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二手房时卖家隐瞒房龄,房屋买卖合同无效。买受人可以要求退房,对于无效行为取得的财产予以返还或作折价补偿,同时应酌情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卖家拒绝协商的或协商未能达成一致的,买受人可以收集必要证据申请仲裁、提请诉讼。
买二手房被隐瞒真实房龄可以要求赔偿吗
实际中,买二手房时房龄将关系到以下的问题:
1、房屋剩余产权年限按规定,普通住宅的产权年限一般为70年,房龄越高意味着剩余产权年限越短,买家要承担“提前支付房屋所占用的国有土地的使用费”的风险。
2、房屋贷款年限同等条件下,房龄越高贷款的年限就越短,月供也会相对较高,直接影响个人还贷。
3、房屋剩余寿命住宅的结构、质量直接影响房屋的寿命,并且随着使用时间的增长,房屋将受到一定磨损,直接影响正常使用。
4、房屋的维修费用房龄越高,房子遭到的磨损较大的,意味着买家要负担的维修费用越高,直接关系到其个人利益。
5、房屋居住的舒适度房龄越高,小区的环境可能比较差、车位不足、物业管理也相对不完善,居住舒适度也会降低。
所以,买房时发现被隐瞒房龄的,将直接关系到个人利益,如果对方是故意的,买家因此遭到损失的,可以积极主张房屋损失赔偿。
如果对方是恶意的,那么买家主张赔偿的同时,还可以按规定变更或者解除房屋买卖合同。
通过分析知道,依据《民法典》的规定,签订二手房买卖合同时,当事人可以在买卖合同中约定购房款支付的时间,约定支付时间后,购房者要按约定的时间支付购房款。
《民法典》第一百四十六条
行为人与相对人以虚假的意思表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五十七条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第五百条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造成对方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三)有其他违背诚信原则的行为。
-
买二手房可以隐瞒房龄吗?
489人看过
-
买房买卖隐瞒能退房吗
275人看过
-
二手房买卖合同多长有效,二手房买卖纠纷处理
345人看过
-
隐瞒房屋被抵押买卖房屋有效还是无效呀
400人看过
-
广州市房屋买卖合同(广州市二手房屋买卖合同)
140人看过
-
合同买卖房屋有效吗
200人看过
-
买房时卖家隐瞒房龄怎么办湖南在线咨询 2022-03-19协商不成,到法院起诉,主张对方承担违约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六十三条证据包括: (一)当事人的陈述; (二)书证; (三)物证; (四)视听资料; (五)电子数据; (六)证人证言;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 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第六十四条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人民法院认为审理
-
买卖房屋选择二手房,房屋买卖合同不唯一隐瞒怎么呢?广东在线咨询 2023-07-16可以。如果买卖双方及中介能协商成功,且顺利签署解约协议是高效的,然而在实际案例中,有许多情况都是三方无法达成共识,这种情况下一般都会通过法律途径进行解决。因此卖方在签署合同时,需仔细了解合同中对双方违约情况责任的认定及赔偿金额的约定。在房屋买卖过程中,常会出现双方签署合同后,一方毁约的情况。一般来说,双方签署完房屋买卖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益就受到了民法典的保护。按照法律的相关规定,无论是卖方还是买
-
买卖二手房买方隐瞒房价安徽在线咨询 2022-05-031、可以要求卖房继续履行合同,交付房屋并协助过户登记,此主张在法律上是可以得到支持的; 2、也可以要求对方限期履行合同,对方仍不履行的,买方可以解除合同,要求支付违约金或者赔偿金,违约金数额的合同里,赔偿金即是包括差价在内的损失。 3、现代生活中个人信息泄露已不可避免,出现问题我们也很难举证证明就是哪一个公司或者哪一个人的行为给我们制造的麻烦。
-
二手房买卖卖方隐瞒业主死亡经后房屋得到继承买卖合同生效青海在线咨询 2022-10-06如题:二手房买卖,卖方隐瞒业主死亡,经公证后房屋得到继承,买卖合同生效。这是可以的,而且合同确实有效了。没处分权的人与他人签定的合同,本来是无效合同;但无处分权人很快因继承而取得了合法的所有权,自然包括处分权,此时,如果买方还愿意继续覆行本合同的话,经双方达成一致,可以认定为该合同有效,继续覆行。
-
买二手房房龄可以隐瞒吗云南在线咨询 2023-06-29如果卖房者有存在恶意隐瞒房屋真实房龄的情况,严重损害购房者利益,则购房者有权依据《民法典》的规定变更或解除购房合同,并可要求赔偿损失。《民法典》第五百条: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有下列情形之 一,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一)假借订立合同,恶意进行磋商; (二)故意隐瞒与订立合同有关的重要事实或者提供虚假情况; (三)有其他违背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