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赔偿标准
1、医疗费
因交通事故产生的治疗费用,以及必然产生的治疗费用。根据医疗机构出具的医药费、住院费等收款凭证,结合病历和诊断证明等相关证据确定。根据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确定必然发生的费用,可以与已经发生的医疗费一并予以赔偿。
2、残疾赔偿金
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10%×20年。
3、精神损害抚慰金
根据侵权人的过错程度、侵权行为所造成的后果、受诉法院所在地平均生活水平确定。
4、误工费
误工费=本人日工资×误工天数。
其中,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
受害人有固定收入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入计算。受害人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计算;受害人不能举证证明其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状况的,可以参照受诉法院所在地相同或者相近行业上一年度职工的平均工资计算。
5、护理费
每日护理费(护理人员的日工资或者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的劳务报酬)×需要护理的天数×护理人员人数。
其中,护理人员有收入的,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护理人员没有收入或者雇佣护工的,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护理人员原则上为一人,但医疗机构或者鉴定机构有明确意见的,可以参照确定护理人员人数。
护理期限应计算至受害人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时止。受害人因残疾不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的,可以根据其年龄、健康状况等因素确定合理的护理期限,但最长不超过二十年。
6、住院伙食补助费
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住院天数。
7、营养费
参照医疗机构加强营养意见确定金额×需要加强营养的天数。
8、被扶养人生活费
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需要抚养的年数×需要抚养的人数×10%。
-
伤残等级赔偿最新交通事故标准
228人看过
-
交通事故十级伤残鉴定标准最新
474人看过
-
最新交通十级伤残鉴定标准和赔偿标准
110人看过
-
四川成都交通事故十级伤残最新多少钱2024
347人看过
-
成都市九级伤残工伤最新赔偿新标准2024
385人看过
-
最新医疗事故十级残赔偿标准
363人看过
-
交通事故伤残鉴定标准十级伤残,2024最新规定是什么福建在线咨询 2024-09-24十级伤残是伤残等级中的一种等级。根据国务院《工伤保险条例》中有关劳动能力鉴定的法律规定,伤残的等级分为一级到十级。十级伤残意味着日常活动能力、工作和学习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部分受限。 器官部分缺损,形态异常,无功能障碍,无医疗依赖或者存在一般医疗依赖,无护理依赖。
-
十级伤残的赔偿标准,2024最新规定是什么陕西在线咨询 2024-09-30十级伤残的赔偿标准如下: 一、残疾赔偿金。用受诉法院所在地上年度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赔偿年限×伤残系数。 二、残疾器具辅助费。按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计算。 三、护理费。护理人员有收人的,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护理人员没有收人或者雇佣护工的,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 四、误工费。被侵权人有固定收人的,误工费按照实际减少的收人计算。被侵权人无固定收人的,按照其
-
最新交通事故十级伤残赔偿标准的内容是什么呢海南在线咨询 2022-08-16关于最新交通事故十级伤残赔偿标准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5条:“残疾赔偿金根据受害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或者伤残等级,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自定残之日起按二十年计算。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受害人因伤致残但实际收入没有减少,或者伤残等级较轻但造成职业
-
最新交通事故伤残标准陕西在线咨询 2021-12-01根据道路交通事故受伤人员的残疾状况,受伤人员的残疾程度分为10级,从1级(100级)%)到第X级(10%),每级相差10%。等级划分的依据是:1、Ⅰ级伤残分类依据: a. 日常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b. 意识消失; c. 各种活动受到限制,卧床不起; d. 完全丧失社交。2、Ⅱ级伤残分类依据: a. 日常生活需要随时帮助; b.仅限于床上或椅上的活动; c. 不能工作; d. 社交极其困难。3、 Ⅲ
-
最新工伤伤残等级十级赔偿标准云南在线咨询 2022-03-25工伤伤残是分为十个级别,一级伤残最严重。下面是七到十级的工伤赔偿标准。 七-十级伤残赔偿项目及数额 1、医疗费:凭单据据实结算。 2、误工费(停工留薪期待遇):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原单位按月支付。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