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新刑法第81条第2款的溯及力
来源:互联网 时间: 2023-06-11 11:51:56 486 人看过

经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1997年3月14日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新刑法典)第81条第2款规定: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这一规定,与79年刑法典第73条的规定相比,是纯增加的限制假释适用的条款。该条款规定的对累犯和被判处重刑的暴力性犯罪,不得适用假释,其意义在于该类犯罪分子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对其不得假释,旨在防止他们被假释后再次犯罪,以此限制假释的适用范围,对于实现刑罚的最佳效果,实现刑法的安全价值,意义重大。理论界和司法界对该条款不适用假释的范围仅限于累犯和因杀人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以下简称两类犯罪),取得一致认识,但对该条款的溯及力问题,理论界和司法界认识不一,又缺乏明确的、正式的司法解释,致司法部门无所适从。本文拟就该问题作一探讨,以期引起争论,求教于同仁。

关于新刑法第81条第2款的溯及力问题,目前争议较大的,概括起来,有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1997年10月1日以后仍在服刑的累犯和因杀人、爆炸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适用新刑法的规定,不得假释(注: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修订后刑法有关问题的司法解释》(五稿),第20、22页。)。即主张该条款具有溯及力。

第二种观点认为,新刑法生效之前正在服刑的两类犯罪,应适用79年刑法的规定,可以予以假释。但对犯罪行为发生在1997年9月30日之前,而在新刑法生效之际正在诉讼过程中,判决尚未确定的这两类犯罪,应适用新刑法的规定,不得假释(注:1997年中国法学会刑法学研究会上,不少学者主张这一观点。见该年会综述第二个问题关于刑法的时间效力,载《法学研究动态》1997年10期。)。

笔者认为,上述第一种观点,不符合我国的立法精神和刑法原则,具体地说不符合我国的罪刑法定原则和从旧兼从轻的溯及力原则。

众所周知,我国79年刑法基本上坚持了罪刑法定原则(注:高铭暄主编:《中国刑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杨春洗等主编:《中国刑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经修正后的刑法第3条明文规定了这一原则,即是说,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注:黑点是笔者所加)。这里的处刑,有人认为仅是依照刑法对某罪规定的法定刑处罚。我们认为,这种理解未免过于狭隘。我国台湾现行刑法第一条规定:行为之处罚,以行为时之法律有明文规定者为限。(注:见陶百川编:《最新六法全书》,三民书局1982年印行,第375页。)台湾著名刑法学家韩忠谟在解释这一罪刑法定原则时说:依此原则,不仅如何之行为应加处罚,须有法律之根据,即应处罚之行为,应如何处罚,亦须法律明定。(注:见韩忠谟著:《刑法原理》,台湾两利美术印刷有限公司1987年出版,第62页。)这里的以以行为时之法律明文规定者为限,应如何处罚,亦须法律规定,绝不单单指依法律规定的罪名和法定刑处刑,还应包括影响量刑轻重的法定情节和刑罚执行制度处刑(如,79年刑法规定对反革命犯和累犯不适用缓刑,那么人民法院对具备缓刑其他条件但属于反革命犯和累犯的罪犯,必须依照这一行刑制度,不得裁判为缓刑)。只有这样理解,才是我国刑法罪刑法定原则的全面含义。回顾我国79年刑法第73条关于假释的规定,并没有对累犯以及因杀人等暴力性犯罪且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的规定。而新《刑法》第81条第2款却规定了这种不得假释的例外情况。即是说,从罪刑法定原则衡量,如果对新刑法生效之前而实施的上述两类犯罪,适用新刑法不被假释的规定,显然违背罪刑法定原则。

声明:该文章是网站编辑根据互联网公开的相关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如若侵权或错误,请通过反馈渠道提交信息, 我们将及时处理。【点击反馈】
律师服务
2024年10月18日 16:26
你好,请问你遇到了什么法律问题?
