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一种刑事犯罪行为,会受到严厉的审判。如果行为人构成该罪,将会被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如果数额巨大或有其他严重情节,将会被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此罪行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行为被认为是刑事犯罪,而且会受到严厉的审判。行为人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单位犯此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
非 法 吸 收 公 众 存 款 罪 刑 罚 如 何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个人或公司以非法的方式吸收公众存款,情节严重的行为。该罪行的刑罚取决于存款的金额、吸收存款的期限、涉及的金额大小等因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的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最高刑罚是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如果吸收存款的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刑罚会相应地增加。
此外,犯罪分子还可能面临民事责任。如果犯罪分子吸收的存款造成损失,被害人可以请求其承担赔偿责任。如果犯罪分子无法偿还债务,则还可能面临强制执行。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犯罪分子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因此,任何人都应该遵守法律法规,避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违法行为。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一种严重的犯罪行为,会受到严厉的审判和处罚。任何人都应该遵守法律法规,避免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等违法行为,否则将面临严重的法律后果。
《刑法》第一百七十六条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罚金,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共同犯罪吗
293人看过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
135人看过
-
无息吸收存款能否构成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
78人看过
-
集资诈骗罪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区别的关键在于
97人看过
-
被判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否需要返还非吸款项
57人看过
-
2017年涉及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判刑规定
167人看过
刑事犯罪是指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劳动群众集体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 更多>
-
相关司法解释怎么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河南在线咨询 2022-04-08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依据《刑法》,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该罪是目前我国发案最多的一种非法集资类犯罪。至于何为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及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目前并无相应的司法解释,但一般会参照国务院《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来理解。该《取缔办法》第四条规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是指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不特定对象吸收资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立案标准与审理相关规定是否有关河北在线咨询 2022-03-041、有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人数达到一定数量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有明确规定。 2、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个人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单位非法吸收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
-
-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2020在北京市XX的相关法律规定是什么江西在线咨询 2022-10-0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2011年修正)》第条,【】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扰乱金融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或者,并处或者单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单位犯前款罪的,对单位判处,并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
关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取保候审后是否还需要台湾在线咨询 2022-04-25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不是暴力性犯罪,只要符合取保候审条件就可以批准。《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五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取保候审:(一)可能判处管制、拘役或者独立适用附加刑的;(二)可能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三)患有严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采取取保候审不致发生社会危险性的;(四)羁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