成为新的统治阶级以后,必然要以法律形式把他们建立的新的阶级统治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作为国家制度规定下来,以巩固其统治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依照法
    2023-07-05
    393人看过
  • 西方国家宪法中公民权利内容包括
    西方国家宪法中功能公民权利内容主要分为民事权利和政治权利。民事权利包括:自由迁徙权、言论自由权、宗教及信仰自由权、身体控制权、隐私权、财产权、职业选择权、住所选择权、成立组织权利、诉讼权、契约权、专利权、法律面前平等权。政治权利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成立和参加政党权利、政治游说权利、居留归化权利、避难权、反对权、知情权。一、公民的政治权利有哪些公民的政治权利有:1、选举与被选举权;2、公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3、担任国家机关职务的权利;4、担任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人民团体领导的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二、我国公民有哪些权利和义务我国公民的权利如下: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2、政治权利和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等等。公民的义务如下: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的团结,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的行为
    2023-04-02
    177人看过
  • 宪法法律赋予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监督权具体是指()
    监督权是我国现行宪法所确立的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指的是公民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活动的权利。监督权的内容,其实质部分基本上只属于或相当于传统宪法学上的请愿权,即人们就损害的救济、公务人员的罢免、法律的制定或改废以及其他各种有关公务的事项进行请愿的权利。请愿权在权利的司法救济制度尚未完善,人民的参政权受到限制,甚至言论自由也未完全确立的时代曾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现代国家,随着上述的各种法律制度以及基本权利得到确立,其重要性渐趋式微。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四十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对于公民的申诉、控告或者检举,有关国家机关必须查清事实,负责处理。任何人不得压制和打击报复。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
    2023-08-09
    96人看过
  • 我国宪法的修改制度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制宪权形式的环节就是起草、提出草案。起草草案是一项专业性极强、工作量极大的工作,它需要那些具备高智商强专业能力的人去进行。有时单纯靠制宪机关是不行的。所以,起草草案并非是仅能由制宪机关去完成的工作。一些社会团体、组织机构可以按照一定的程序向制宪机关提交草案。有的学者据此提出:制宪权一次行使终结应该在国家颁布了制宪机关制定的宪法的时候。的确,变更草案然后再次提出是在行使制宪权,但是这次活动是制宪权的新一轮的行使而非上一次的饿延续,故应当认为当草案一经提出待批,制宪权的一轮行使过程就终结。一、宪法修改方式1.全面修改即以新法取代旧法,对宪法整体进行变动。2.部分修改即在保持原宪法基本内容与结构不变的同时,对宪法有关条款加以变动。二、我国宪法的修改程序(一)我国宪法的修改制度1.历史演变(1)1954年宪法:①规定宪法的修改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②规定了宪法的修改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全体代表的
    2023-04-24
    139人看过
  •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民权利写入宪法时间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民权利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时间是2004年3月14日。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民权利是我国社会主义宪政的重大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达到一个新水平的标志,必将对推进我国的人权事业,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中国共产党的一贯主张。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成为中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原则,也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基本理念。债务重组要尊重债权人权利过去债务重组是许多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一道美味丰盛的大餐,但最近这道大餐变得越来越难啃了。近日,PT水仙宣布其债务重组失败并导致股权转让流产,海南航空也因未获债权银行同意而导致其债务重组失败。这两个案例表明,目前许多上市公司在进行债务重组时,往往将债权人置于债务重组局外,轻视债权人在债务重组中的重要性是它们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这一突出的市场现象值得引起我们的极大关注。按照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债
    2023-08-09
    137人看过
  • 公民的国防义务是指由宪法和法律规定
    公民的国防义务是指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在国防活动中必须履行的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都不得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相抵触。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公民国防义务和权利有哪些公民承担的国防义务与权力如下:1、履行兵役的义务、支持人民军队建设和改革的义务;支持民兵、预备役建设的义务;支前参战的义务;拥军优属的义务;军民联防的义务;2、保守国家机密的义务;保护国防工程和设施的义务;发展生产、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的义务等。国防义务是法律规定的公民或组织在国防方面应当履行的责任,这种责任是根据国家和
    2023-08-09
    288人看过
  • 根据宪法和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国家赔偿制度的内容有哪些
    我们中国是一个法制国家,什么事情都要以法律为准绳。人有打盹的时候,法律也有,当国家机关或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犯错的时候,有可能毁掉一个人的一生。在我国,对于冤假错案是怎么赔偿的呢?今天我们来了解,根据宪法和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国家赔偿制度的内容有哪些。宪法第四十一条第三款规定:“由于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而受到损失的人,有依照法律规定取得赔偿的权利。”即国家赔偿。从一般意义上说,国家赔偿是国家对国家权力活动中的侵权行为承担赔偿责任的一种法律制度。国家赔偿具体分为行政赔偿和司法赔偿两种。行政赔偿是由错误实施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予以的赔偿。司法赔偿又分为刑事司法赔偿、民事司法赔偿和行政司法赔偿。刑事司法赔偿是指由错误实施刑事行为的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和做出错误刑事裁判的法院进行的赔偿。民事司法赔偿和行政司法赔偿是指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过程中,违法采取对妨害诉讼的强制措施、保全措施或者对
    2023-06-03
    289人看过
  • 宪法规定的国家制度有哪些内容?