加密服务已开启
0/500
更多罪刑法定相关文章
  •  刑法第67条第三款:缓刑的规定
    2021年《刑法修正案八》添加的缓刑规定是一项重要的司法改革,旨在缓解刑罚过轻的现象,促进犯罪分子改造和社会和谐。缓刑的适用情况有严格规定,犯罪情节轻微、认罪态度较好、在某些罪案判刑中可以判处缓刑,但若情节特别恶劣、社会影响特别大,则不能减轻处罚,也不能争取到死缓。这一规定的出台有助于完善刑罚体系,提升司法公信力,推动社会矛盾的化解。2021年《刑法修正案八》在第六十七条中添加了一款作为第三款:“虽然犯罪嫌疑人未满足前两款规定的自首情节,但若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则可以从轻处罚;若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从而避免特别严重后果的发生,则可以减轻处罚。””如果犯罪情节轻微,认罪态度较好,在某些罪案判刑中是可以根据此条款判处缓刑。如果情节特别恶劣,社会影响特别大,即便有这一条也不能减轻处罚,也就是说不一定能争取到死缓。2、缓刑是指对触犯刑律,经法定程序确认已构成犯罪、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人,先行宣告定罪
    2023-08-27
    78人看过
  • 行政复议法第9条第2款所称的不可抗力包括
    一、行政复议法第9条第2款所称的不可抗力包括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通常是自然灾害等。二、行政复议前置情形目前我国法律规定的行政复议前置只有以下8种:(一)对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的,向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国务院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也可以向国务院申请裁决,国务院依照本法的规定作出最终裁决。(二)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已经依法取得的土地、矿藏、水流、森林、山岭、草原、荒地、滩涂、海域等自然
    2023-04-24
    471人看过
  • 商标法第64条第2款的内容有哪些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六十四条内容如下:注册商标专用权人请求赔偿,被控侵权人以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未使用注册商标提出抗辩的,人民法院可以要求注册商标专用权人提供此前三年内实际使用该注册商标的证据。注册商标专用权人不能证明此前三年内实际使用过该注册商标,也不能证明因侵权行为受到其他损失的,被控侵权人不承担赔偿责任。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并说明提供者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一、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有哪些?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的规定,在下列两种情形下,不承担赔偿责任:(一)商标专用权人3年内未实际使用注册商标也无其他损失的商标专用权属于知识产权范畴,知识产权与其他民事权利的一个重要的区别是,知识产权的确立、保护,目的是为了倡导、鼓励、使用具有创造性的智力成果,从而将无形的知识财富转化为有形的物质财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获得知识产权的目的,不是为了
    2023-02-16
    52人看过
  • 刑法第405条第2款违法提供出口退税凭证罪
    违法提供出口退税凭证罪是指税务机关以外的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在提供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收汇核销单等出口退税凭证的工作中,徇私舞弊,致使国家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构成客体要件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的税收管理制度和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为了鼓励企业出口创汇,参与同际竞争,从1985年开始,我国按照国际惯例,逐步实行出口退税制度,即在企业产品出口后,根据增值税专用发票、出口货物报关单和出口收汇单证等,将其所缴纳的税款再退还给该企业。一些不法企业和个人利用该项税收优惠政策,大肆骗取出口退税活动,导致国家税款的大量流失。为了实现其骗取出口退税的目的,他们千方百计地采取多种手段,获取用于退税的出口货物报关单、出口收汇核销单等凭证。而有些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徇私舞弊,为他人非法提供这些出口退税凭证,严重干扰了国家对出口退税的管理制度,同时也使国家的税收利益受到危害。客观要件本罪的客观方面表
    2023-06-02
    348人看过
  • 《刑法》第280条第一款的立法问题
    《刑法》第280条第一款:“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该法条第一款规定的是选择罪名,分别规定了两个罪名。即:“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和“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在适用本条第一款法律规定时,如果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实施了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证件”或“印章”行为,构成该款罪是毫无疑问的。假如行为人仅仅实施了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是否也构成该犯罪?根据上述法律规定,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是,如果我们深入分析“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行为,就会发现这种行为的危害性将很难构成行为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基础。这里的国家“公文”指的是国家机关一般性的文件,而一般性的国家公文应
    2023-06-11
    317人看过
  • 刑法第277条第一款规定
    妨碍执行公务罪,在《刑法》第二百七十七条,第一款的规定具体如下:如果行为人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构成妨碍执行公务罪既遂,一般情况下将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刑法第277条立案标准是怎样1、以暴力、威胁的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2、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的;3、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4、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造成严重后果的。5、暴力袭击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人民警察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从重处罚。需要明确的是,一般情况下妨害公安应当进行起诉,并追究当事人的相关法律责任。特殊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认定不予起诉。是否需要对妨害公务进行起诉主要由当事人的犯罪事实来进行认定
    2023-08-03
    271人看过
  • 真的是能偷白不偷吗——关于刑法第201条第1款的解读-法律论文
    重者当罚——关于刑法第201条第1款的解读刑法第201条规定的是偷税罪,其中第1款规定的是以纳税人为主体的偷税罪。该款规定,纳税人采取伪造、变造、隐匿、擅自销毁账簿、记账凭证,在账簿上多列支出或者不列、少列收入,经税务机关通知申报而拒不申报或者进行虚假的纳税申报手段,不缴或者少缴应纳税款,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十以上不满百分之三十并且偷税数额在一万元以上不满十万元的,或者因偷税被税务机关给予二次行政处罚又偷税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偷税数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偷税数额占应纳税额的百分之三十以上并且偷税数额在十万元以上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偷税数额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罚金。该款关于偷税罪的罪状和处罚的规定可谓详尽,洋洋洒洒二百多字。它详细的描述了偷税行为的表现方式,并采取相对比例和绝对数额的双重标准对偷税罪予以界定和惩处,用立法严密,罪行相当来概括本款似乎并不为过
    2023-06-11
    309人看过
  • 刑事诉讼法有溯及力吗,刑事诉讼法溯及力是怎样的?
    一、刑事诉讼法溯及力是怎样的刑罚的溯及力,是刑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如果适用,就是有溯及力;如果不是适用,就是没有溯及力。有溯及力又可以叫做溯及既往。在我国的法律适用中。程序法是不受“法不溯及既往”的限制的。如果根据当时的法律已经作出了生效的判决的,该判决继续有效。即使按现行刑法的规定,其行为不构成犯罪或者处刑较当时的刑法要轻,也不例外。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适用当时的刑法。对一种行为刑法的溯及适用,只限于未经审理或者虽经审理但尚未作出生效判决的场合;已经生效的判决,不应根据刑法的规定加以改变,以维护人民法院生效判决的严肃性和稳定性。因此,刑事诉讼法是有溯及力的。二、溯及既往的原则我国法律在溯及既往的适用过程中,采用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旧兼从轻原则是一个刑法适用原则,指除了对非犯罪化(除罪化)、弱化惩罚或有利于行为人的规定之外,刑法
    2023-06-03
    300人看过
  •  2021年刑诉法第163条涉及撤案的新规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3条的新规定,如果在侦查过程中发现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应当撤销案件。同时,如果犯罪嫌疑人已经被逮捕,应当立即释放,并发放释放证明,还需要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释放证明是指劳改机关、监狱、看守所等羁押场所按规定释放人犯时出具的证明。根据刑事诉讼法第163条的新规定,如果在侦查过程中发现不应对犯罪嫌疑人追究刑事责任的情况,应当撤销案件。同时,如果犯罪嫌疑人已经被逮捕,应当立即释放,并发放释放证明,还需要通知原批准逮捕的人民检察院。释放证明是指劳改机关、监狱、看守所等羁押场所按规定释放人犯时出具的证明。 刑诉法163条新规定:侦查阶段撤销案件与释放证明3. 刑诉法163条新规定:侦查阶段撤销案件与释放证明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诉法第163条迎来新规定。这一规定的出台,旨在加强侦查阶段案件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案件侦查工作的顺利开展。根据新规定,侦查阶段撤销案
    2023-08-20
    431人看过
  • 民法的溯及力是否溯及以往?