    国家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国有经济,即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国家保障国有经济的巩固和发展。城镇中的手工业、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等行业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经济。国家保护城乡集体经济组织合法的权利和利益,鼓励、指导和帮助集体经济的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公有制经济包括劳动者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我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宪法(constittion)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特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条件综合作用的产物,集中反映各种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确认革命胜利成果和现实的民主政治,规定国家的根本任务和根本制度,即社会制度、国家制度的原则和国家政权的组织以及公民的基本权利义务等内容。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基本制度有:一、社会主
    2023-06-03
    156人看过
  •  国家宪法法律的差异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本文介绍了宪法和法律的具体区别。宪法规定的内容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而法律则是对宪法的具体化和细化。此外,宪法的法律效力与法律也有所不同,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宪法和法律的具体区别在于,宪法规定的内容与法律有所区别,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問題。第二,宪法的法律效力与法律不同。宪法规定的是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所以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宪法与法律的具体区别宪法与法律是两种不同的法律文件,它们的区别在于法律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而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政治法律文件,是普通法律的立法基础。此外,宪法规定了国家制度、国家权力、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内容,具有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特点,而法律则更加具体、及时,针对性强,可以对具体的社会问题进行规范。因此,宪法与法律的制定、实施和监督也有所不同。宪法需要经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审议通
    2023-08-24
    481人看过
  • 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在我国宪法有什么内容
    公民的基本权利:1、平等权;2、政治权利和自由;3、宗教信仰自由;4、人身自由权;5、诉愿权;6、社会经济与文化权利;7、特定人的权利保护。公民的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2、遵守宪法和法律;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4、服兵役;5、依法纳税;6、其他基本义务。一、18岁自己承担的责任和义务18岁成年了,要承担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义务:1、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2、公民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公民有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4、公民有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的义务;5、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除以上五方面基本义务外,公民还有劳动、受教育的义务;夫妻双方有实行计划生育的义务;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
    2023-03-24
    130人看过
  • 中国的宪法监督制度是什么
    一、中国的宪法监督制度是什么宪法监督制度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特定的程序,审查和裁决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等宪法行为是否符合宪法,以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和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制度。宪法监督制度是宪法有效实施的关键,也直接关乎法治国家的建立。我国现行的监督制度,是效法前苏联宪法,在“议行合一”的宪法观念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近年来,宪法监督制度特别是违宪审查制度成为法学理论界关注的热点,在司法实践领域,随着诉诸宪法原则的一些案例的出现,更强化了人们对建立我国违宪审查制度的期待。二、制度的设立宪法监督制度指特定的国家机关依据特定的程序,审查和裁决法律、法规和行政命令等宪法行为是否符合宪法,以维护宪法权威,保证宪法实施和保障公民宪法权利的制度。2014年10月,四中全会提出,健全宪法解释程序机制。我国“冰封”已久的宪法监督制度有望被激活,今后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有望成立专门机构行使违宪审查权,各级权力
    2023-04-15
    219人看过
  • 中国宪法监督制度建立之回眸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法治国家法律体系的核心,在一国的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的法律地位和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中国现行的1982年宪法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制定得最好的一部宪法。为了保证宪法的顺利贯彻实施,必须对其实行有效的监督,宪法监督制度的建立成为必需。(一)1954年宪法的规定1954年宪法规定,全国人大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解释法律,撤销国务院的同宪法、法律和法令相抵触的决议和命令。虽然1954年宪法没有明确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监督宪法的实施,但规定其拥有法律解释权,此处解释法律应理解为立法解释。当时的立法解释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宪法监督的作用。因此,从宪法规定的精神和内容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均行使宪法监督权。可以说1954年宪法确立了以立法解释为表现形式的宪法监督制度,但是该部宪法并没有明确规定宪法监督制度,未形成完善的宪法监督
    2023-04-24
    454人看过
换一批
#公民基本权利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人身自由,是指公民在法律范围内有独立行为而不受他人干涉,不受非法逮捕、拘禁,不被非法剥夺、限制自由及非法搜查身体的自由权利。 人身自由的具体内容: 1、法律规定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检察院批准或者决定或者人民法院决定,并... 更多>

    #人身自由
    相关咨询
    • 我国宪法确立的制度有哪些
      江西在线咨询 2023-03-03
      《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大法,规定拥有最高法律效力。 宪法确立的制度的基本经济制度为社会主义公有制是我国经济制度的基础,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基本政治制度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 宪法规定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既是公民的权利又通过国家强制力实施的吗
      山东在线咨询 2022-03-04
      是的,既是公民的权利又是通过国家强制力实施的。《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宪法》第四十六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公民基本权利: (1)公民的基本权利就是公民按照宪法规定享受到的由国家强制力保障的权益。 (2松民的基本义务也就是公民按照宪挂潭串享有权利的同时。所必须承担的某种责任。 (3)我们把宪法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称做基本权利和义务,
    • 国家和公民制定的《宪法》和它的区别
      北京在线咨询 2023-02-13
      对《宪法》的概念定位,虽然宪法具有专属性,但更具有普通概念特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序言中确定了宪法的地位与特征。 一、宪法的概念:宪法是规定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集中表现各种政治力量对比关系、保障公民权利的国家根本法。 二、宪法的特征:1宪法是公法(宪法的属性)。2宪法是母法(宪法的地位:基本法):A宪法规定国家最根本的内容;B宪法有严格的制定修改程序;C宪法有最高的法效力。3宪法是授权性
    • 宪法权威是否是国家权力机关确立的
      安徽在线咨询 2022-11-15
      1、是的,宪法权威是国家权力机关确立的,宪法的修改制定需要通过全国人民大会的批准,全国人民大会赋予宪法法律性质。 2、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人民奋斗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 我国现行宪法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一切制度
      浙江在线咨询 2022-02-07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表达了全国人民的意志,维护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宪法第一条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第二条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第六条的内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