    原则上民法不溯及既往,但具体看法律规定,如《民法典》中对新法的溯及力做出了明确规定,或出台司法解释对溯及力做出了具体解释。民事法律的溯及力,是指新的民事法律颁布实施以后,对其生效之前发生而未依司法程序裁判的民事关系同样适用的效力。有强弱之分,在新法律规范施行之前产生的民事关系和事实,自新法施行之日起方可适用新法的,为弱度溯及力;而溯及至该民事关系和事实所产生当时即适用新法有关规定的,为强度溯及力。法律只有公诸于世,才能要求社会成员共同遵守并产生约束力。经旧法确立的法律关系如果要用新法加以改变,难免影响社会秩序的安定,故此民事法律一般只适用于其生效后发生的事实和关系,“法律不溯及既往”是早在罗马法中就得到确立并为后世所公认的原则。中国民法也采取民法规范一般没有溯及力的原则。但是在原则上确认民事法律没有溯及力的同时,并不排除国家根据客观需要,在一定的情况下作出某种溯及既往的规定。法院审理时,会
    2023-04-13
    245人看过
  • 适用保险新条款不可忽视溯及力
    【案情】1998年11月5日,某出租车公司将其所有的夏利轿车向当地保险公司投保了机动车辆险、第三者责任险和附加车上责任险,被保险人为该出租汽车公司,其中车上责任险的赔偿限额为2万元,保险期限自1998年11月6日零时起至1999年11月5日24时止。此外,双方特别约定车上人员责任险为正在驾车的驾驶员。1999年10月18日,该出租车公司司机张某在驾车营运时在某地遭到两名歹徒劫持,并被杀害。事故发生后,出租车公司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保险公司认为,双方签订保险合同时依据的是1996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机动车辆保险条款》,该条款的附加车上责任保险条款明确约定:“发生《机动车辆保险条款》第一条所列的保险责任范围内的保险事故,致使……车上人员的人身伤亡,依法应由被保险人支付的赔偿金额”,由保险公司依据限额赔偿。而《机动车辆保险条款》第一条所列的保险事故不包括“被杀”,因此该起事故不属于保险公司
    2023-04-30
    68人看过
  •  刑法第176条第1款规定概述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检察院在审查案件作出起诉或者不起诉决定,认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作出起诉决定,向法院提起公诉,同时需要将相关材料移送给法院。这意味着检察院有起诉权,但必须确保案件事实清楚、证据充分,才能向法院提起公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六条第一款,有关于起诉的规定属于移送起诉部分。内容为检察院在审查案件作出起诉或者不起诉决定,认为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作出起诉决定,向法院提起公诉,同时需要将相关材料移送给法院。 起诉的相关规定起诉是民事诉讼程序中的第一步,也是当事人实现自身权益的重要途径。然而,在起诉过程中,当事人需要注意诸多法律规定。首先,起诉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如原告与被告的身份、纠纷的事实和理由等。其次,起诉期限也有明确规定,当事人应当在该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若逾期起诉,则可能
    2023-08-26
    415人看过
  • 刑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的语法瑕疵
    我国《刑法》第七十七条第一款规定: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或者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该条款是缓刑的撤销条款,虽在立法技法上是比较精炼的,但是从语法上看是否存在问题值得商榷。本款从语境上分析包括的两层含义应该是:第一、是关于在缓刑考验期内犯新罪的情形。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新罪,应当撤销缓刑,对新犯的罪或者新发现的罪作出判决,把前罪和后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本法第六十九条的规定,决定执行的刑罚。对于此第一层是没有争议的,也即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犯罪对其应该如何处理的具体做法,司法人员在执法过程中对此理解是不会产生争议的。而对于第二层含义是:关于发现判决宣告以前还有其他罪没有判决的情形,即有关漏罪情形。但是从本款
    2023-06-11
    274人看过
  • 分析新刑法第172条反诉条款的意义
    反诉,是被告人作为被害人控告自诉人犯有与本案有关联的罪行,要求人民法院进行审判,追究自诉人刑事责任的诉讼活动。成立反诉,必须具备下列条件:(1)由自诉案件中的被告人或者其法定代理人提出;(2)反诉的对象必须是自诉案件中的自诉人;(3)反诉提起的时间必须是在法院对自诉案件的判决宣告前;(4)反诉所控告的必须是与自诉案件有关犯罪行为;(5)反诉之案必须属于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告诉才处理或被害人有证据证明的轻微刑事案件。如何理解刑诉法第53条规定的证据证明条件认定证据确实、充分的基础,其含义有三:1、必须坚持“证据裁判原则”,对于定罪事实和量刑事实的认定只能依靠证据;2、确立了运用证据证明的范围,即证明对象包括定罪事实和量刑事实。这一规定充分吸收和总结了量刑程序改革的成果,使量刑程序从封闭迈向了公开透明。这一规定是我国刑事诉讼制度走向科学、民主的一大举措;3、在适用这一规定时,一定要区分四个概念:
    2023-07-23
    454人看过
换一批
#刑法
北京
律师推荐
    展开

    罪刑法定原则的基本含义是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 罪刑法定原则在我国的立法体现: 1、刑法总则中的体现:我国刑法实现了犯罪的法定化和刑罚的法定化。 2、刑法分则中的体现:在分则罪名方面,我国刑法作了相当详备的规定。在1997... 更多>

    #罪刑法定
    相关咨询
    • 论我国刑法溯及力的刑法和司法解释中的规定?
      山西在线咨询 2022-10-08
      《》第1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罚较轻的,适用本法。这就是刑法的“从旧兼从轻”原则,该规定主要是针对我国新旧刑法之间的矛盾问题,且主要是针对新刑法溯及力的问题。即新刑法对公布之前的行为是否认为是犯罪问
    • 2019年新刑法第59条第2款
      澳门在线咨询 2022-03-10
      1979刑法第59条第2款内容;“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如果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判处法定刑的最低刑还是过重的,经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决定,也可以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引用法条;《刑法》第五十九条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犯罪分子虽然不具有本法规定的减轻处罚情节,如果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判处法定刑的最低刑还是过重的,经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决定,
    • 简述新法溯及力问题
      江西在线咨询 2022-03-14
      对刑法的溯及力问题,各国采用的原则有所不同。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种原则:1.从旧原则新法对过去的行为一律没有溯及力,完全适用旧法。这一原则充分考虑了犯罪当时的法律状况,反对适用事后法,对行为人比较公平。但如果某一行为按旧法构成犯罪而新法不认为是犯罪,再依旧法进行处罚就不能实现刑法目的,因而也存在弊端。2.从新原则新法对于其生效前未经审判或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一律适用,即新法具有溯及力。这一原则
    • 新刑法颁布前对被告人刑罚的处罚,溯及力问题,溯及力的适用是什么
      青海在线咨询 2022-03-04
      涉及刑法的溯及力问题;法院审理刑事案件,适用“从旧兼从轻”的原则,就是犯罪是在新刑法颁布以前,此时要考虑的是先适用旧刑法,即行为时的法律规定(从旧);如果是适用新的刑法更有利于被告人的话,如不认为是犯罪,或者是新刑法处罚较轻的话,则应该对被告人使用新刑法;如果是适用旧法更有利于被告人的话,如旧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是旧法规定的刑罚更轻时则对被告人适用旧法。《刑法》第十二条【溯及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
    • 如何确保刑法溯及力?
      江西在线咨询 2021-11-15
      刑法的可追溯性是指刑法生效后,是否适用于生效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若适用,则有溯及力;若不适用,则无溯及力。